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节选)
中国边疆尽管以边陲荒凉等词的形式出现在古籍之中,且在古人传统意识中与中国本根(指中原)对应被视为枝叶,但历朝各代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经略,且边疆治理与王朝兴衰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今天的中国边疆学研究,一般按照研究对象分为陆疆和海疆两大领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九省区被视为陆地边疆,其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1.8%,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的辽阔海域以及岛屿则被视为海疆的范围。
国人对多民族国家中国边疆的关注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为边疆政权和人群立传开二十四史记录边疆人群凝聚和政权沿革之先河,不仅官方史书留下了大量经营边疆的记录,而且也有如《华阳国志》《蛮书》等众多私家著述对边疆政治格局演变与社会发展的记载。古人对中国边疆的关注和记录,虽然催生了边疆概念的出现,但多数是服务于历代王朝对边疆的经略而进行的,因王朝面临的主要边疆问题而凸显时代特征,严格来说并不具有当今的学术研究性质,不过却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故而有学者称之为千年积累。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构建殖民体系,中国边疆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面对日本侵略所带来的亡国灭种的威胁,经营边疆、发展边疆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国边疆学中国边政学等等提法也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边疆研究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学科的关注,但尚未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目录,中国边疆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当今的中国边疆研究是在千年积累之上形成和发展的。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祁韵士撰著的《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西陲总统事略》等被视为西北舆地学的开端,同时也被视为当代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萌芽。民国时期有了中国边疆学中国边政学等提法,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研究对象的敏感性制约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1983 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国边疆研究虽然迎来了又一次的研究高潮,但中国边疆学作为学科概念被提出并做出学科概要论证则是很晚的事情。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刊发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 年第2 期上邢玉林的《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是最早的专论。该文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边疆学概念,而且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中国边疆学的内涵与社会功能、繁荣中国边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等不同方面对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做出了概要探讨。进入21 世纪,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实施,以及边疆问题的凸显,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等诸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广泛关注,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呼声更加日益高涨。但是,随着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积极参与到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在促进中国边疆研究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甚至对于何为中国、何为边疆,不同学科的学者在认识上也出现了严重分歧。
对以往的中国边疆学研究状况,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总结,既肯定了以往研究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更有对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的展望。其中厉声、李国强主编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 1998 年)》分总论、东北边疆史地研究综述、北部边疆史地研究综述、新疆史地研究综述、西藏史地研究综述、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综述、海疆史地研究综述等,从边疆史地研究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在2009 年第3 期刊发了《60 年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60 年来北部边疆研究评述》《60 年来东北边疆研究论衡》《中国边疆与周边地区关系史研究60 年》《60 年来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边疆史视野下西藏研究60 年》《西南边疆史研究60 年的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海疆史研究60 年》系列文章,从不同区域对60 年边疆史地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评述。马大正先生先后出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 2014)》、《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 2019)》对新中国成立至2019 年的中国边疆研究做过系统总结。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涵盖统一多民族中国与中国边疆、中国边疆研究的千年积累和百年探索、中国边疆研究第三次高潮兴起前的准备(20 世纪50 70 年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繁荣、当代中国边疆调研的展开、边政研究的持续与嬗变、对中国边疆研究的理性思考、古代中国疆域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历朝历代边疆治理研究、中国历代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边患与陆地界务问题研究、中国海疆史研究、中国边疆研究史研究、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研究、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21 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发展大趋势、 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探索等近二十个专题,可谓是对中国边疆以往研究的系统总结。朱尖《守正与创新:中国边疆研究进展初论》则在数据库检索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中国边疆研究成果产出与特征、中国边疆研究的知识体系、中国边疆研究学术队伍、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机构分析、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阵地分析、中国边疆研究经典文献分析、对中国边疆研究进展的总结与思考、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边疆学发展思考、关于中国边疆研究成果数据分析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对中国边疆学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做了系统探讨。
