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直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大国战略博弈与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相互交织的复杂现实,立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论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时代挑战和实践路径。
1战略高度:系统阐释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结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特征,提出创新性实践路径。
2.问题导向:聚焦三大关键议题:推动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型,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英才儿童发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设计弹性教育机制,应对人口结构变革挑战。
3.实证支撑:融合宏观政策分析与微观案例研究,论证严谨、数据翔实。
自 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品牌大夏书系计划开发一个新系列,选题的定位大致是: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中国未来建设提供当代经验。希望我也能够参与其中。
大夏书系是我的老朋友,这些年来出版了我的十余本著作,包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未来因你而来——我与新教育人的故事》《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以及中国著名校长的办学思想录、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录、班主任的德育思想录、教育局长的管理思想录,等等。我不能拒绝大夏书系的好意,就将近年来结合全国政协和民进中央的调查研究撰写的几篇政策研究文章整理了一下,算是“恭敬不如从命”。
在考虑这本书的主题和选文时,正值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论述给了我很大启示。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是什么?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应该通过哪些路径去实现?这是本书试图要回答的问题,因此把此书定名为“教育强国建设”。
本书共四篇文章。开篇《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是具有总括性的概论,后三篇分别讨论了教研制度、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教育与人口变化等三个与教育强国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的重大问题。四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两本刊物,在此特别感谢张彩云、贾玉超两位主编,以及刘洁老师、郭丹丹老师,没有他们的热情邀约、耐心催稿和细致修改,就不会有这几篇文章的问世,也不会有这本小书的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引文和数据较多,收入本书时,出版社基于相关排版规范,作了一些技术处理,以使格式统一。如需查找、核对,可以参考文末注明的原发表刊物。对由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朱永新
甲辰寒露写于北京滴石斋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20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目录
自 序001
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001
需要用国际比较的眼光看教育强国,看我们的一些关键教育指标是不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是不是处在第一方阵;需要用服务贡献的眼光看教育强国,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有效服务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能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研制度:强国建设的教育基石041
2022年,我有幸获得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教育发展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育实验找到了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让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教育理论。我国的教研制度,正是由一群教育理论基础相对较好、终身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的教师”,通过教研的桥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带给一线的普通教师……
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073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关系密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强化教育的弹性设计,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139
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供给。2012—2022年十年间,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近几年,受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将总体呈现先达峰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同时,不同区域人口变动和人口结构的峰谷变化不同,教育需求具有差异性。这些都对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