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尔的诗艺:《埃涅阿斯纪》中的比喻与象征(经典与解释)
定 价:69.9 元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德]柏世尔 著,赛利格松 英译,黄芙蓉 译,王承教 校
- 出版时间:2025/5/21
- ISBN:9787576059946
-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546.072
- 页码:21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32开
德国古典学家柏世尔以研究维吉尔著称,他的维吉尔研究成果甚至扭转了19、20世纪以来维吉尔研究的方向。
《维吉尔的诗艺》围绕“基本主题”“主要人物”和“艺术原则”展开对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详细疏解,采用典型的古典学研究方法,结合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多学科视角,细致而深入地解读了维吉尔的诗艺。
作者通过对维吉尔史诗中细节场景、人物命运以及情绪象征的分析,揭示了《埃涅阿斯纪》在继承荷马史诗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了其厚重的文化价值。
★ 作者权威 身为古典学家的柏世尔以研究维吉尔著称,他的维吉尔研究成果甚至扭转了19、20世纪以来维吉尔研究的方向。
★ 研究方法多样 以古典学研究方法,结合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多学科视角,详细疏解《埃涅阿斯纪》。
★ 观点创新 作者在详解文本之后认为,《埃涅阿斯纪》而非《伊利亚特》才是古典诗歌的翘楚。
译 后 记
《维吉尔的诗艺:〈埃涅阿斯纪〉中的比喻与象征》是德国古典学家柏世尔的著作,德文原版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InnsbruckWien,1950),英译本于1970年由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维吉尔研究领域必读书目之一。本书由英译本迻译而来。
《维吉尔的诗艺》以对景色和人物服饰的深度解读开始,关注其中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情感激荡所代表的原始的不受控制的力量。柏世尔将表达激情的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提取出来,用作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通过分析其中一些表达激情的词汇及其在文中出现的频率,结合对语境的分析,共同来论证《埃涅阿斯纪》中勃发的情感力量,并且用音乐的章节来比喻,用以说明任由激情激荡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的力量。作者将这一因素与希腊文化相联系,认为希腊诸神中的尤诺一方的神祇代表了激情与原始的、不受控的力量。而尤比特作为宇宙最高秩序的象征,则是世间理性、秩序、规则的来源。埃涅阿斯成为人类世界中尤比特的代言人和行动实施者。
柏世尔通过深入分析几个主要人物——如狄多、埃涅阿斯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将埃涅阿斯“明晃晃的盾牌和天神打造的武器”、图尔努斯头盔、褫夺而来的敌人的剑带等物品的意义,草蛇灰线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此类物品对于情节推动的意义。作者并未简单地描绘战争场景的恢宏,而是聚焦于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对抗,剖析埃涅阿斯内心冲突的根源及其最终抉择的历史意义。无论是埃涅阿斯对狄多的情感,还是他义无反顾地驾船驶向远方的选择,其过程中的犹豫与踯躅,都使得这个人物更加真实且动人。
狄多的自戕被解读为激情被抑制的象征,作者赋予了这一行动深刻的意义,将其视为不可控制的原始力量的退潮,并与其他神祇的退场相联系,揭示了这一情节的深层含义。在更高的层面上,这一情节表达了罗马建国者在斩断情感羁绊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纠结与最终的决绝。狄多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其他解读中常被视作被抛弃的痴情女子。然而,在柏世尔的解读中,她的悲剧形象不仅包含情感的激荡,还有自尊与不妥协的一面。可见,作者对这一史诗人物形象的解读,展现了其多层面的人物塑造方法。
在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图尔努斯是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一个骄傲且被命运女神眷顾的盲目者,受制于激情与自负,充满了逐利的冲动。在愤怒女神的蛊惑下,他在战场上寻找埃涅阿斯的场景,预示着他最终命运的必然。无论是狄多还是图尔努斯,他们内心的无数冲动与激情,最终都将导致走向死亡的终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涅阿斯的理性。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后,埃涅阿斯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走向了终极秩序的建立。这种叙事不仅展现了个人成长的历程,也象征了罗马文明从混乱到秩序中的核心理性基础。他以沉稳而坚定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信念,内心的挣扎与激烈冲突在建立强大罗马的责任感驱使下,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他完成了自我蜕变,从个人情感的羁绊中挣脱出来,最终为伟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埃涅阿斯的理性不仅体现了个体对使命的忠诚,更象征着罗马文明以责任与秩序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史诗中理性战胜激情的典范。
