1.本选题为套书,为多卷本,初步计划为六卷,分别为:卷一:学生时代;卷二:任教金陵大学期间;卷三:任教清华大学期间;卷四、五:学而优则仕;卷六:仕而忧则学。文集将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对学科建设的启发作用,对吴景超先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力图展示吴景超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脉络与研究成果,为后代学人提供视野、方法与认识等各层面的参考。总体框架是依据吴景超先生的生命历程划分为2大部分、5个阶段学生时代(天生的社会学家):清华之前及清华期间、美国留学期间;工作年代(学术报国):归国初期(金陵大学、清华大学)、学而优则仕(国民政府任职)、仕而忧则学(重返教坛: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在每个阶段如有必要,编者会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撰写导言,以便读者阅读参考。
2.吴景超(1901年1968年5月7日),字北海,安徽歙县人,中国社会学家,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本书计划收录了吴景超先生自1919年至1957年间公开发表的309篇期刊文章、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以及公开出版发行的11本专著(《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0;《从佃户到自耕农》,1934;《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中国工业化的途径》,1938;《中国经济建设之路》,1943;《战时经济鳞爪》,1946;《劫后灾黎》,1947;《澈底翻腾的清华革命》,1949;《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1954),合计约150万字。
冯仕政,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治理新蓝图》等专著出版。
唐丽娜,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长期参与和负责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管理;著有《社会调查数据管理基于Stata14管理CGSS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实地抽样绘图手册》,在《青年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清洗与数据管理、中国统计学史、社会学史。
第一卷
平等谈1
皖歙岔口村风土志略5
徽州之洋庄绿茶16
记忆漫谈20
死夫生妇23
苦乐不均24
树阴农语25
小主人27
二学生33
我对于清华出版物的意见35
清华学校的校风39
暑假期内我们对于家乡的贡献44
贺孔才见和侧字韵仍依韵作答51
一星期的招待员生活52
清华学校学生生活65
人生蠡测74
择业的预备79
友谊83
中国式的文人—曹子建89
关于清华大学文科课程的商榷92
都市之研究97
中国移民之趋势105
中美通婚的研究(上)113
中美通婚的研究(中)116
社会学观点下之社会问题119
美国社会学之派别及其趋势122
孙末楠传126
几个社会学者所用的方法136
中美通婚的研究(下)144
中国文明何时可与欧美并驾齐驱(上)149
中国文明何时可与欧美并驾齐驱(下)153
解释中国男多于女的几种假设156
都市中的生与死162
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与农场172
婚姻制度中的新建议179
西汉遗留下来的几条仕宦之路184
两汉多妻的家庭189
两汉的人口移动与文化(上)198
最近一年之人口213
一个内乱的分析—汉楚之争221
两汉寡妇再嫁之俗247
中国历史上的肉刑255
萧克利佛对于犯罪学的新贡献269
两汉的人口移动与文化(下)275
评霍耳等编的《失业的个案研究》288
加增中国农民收入的途径291
中国佃户问题的焦点—佃户能变成自耕农吗?300
都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对于旭生先生教育方案的商榷304
讨论“中国农民何以这样多”309
近代都市化的背景311
近代工人生活的保障329
中国县志的改造343
季亭史传347
智识分子下乡难360
农政局—一条智识分子下乡之路364
论恢复流刑368
美国移民律的将来及其对中国移民的影响372
评韦白夫妇的《社会研究法》375
裁兵问题的研究379
世界上的四种国家383
民族学材料的利用及误用388
恋爱与婚姻392
革命与建国394
人口的趋势398
舆论在中国何以不发达405
变动中的家庭408
家庭职务与妇女解放412
一个周刊编辑的回忆416
国际生活程度的比较421
英国民主政治的前途426
社会学观点的应用430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433
提高生活程度的途径436
孙末楠的治学方法440
从佃户到自耕农443
多福多寿多男子455
中国的政制问题458
我们没有歧路461
