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和社会观察,揭示了高学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过度干涉、言行矛盾、溺爱无度,并深入剖析了高学历父母如何因完美主义与虚荣心陷入教养误区。作者特别批判了“早期教育狂热”,提出“脑育三阶段”理论——0—5岁应通过野外探索培育“身体之脑”,6—14岁应发展知识型“聪明之脑”,10—18岁应塑造共情力与独立人格的“心灵之脑”,反对超前填鸭式教育对生命节律的破坏。
作者并未止步于批判,她以“育子科学中心”的成功案例给出解药:信任比管控更重要,失败比完美更珍贵。从“拒绝智能手机入侵童年”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从尊重“孩子的执拗期”到构建“粗生活轴心”,引导父母从“控制者”转型为“守望者”。
高学历=会教育?本书打破了这种认知神话,作者犀利地指出,学历的光环,未必照亮教育的迷途,即便是高学历父母,也常被“知识优越感”或“成功焦虑”所困,陷入揠苗助长、规划过度的典型误区。
尽管书中案例以日本社会为背景,但其揭示的教育困境与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高度契合。在“鸡娃”内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今天,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高知家庭的教育焦虑。
当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或许我们终将明白: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守护“敢摔跤、敢做梦、敢说不”的生命力;真正的爱,不是以学历为尺丈量人生,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风雨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中文版序
奇人、奇思与奇法
如书之题所示,很显然,《高学历父母的教育病》既是针对高等教育的书籍,也是针对家庭教育的书籍。但非常新奇的是,该书观察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中心视角与既往同类书籍大不相同。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几乎从未出现过此类专注高学历父母的负面的书籍,一般均认为父母学历越高就越擅长子女教育。即使在家庭教育学领域,尽管同类育子题材的书籍相对较多,但针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与矫治,该书所提供的改良之法也完全出乎意料。该书之所以拥有此类奇思与奇法,首先是与作者之奇密切相关。
作者之奇
作者之奇,集中体现在她的工作及经历的独特上。
现在,作者成田奈绪子的正职是日本文教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专业的教授,从事儿童发展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她还是日本牛久爱和医院小儿科心理疾病的兼职门诊医生。另外,她发起创建和负责了社会支援机构“育子科学中心”,与若干专职的临床心理师及社会福祉师一起,致力于从父母的育子角度,提升问题儿童教育的质量。最后,成田教授还是科学育子的积极推广者,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中有广泛的影响。
这种社会影响建立在她独特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基础之上。成田奈绪子毕业于神户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神户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与我国稍有不同,日本高校的医学部是高考理科最难的专业,没有之一。顺带而言,她本科时代的同桌(桌靠桌并排)就是201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其后,她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过4年研究助理,集中研究GATA-4重组蛋白与胎儿脏器发生之间的关系。归国后,她在日本私立独协医科大学附属越谷医院的小儿科做过2年研究助理,接着,她又在筑波大学基础医学系 做了5年的专职讲师。自2005年起,她来到日本文教大学教育学部担任教师,一直至今。
在日本,长期专攻医学并已经成为医生的医学研究者对看似无足轻重(或者说被忽视)的家庭教育问题发生强烈兴趣,成功转身而成为专职的教育研究者,这非常罕见。
思考之奇
思考之奇,集中体现在思考视角的独特上。
成田教授对青少年问题的观察角度具有非同寻常的综合性。第一,科学的视点。她本人说,她的基础研究建立在生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形態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视点)。第二,临床医学的视点。她是科学研究者,但同时又是医院儿科的一位门诊医生,临床实践是她发现病因和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唯一途径。这经历不仅建立在上述的科研基础之上,而又能反哺科研和推进科研。第三,实验的视点。有意思的是,她还把自己的理论应用于自家女儿的培养上。从书中看,好像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第四,经验的视点。上述女儿教育实验自然是经验来源之一,与此同时,她还经常反思自己所受教育的优缺,总结归纳自己母亲养育自己的成败得失,并与育子方法的教学、科研和推广相结合。
对于教育学研究来说,上述任一视点均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性。
方法之奇
方法之奇,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精神与行为问题的矫治方法上。