上述论著除马先生的著作之外,笔者组织和参与了其他论著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同时也曾经撰写《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对新时代中国边疆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做了探讨。该文依据从中国知网得到的检索数据,对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当前的中国边疆研究虽然整体是热点,但难点和前沿问题则表现在:(1)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2)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构;(3)东亚天下秩序的理论解构;(4)中国海疆的形成与发展;(5)治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而提出:中国边疆学尽管还没有被列入学科名录,但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其他学科学者的参与,这是中国边疆学得以成为热点的关键,也是中国边疆学学科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由此出现的分歧;在传统的边疆研究中,王朝国家观念居于主导地位,而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国家理论成为主导思想,但是民族国家理论是否适合阐释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是值得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不能从静态的视角来关注中国边疆,而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中国历史,观察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凝聚和演变,诠释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构建起来的中国边疆学才能健康发展。
笔者上述文章发表已经过去了五年,从中国知网现有的统计数据看,以边疆为主题词检索,可以得到20512 条论文数据,显示边疆研究依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这些论文涉及的主题主要是:边疆民族地区( 910)、边疆治理( 507)、云南省( 480)、边疆地区( 463)、民族地区( 449)、民国时期( 429)、少数民族地区( 372)、云南边疆( 333)、俄罗斯( 311)、东北边疆( 293)、滨海边疆区( 28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76)、国家认同( 269)、中华民族( 259)、民族团结( 255)等。涉及的学科则有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考古学、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这些研究在上述六个前沿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且在学科建设上又出现了新的分歧。
(1)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的建设既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更是前沿问题。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要回答中国边疆是什么的问题,也要解答中国边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问题,更要对中国边疆的发展方向等做出科学的理论解读。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对中国边疆属性的认识固然是最基本的问题,但用什么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我们的认识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长期以来,历代王朝史观左右着学界对中国边疆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国家理论和历代王朝史观出现了结合的态势,尽管1951 年开始的历史上的中国大讨论对历代王朝史观提出了严重质疑,但对于中国边疆而言依然是被忽略的方面。正因为处于被忽略的境地,所以近些年来,流行在中国学术界的是拉铁摩尔的边疆理论,在中国知网能够检索到的提及拉铁摩尔的论文有3834 篇,此外还有多部拉铁摩尔的著作被翻译为中文出版,这应该是其理论严重影响中国边疆研究的写照。国外学者对中国边疆的关注实际上很早就出现了,而国内学者对中国边疆进行研究的专门性论文在中国知网只能检索到1402 篇,其中周平《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张健《国家视域中边疆与边疆观念的演变:内涵、形态与界限》、何明《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等专论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总体来看涉及中国边疆的论文较多而专门性论文数量依然偏少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数量偏少自然是尚未得到学界应有重视的表现,但即便如此少的论文中,学者认识上的差异已经凸显,显示在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上学界依然存在认识上的较大差异。就具体认识而言,从近年来已经出版的论著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边疆概念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利益边疆、战略边疆、文化边疆等与传统边疆认识的差异。利益边疆、战略边疆是近年来学界尤其是经济学、国际关系和军事领域学者提出的概念,而文化边疆则在民国时期即已经存在,关注的是边疆与内地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传统边疆则是源自历史学对边疆的认识,一般是从中原王朝的视角认识边疆。
二是所谓建构论与实在论的论争。边疆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还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政治学领域学界进入中国边疆研究带来的理论纷争。如果上述对边疆的界定体现着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在切入视角上的差异,那么所谓建构论与实在论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对研究对象认知的差异,实则依然是源自对边疆性质认知的不同。
由此也可以看出,构建中国边疆话语体系才刚刚起步就在研究对象的认定上出现了严重分歧,边疆学三大体系建构任重道远。
(2)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解构。对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进行理论阐释,是构建中国边疆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也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依托二十四(五)史构建起来的王朝国家话语体系尽管影响着国人对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认识,但新中国成立后王朝国家话语遇到了质疑,尤其是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代表着这种倾向。其后,尽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上溯的观点成为主流,但具体到一些认识对象上则难以确定明确归属,且存在严重分歧。尤其是历史上存在但今天已经消失,且其活动区域分属于我国和邻国的边疆政权,其历史归属不仅我国学者和邻国学者存在差异,就是我国学者内部也存在分歧。如在汉唐时期存在于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政权,其在668 年被纳入唐朝版图,唐朝在其活动区域设置安东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后安东都护府内移到辽东半岛。高句丽的活动区域虽然是以西汉时期设置的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的范围为基础,但这一区域现在分属于我国和朝鲜等邻国。由此,高句丽的历史是属于中国史还是朝鲜史分歧较大。谭其骧先生虽然依据今天的国界给出了427 年前属于中国史,427 年迁都今天平壤地区后即不再属于中国史的界定,A 但这一认识并没有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反而是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各国学者之间乃至国内学者之间依然存在分歧甚至是严重对立。
2004 年发表的《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是笔者进行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的第一篇专论,2011 年笔者主编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在举办学术讨论会的基础上推出了系列论文,其后笔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也出版了《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明确提出要抛开来自西方的并不适合阐述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民族国家理论,从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用自然凝聚,碰撞底定来概括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尽管这种提议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理论阐述的完善,依然有待更多学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