再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466
萨尔归还德国471
评哈特曼的《社会学》473
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482
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485
答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490
都市研究与市政—四月二十一日在北平市政问题研究会讲493
怎样划定一个都市的内地498
新税制与新社会501
土地分配与人口安排503
自信心的根据506
西汉的阶级制度509
论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534
近代都市的研究法537
耕者何时有其田?539
贫穷的征服544
关于佃户的负担答客问547
评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549
再论地主的担负553
第二卷
格类克夫妇的三本新书(书评)1
《土地法》与土地政策6
中国历史中的经济要区(书评)11
告别“革命”(书评)13
地方建设的一线曙光16
人事的讨论(书评)19
整理生产事业的途径21
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31
同业公会与统制经济47
中国工业化的必要58
建国所需要的工业60
《新经济》的使命62
农业建设与农民组织65
德国的经济发展69
国外贸易与抗战建国71
南京区域的战事损失(书评)74
中国经济研究(书评)76
汉冶萍公司的覆辙78
利用外资与自我努力87
龙烟铁矿的故事89安徽售砂公司的始末96
中国农民生活(书评)102
国际投资问题(书评)105
记湖北象鼻山铁矿108
中国工业资本问题(书评)114
日本经济的展望(书评)117
欧战前夕的德国经济(书评)119
我国农业政策的检讨123
罗尔的《经济思想史》(书评)128
英法德的经济力量比较观130
社会科学的方法与目标(书评)136
原料与食料(书评)139
抗战与人民生活142
抗战以来中国经济问题147
东南各省的粮食管制149
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书评)155
希特勒的战争(书评)157
严防敌人盗铁159
严防敌人盗棉161
严防敌人盗煤163
湖南计口授盐的试验165
论平价170
列宁主义问题(书评)177
有关物价的三本新书(书评)180
六十年来的中国经济183
冯友兰先生的《新世训》(书评)192
经济战(书评)195
英国的战时经济(书评)197
战时物价问题的几点观察(一)203
战时物价问题的几点观察(二)206
战时内地工业建设的问题209欧洲的贸易(书评)212
四川田赋征实的办法及其问题215
苏联的工业东迁与抗战220
英国如何支付战费(书评)222
陶纳教授论战后的社会(书评)224
石油与战争(书评)227
对敌全面经济封锁231
金融组织与经济制度(书评)233
国际货币经济学(书评)235
抗战与经济变迁238
战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241
禄村农田(书评)248
战后中国与国际经济关系253
经济平衡与预算平衡(书评)255
资本主义的发展(书评)257
论幕僚制259
商业发展史(书评)263
新事论(书评)265
中国经济建设之路269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书评)278
英国近百年经济发展史(书评)281
论外人在华设厂284
经济建设与人才训练288
现代中国社会问题(书评)296
中国资源与经济建设298
伦敦商会论战后经济(书评)303
物价问题(书评)305
美副总统华莱士论保护关税306
战后经济问题座谈会:战后中国应有的工业政策及其他对内经济政策308
中国应当建设的工业区与工业326
美国战后建设的目标(书评)333经济建设与国内资金335
战后的救济问题(书评)342
一年来之经济建设345
经济建设与社会福利事业350
美国资金的出路问题352
美国工业的突飞猛进356
美国战时人力动员的方法361
中美战时生产之比较367
中国农民生活程度的前瞻371
美国战后的充分就业问题374
美国农业的特质378
美国战时物价稳定的原因383
筑柳途中灾情及救济工作386
广西灾情391
广西分署救济工作观感397
看灾归来406
灾荒严重的湖南411
地方商会的使命424
广东分署工作426
利用财富之道432
利用财富之道(续)434
江西分署善救工作436
县政的改造443
农业机械化的展望445
论县教育经费447
取之于民与用之于民449
摊派猛于虎452
卫生事业在困难中456
浙江分署视察报告461
浙江分署视察报告(续)468
中国农村的两种类型474湖北分署视察报告(一)477
湖北分署视察报告(续完)486
英国的乡村问题(书评)493
回忆清华的学生生活495
社会部不可取消497
难童有什么前途?499
冀热平津分署北平办事处的工作503
河北境内河流的治理计划507
经济的改造511
管卫与教养的消长513
一个科学的文化理论(书评)517
英美的经济制度有何贡献519
缩短贫富的距离522
中学生课外优良读物介绍525
提高农业的效率526
储蓄、消费与全民就业528
中国手工业的前途531
美国的生产单位538
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与人口542
生活程度与土地需要547
机械化是否会招引失业550