当前,青少年成长问题之严重已出乎常人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世界普遍性,日本自然也不例外。对此,研究者一般多面向青少年个体、尤其是其身心内部,寻找原因。其中,大多数认为这是青少年的各种不良习惯所致;一部分还追溯到大脑的构成、机理、生长和发展上;有少数甚至更进一步,深入到遗传基因的层面。但身兼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者双重身份的成田教授却认为,相当多的青少年精神与心理问题(表现在非常行为上)的深层原因既非生理性的也非心因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她从社会性影响因素中最终找到了亲子关系这个关键点,并坚决地认定,高学历父母育子不当是当今日本青少年(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部分成人)的精神与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因。而且,即使青少年问题果真存在着生理原因影响,父母也可以通过适当地改变养育方式而加以明显缓解。当然,她也曾简单地提及学校、社会和文化等更为宏观且看似间接的外部社会因素的可能影响。但是,大约是因为她对这些社会因素的类型与本质特征较为陌生吧,故仅是聊聊两处提及而已。
如果说教育学领域设有诺贝尔奖,那么,成田教授一反常轨,把视线转向外部,发现高学历父母育子方式与青少年问题之间因果关系以及有效矫治方法应该有很大可能获奖吧。
最后,想提醒读者注意的一点是,本书所述主要属于教育(学校)临床学的理论体系与范畴。这是较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其理论核心建立在临床经验总结之上。而现实中,大概率存在着不符合上述临床经验的问题青少年的案例。因此,不可不假思索,一味推而广之。而且,中国的现实与日本有较大差异,问题对处措施自然也不能比葫芦画瓢地简单移植。
译者与编者
2025.1.20
成田奈绪子,1963年出生于日本仙台市,医学博士,日本知名儿科医生,脑发育科学家及教育学家,现任日本文教大学教育学院特别教育专业教授。她毕业于神户大学医学部,1994年至1998年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留学,主攻儿科与脑科学领域。曾历任日本独协医科大学附属越谷医院儿科助手、筑波大学基础医学系讲师,积累了丰富的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她一直致力于为父母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徐国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并获东京大学比较教育社会学专业(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学位。主要从政治与经济的宏观视点,进行高等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独立专著5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多项。目前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正在系统调查和定量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不同本科生群体之间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差异和影响因素。并拟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的成果,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双一流”高校本科的教与学的质量保障机制。代表性著作有:论文《跟跑也不易:“双一流”高校专项生学业表现与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9-10-10)和专著《学与教的“双一流”——优质学习的教学生成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目录
中文版序 4
日语版前言 6
第1章 “高学历父母”的育子风险 8
三大育子风险是“干涉·矛盾·溺爱” 8
为何高学历父母会“干涉”? 10
正因为“虚伪”,故易产生言行矛盾的高学历父母 11
“溺爱”成为“干涉·矛盾”的基石 12
试图按照“理想育子像”来育子的高学历父母 14
第2章 对子女过分担心的高学历父母 16
育子是变“担心”为“信任”的漫长旅程 16
反抗期缺失是危险信号 18
无法信任孩子的3个理由——①完美主义 19
把母亲亲手做的便当扔进垃圾箱的优等生 20
无法信任孩子的3个理由——②虚荣心 21
无法信任孩子的3个理由——③孤独 22
我也曾是未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 23
被“是我是我”诈骗所欺骗的亲子的特征 25
冒充女儿的“是我是我”诈骗较少的理由 26
好的压力与坏的压力 27
不再动笔绘画的天才儿童 28
第3章 心灵容易受伤的高学历父母 30
为自己母亲幽灵所困的高学历父母 30
高学历偏重型父母的“复仇型育子” 31
“复仇型”瞬间会燃为灰烬 32
金钱感错位的高学历父母 32
高学历父母的“心理弹性”较低 34
第4章 高学历父母容易陷入“早期教育误区” 36
让5岁儿童学习正弦·余弦的高学历父母 36
每周上六次培训课的武田君的例子 36
脑育自有其固有的顺序 37
有比知识·技能学习更重要的事情 39
培养“如原始人那样的孩子” 40
培养“具有学习学校之外知识的动机的孩子” 41
培养“能够理解对方心理的孩子” 42
“宅”可以预防 44
欧洲的幼儿园常把儿童带到野外去 45
擅长育脑的父母和拙于育脑的父母 46
第5章 适于高学历父母的“育子方法学” 48
父母要有一贯且坚决的态度 48
不要把智能手机给孩子 49
与其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成功经验不如向孩子讲述自己的失败经验 51
尊重孩子的“执着·执拗” 52
总是保持乐观和好心情 54
生活轴心越粗越好 55
日语版后记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