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岩画》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与甘孜州文旅局、甘孜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田野调查项目的成果。
早在新石器时期,甘孜州境域已有人类生存。甘孜岩画正是生动记录了境域内先民对自然万物、山川河流的尊崇,对劳动生产的讴歌与赞美,是文字出现前珍贵的图像资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勾勒出川西高原甘孜地区史前时代的文化特征。
甘孜康定塔公岩画中猎犬围猎牦牛的构图,与青藏高原通天河流域江荣岩画内容高度相似,印证了中国西南地区族群间的艺术共通;甘孜石渠岩画的太阳纹符号,又与宁夏贺兰山岩画中的太阳崇拜形成跨地域呼应。岩画的流变呈现的地域性与共通性的交织,表现出早期中华文化圈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证。
《甘孜岩画》以16开大开本、全彩印刷的恢弘形式,将川西高原隐秘千年的史前文明画卷徐徐展开。这部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的重磅之作,是近年来岩画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书中收录数百幅高清岩画图像,从北至石渠的苍茫草原,到南至得荣的险峻峡谷,甘孜州全境岩画的壮丽遗存首次系统性亮相。这些刻绘于山崖、洞穴的古老遗存,以赭红与墨色勾勒出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狩猎场景的动感张力、日月星辰的抽象演绎,无不诉说着文字诞生前人类用图像书写的史诗。
书中不仅以艺术学视角解读线条背后的美学密码,更通过图像流变揭示甘孜作为早期文化走廊的独特地位:牦牛图腾与黄河流域彩陶纹样的呼应、狩猎图式与北方草原岩画的对话,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远脉络。翻开这部厚重的视觉档案,既是与史前先民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是对人类艺术起源的深情凝视,更是展示了早期中华文明圈的丰富内涵。无论是文化探秘者、艺术研究者,还是高原旅人,都能在此触摸到文明最初的温度。
张亚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原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著名岩画研究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独立完成国家艺术课题《西藏岩画研究》。主要作品包括《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西藏的岩画》《西藏美术史》等,主编《西藏通史·宋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