柏世尔的研究深入揭示了《埃涅阿斯纪》中维吉尔如何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为理性与激情两种观念的交织发展与激烈冲突赋予生动的血肉。史诗中,维吉尔以寥寥数笔的刻画,塑造了鲜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诗歌艺术。无论是神祇还是凡人,都以其象征意义——或受激情支配,或为理性与责任感所驱使——通过言语与行动汇聚成一条情感的河流,逐渐壮大,最终奔涌至史诗的高潮。这些人物不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是维吉尔思想表达的载体,使理性与激情的冲突在史诗的宏大叙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柏世尔将象征手法与文中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通过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史诗中的比喻和象征如何支撑情感序列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底和宏观把控能力。这也正是该著作能够跻身研究维吉尔的必读研究著作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特别强调了埃涅阿斯的使命与责任,以及他斩断情感羁绊的情节,这些内容深刻体现了史诗中通过对原始情感的控制而发展出的进步文明观,揭示了罗马帝国初创时期以理性和责任为根基的国家形态,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塑造了后世西方文明的发展走向。史诗中,情感与理性,个人面对自身、家庭与群体的责任之间的冲突,突显了个体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罗马史诗常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逊色于其源头的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以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澎湃的原始力量被视为推动世界创立的动力。然而,维吉尔的作品则展现出一种冷峻的控制力,其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体现了更为严谨、克制与深思熟虑的艺术创造力量。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文学家凭借其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和超凡的想象力,通过动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与情感取向。维吉尔正是运用了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融入史诗的宏大叙事之中,从而创作出了《埃涅阿斯纪》这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十年前的译稿,如今重读,才恍然发现自己过去几年的学术生涯,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受到翻译这本著作的深刻影响。十年前,只是专注于翻译,着眼点在字斟句酌,理解其内容与意蕴。而今重览,方悟作者学养之深湛。柏世尔以其老练的笔触将史诗中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战场的搏杀、神祇的情感揭示得淋漓尽致,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又将宏大的社会意义不露痕迹、不染匠气地揭示给读者,在引人入胜地分析的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罗马史诗艺术性和内涵的判断。此书堪称经典,无论是对文学批评学者、初涉学术的研究生,还是对文学怀有热忱的普通读者而言,都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
回溯至十几年前,当我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与文明的认知尚停留在零星名词阶段时,正是通过刘小枫先生的著作以及其组织翻译的作品,方才系统地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源头脉络。此次有幸承担《维吉尔的诗艺》翻译工作,在深感荣幸之际亦怀有深切惶恐:虽竭力以有限的文字功底忠实地传达原文精髓,然面对文本中大量的拉丁文、少量的德语及散见的希腊语时,仍深感学力之殆。在此过程中,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王承教副教授为我开启了经典著作翻译的学术之门。尤为重要的是,本译著从雏形到成稿,仰赖于他逐字逐句的校勘——特别是对非英语内容的专业处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无王老师的学术加持,本译著恐难以面世。
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的学术首肯,赋予我将译稿出版的勇气。此外,我的研究生李杰在出版规范方面的严谨核查,提升了译稿的完成度。编辑彭文曼女士凭借其专业素养,对文本进行了符合学术出版标准的专业审核。
书中所有遗留的错讹均系译者学养所限所致,恳请学界同仁与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黄芙蓉
2025年2月
作者柏世尔,德国著名学者,曾在海德堡大学、剑桥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高校研读古典文献、哲学等,1940年以后,他先后任教于慕尼黑、布拉格等大学,1950年至1976年任教于海德堡大学。他的研究专长是维吉尔,柏世尔对维吉尔研究成果甚至扭转了19、20世纪以来维吉尔研究的方向。
译者黄芙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著有《记忆、传承与重构:论汤亭亭小说中族裔身份构建》(2009)、《西方女性文学新发展研究》(2024)、《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牺牲话语研究》(2025);发表论文20余篇。
校者王承教,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罗马文学、宗教研究,尤其是维吉尔研究,讲授拉丁语和西方史诗传统等课程。
目 录
导论 问题的提出 /1
第一章 基本主题 /13
第一节 作为整首诗象征铺垫的第一序列场景(1.8296) /13
第二节 分别作为《埃涅阿斯纪》的“奥德赛式”上半部与“伊利亚特式”下半部首个象征的海上风暴(1.8296)和阿列克托场景(7.286640) /26
第二章 主要人物 /38
第一节 埃涅阿斯 /38
第二节 狄多 /70
第三节 图尔努斯 /106
第三章 艺术原则 /161
第一节 情绪系列的象征 /161
第二节 情绪序列的形式 /181
译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