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言】:
2023年版前言
本书是《罗斯福时代》的第一卷,问世之时,距离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仅十二年。因此,这本《旧秩序的危机 19191933》享有优势,年代切近让叙事鲜活生动。作者成长于罗斯福时代,访问过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来的人,其中很多人认识富兰克林罗斯福,与他共事、抵制他、爱他、恨他。如同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所观察到的,时代的参与者要比后人更了解时代观念的动向,民意的潮流,即便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仍然能够在思想和心灵中感受到时代的震颤。(当然,后世之人自有补偿性优势新的视角,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会有更清晰的了解,能够接触到私人文件和解密的档案,避免了时代成见,等等,以及诸般后见之明。)
《旧秩序的危机》力图呈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大萧条开启之际的美国。美国人的头等生意就是生意这是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在 1925 年给出的著名评说,商业宗教已然渗透并主宰了美国社会。修建一座工厂如同修建一座神殿,柯立芝申述说:……在工厂工作,如同在神殿敬神。这个社会将商业领袖奉为新宗教的先知,甚至耶稣基督也有了新的使命;广告界人士布鲁斯巴顿对人子极尽赞誉之能,因为他从商业社会底层甄选了十二人,将他们打造成一个征服世界的组织。
1920 年代是商业崇拜的盛世,美利坚大地充斥着种种的说教和自我欺骗。但对于异端门肯、辛克莱刘易斯、菲茨杰拉德、德莱塞、海明威、弗罗斯特、奥尼尔而言,这是闪闪发光的十年,艺术上富有创造力,充满了机智、讽刺和悲剧的洞见。
这些当然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1920 年代更接近内战时期而非 21 世纪。不过在某些方面,特别是诸多经济幻象,与我们最近的时代却有几分相像,此等情形十分诡异,令人不寒而栗。
1920 年代似乎迎来了一段经久的繁荣期,牛市似乎坚不可摧,股价节节攀升,势头似乎注定要永远持续下去,人们对商业领袖的智慧无条件信任;人们为这个年代欢呼喝彩,不久,这段岁月便有了新时代的称号。赫伯特胡佛于 1928 年大选时说道:今天的美利坚,距离最终战胜贫困的目标已是如此之近,这是人类历史之上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的景象……如果有机会继续推进过去八年的政策,在上帝的护佑下,我们很快就能见证贫困在这个国家彻底绝迹。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 1929 年秋天总结了新时代:股价攀升到高位了,而且看来这个高位期将会是永久的。
1990 年代看来也迎来了自己的新时代,人们对这个新时代的信仰同样撩动人心,只不过这次,人们称之为新经济。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的时代,这是非理性繁荣的时代,这是肆意投机的时代,这是残忍欺骗投资者和劳动者的时代,这也是肆意消费以及浮华生活的时代。公司高管自领薪酬,一天的所得超过了普通劳动者一年的收入,一旦察觉前方危险,赶在市场崩塌之前将手中股票悉数抛售,令劳动者和投资者在第二天清晨沦落凄风苦雨之境地。艾隆斯隆有言,人们一度认定安然公司代表着未来,是一家实实在在的新经济公司。20 世纪头几年曝光的商业丑闻安然、安达信、泰科、世通、阿德菲亚等等,同 1920 年代的过度实在是再匹配不过了。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大崩盘》一书已然成为对 1929 年那场灾难的经典描述:金融记忆通常维持十年左右。每隔十年涌现出一代新人,人们会相信他们是金融天才,他们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投机、近乎迷狂的自我欺骗、市场原教旨主义以及贪婪催生的种种骗局,其背后的运作机理最终不可避免地刺破金融泡沫。如果说,泡沫破灭之于 1990 年代新经济的灾难性小于 1920 年代新时代泡沫破灭之时,如果说,1990 年代没有出现新秩序的危机,原因很简单:1929 年的大崩盘催生了新政。
1929 年的合众国,并没有内嵌的经济稳定机制,没有安全网,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失业补助,没有银行存款保险基金,没有最低工资制度,没有农业价格扶持机制,也没有证券交易委员会这样的建制。新政之前,合众国差不多每隔二十年就会经历一次严重萧条1819 年、1837 年、1873 年、1893 年、1907 年以及 1929 年新政之后的六十年里,则没有出现大的萧条。新政的立法举措改变了市场规则,建立了对经济的公共监管机制。
那么,该如何解释 1980 年代一系列储蓄贷款丑闻以及 2002 年的安然丑闻呢?如同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阿瑟刘易斯告诉国会的那样,失灵的不仅是监管资本市场的系统。为什么系统会失灵?就因为此类监管性质的委员会,即便能逃脱放松管制的狂潮,也常常被应监管的商业集团接管并操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业集团的领袖剧烈抵制新政的诸般举措和政策,尽管新政旨在恢复经济活力,保护投资者、消费者和劳工。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经济保皇主义者输掉了那场战争,即便经济得以复苏,旧秩序的力量和声望也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始终不曾恢复。罗斯福的历史性贡献是将资本主义从资本家手中拯救出来。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绝望和困顿时期入主白宫。跟合众国历史上其他的伟大总统一样,他也是毁誉参半的人物。大多数美国人敬仰他。愤怒的少数派恨他。他是 20 世纪最招人爱也最招人恨的总统。
改革总会激怒旧秩序的受益者。当本书于 1950 年代问世时,1930 年代的怒潮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强烈憎恶白宫里的那个人他的阶级的叛徒的人们,仍然不在少数。这也解释了读者在我 1956 年版的前言中可能发现的防御性语气。
时光进入 21 世纪,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刻骨激情早已经退潮。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通常将富兰克林罗斯福视为合众国最伟大的三个总统之一,另两位分别是林肯和华盛顿。富兰克林的身影高高耸立,困扰着他所有的继任者,正如威廉洛伊希滕堡教授在其 1985 年的杰作所阐述的,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阴影下。
即便在 1980 年代,罗纳德里根全力推进针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向革命,这位深染保守信仰的总统谈及富兰克林罗斯福,依然满怀深情和敬重,这毫无疑问是因为,当他年轻,很可能更聪明时,他将前四次总统选票都投给了罗斯福。1990 年代,纽特金里奇虽然致力于通过与美利坚的契约来完成里根的这场反向革命,也仍然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
历史绝不能写成圣徒传记。富兰克林罗斯福拥有卓绝的领导才能,对于时代的关
键问题,有着高超的直觉,在甄选并管理那些有着十足干劲和想象力的下属方面,也能力出众,作为公众教化者,他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也有着同样惊人的能力去提振美利坚民众的士气。不过,他可绝非没有缺陷。在政策和政治上,他都犯过不少错误。有时候,他也会贪得无厌,诡计多端,也会虚荣、过分随意且相当无情。可以说,他以一人之身融合了高远的理想主义和粗粝的甚至是细碎的现实主义。换言之,他确实是伟人,同时,也难免人性的脆弱、摇摆和错误。
不管怎么说,他对合众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至于他对世界的贡献,当然会有人认为个人对历史影响有限,我希望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妨品读一下本书第 536 页括弧里的段落。
民主伟大的力量,在于其自我纠正的能力。自我纠正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正如詹姆斯布赖斯在《美利坚联邦》里所说,一切政治体制当中,最需要伟大的领导的,恐怕就是民主体制了。过去的美利坚,伟大的领导人总是能够在需要的时刻应运而生。未来的美利坚呢?
小阿瑟M. 施莱辛格
200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