社会学的园地555
英国战时的人与财558
饥荒问题的根本解决562
英国的彷徨566
第三卷
英国为什么要加增出口1
一个世界注意的问题:苏联贫富间的距离(上)4
一个世界注意的问题:苏联贫富间的距离(下)6
美苏经济的资源基础8
毁业与创业12
美苏人口的职业分配15
美苏的农业生产21
奠定基础于陕西之中国经济的演进与展望26
论研究的态度答申辛温先生34
美苏的工业生产37
生产效率与生活程度45
美国如何应付未来的失业问题47
飞机铁路,不可反对50
美苏的贸易组织53
婚姻向何处去?58
工业化与人口问题65
评土地改革方案71
论耕者有其田及有田之后74
还我言论自由88
方生未死之间90
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93
中国工业化的资本问题110
忠告美国政府127
一个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具体建议131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133
家庭与个人职业149
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154
我们的意见:经济行政应即公开162
中国的人地比例164
稳定新币值的有效措施167
论经济自由170
制裁独占的立法186
二十年来贫穷问题之研究188
资本形成的途径190
从四种观点论美苏两国的经济平等198
苏联的生活程度206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可以分开的214
美苏对外的经济关系217
马克思论危机223
工农联盟与经济建设238
除夕总结242
中苏贷款协定加强了我们经济建设的信心244
苏联工业建设研究248
苏联农业建设研究287
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的心得325
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编制实际工资指数的方法328
我与胡适———从朋友到敌人339
批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343
关于搜集资料问题的几点经验与教训358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资金的积累、合理使用和节约问题367
批判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论377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发展速度问题392
国民经济计划讲座:第二部分分论:第十一讲工资计划402
对于实现社会科学规划的几点建议411
“百家争鸣”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414
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速度与比例关系416
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积累与消费422
苏联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多少426
社会学在新中国还有地位吗?428
中国人口问题新论430
一些可以研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447
第四卷
都市社会学
自序(2)
第一章都市的经济(3)
第二章都市的人口(14)
第三章都市的区域(22)
第四章都市的控制(32)
参考书举要并解释(36)
社会组织
自序(40)
第一章导言(41)
第二章家庭(43)
第三章经济组织(60)
第四章政府(70)
参考书举要(80)
社会的生物基础
自序(84)
第一章导言(85)
第二章性与社会(86)
第三章生殖力及其约束(93)
第四章种族的差异与文化(104)
第五章个性的差异与遗传(114)
第六章环境与遗传(127)
附录参考书举要(134)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节选)
自序(138)
第一章导言(139)
第二章经济建设(147)
第三章人口政策(201)
第四章分配问题(206)
中国工业化的途径
自序(210)
第一章工业化的必要(211)
第二章工业化两个目标的权衡(213)
第三章工业化的资本(216)
第四章工业化的人才(223)
第五章工业化与政府组织(228)
第六章工业化与同业组织(233)
中国经济建设之路(节选)
自序(240)
第一章抗战前的经济建设(241)
第二章几个失败的教训(250)
第三章经济建设的展望(283)
战时经济鳞爪
第一章抗战建国与经济政策(341)
第二章战时国内经济动态(353)
第三章国际战争与经济(389)
劫后灾黎
自序(414)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内容提要(508)
引言(509)
第一章国民经济计划的条件与法则(511)
第二章社会主义成分比重的不断增长(522)
第三章工农业比例(530)
第四章轻重工业比例(539)
第五章改变比例关系的措施(549)
吴景超先生学术年谱(555)
吴景超学术思想研究年谱(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