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以“连续性”思想为研究对象,以西方环境美学双峰卡尔松与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为重点研究内容,考察“连续性”思想在西方环境美学中的展开。一方面,期望以“连续性”为线索重新串联起西方环境美学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从而从一个不同侧面重新审视西方环境美学并更好地回答环境美学的核心议题: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另一方面,期望能充分挖掘环境美学中“连续性”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美学的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冯佳音(1994—),河北承德人,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自然美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美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现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参与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博士在读期间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山东大学五四青年科学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绪 论
一、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研究综述
二、“连续性”思想之于环境美学的意义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连续性”问题探源
第一节 “连续性”的语义学溯源
第二节 原初的人与自然之“连续性”
第三节 “分割”问题:前苏格拉底时期的 “实体连续性”思想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实体连续论
一、运动的“连续性”与“无限”可分
二、“连续性”与空间整体性
三、数量的“连续性”与边界“区分”
第二章 “连续性”思想发展的两重典型形态及其转向
第一节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连续性”思想
第二节 杜威经验本体论中的“连续性”思想
一、人与环境的“连续性”
二、经验的“连续性”
三、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
第三章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致思方式
第一节 “连续性”与形而上学问题———“关系性”思维方式
一、“连续性”形而上学思想
二、环境美学中形而上学向度的理论缺位
三、“可能性”与关系思维范式
第二节 “连续性”与环境审美模式———“过程性”思维方式
一、环境的动态性与无框性
二、环境审美模式与环境审美的过程性
第四章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 非认知主义的“连续性”思想———以阿诺德·伯林特为例
一、“连续性”理论的发端———“审美场”
二、“连续性”与“环境”的生成
第二节 认知主义的“连续性”思想———以艾伦·卡尔松为例
一、“连续性”与自然环境审美
二、“适应”之美———“连续性”与人类环境审美
第三节 “连续性”思想差异之源:一元与二元
第五章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面向
第一节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身体面向
第二节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时空面向
一、连续的过程性与环境审美的时间性
二、连续的整体性与环境审美的空间性
第三节 “连续性”思想与西方环境美学的“过程”面向
第四节 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互补
第六章 “连续性”思想与中西生态(环境)美学的会通
第一节 中国传统生态审美的“融贯性”思想
一、“融贯性”思想的原初意涵与理论阐扬
二、“融贯性”思想的哲学根基:生命一元论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之“连续性”与“融贯性”的多元形式
一、“连续性”的两种形式
二、“融贯性”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连续性”思维方式与当代生态美学的建构
余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