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入阐释了话语分析的认知框架,创立了以话语为媒介的认知分析新路径。作为国内首部以“认知话语分析”命名的著作,本书顺应新科技、大数据和跨学科的新时代发展趋势,全面勾勒了认知话语分析研究的轮廓,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为深入开展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相对综合性和统一性的理论框架,更为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 硕士毕业于长安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 博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主持完成国社科青年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社科外译项目1项.- 陕西省“三秦英才”人才计划入选者
- “西外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 教育部学位论文与研究生管理中心评审专家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 中国比较文学认知诗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事务会理事
目录
引言 1
第1章 背景与范围 6
1.1 语言与思维如何相互关联 7
1.2 认知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 10
1.3 认知话语分析的可靠性、可推广性和局限性 20
第2章 语言:思维的表征 26
2.1 语言表征思维的相关研究概述 26
2.2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与认知 30
2.3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分析语言使用与认知 33
第3章 理论资源 45
3.1 认知语言学 45
3.2 话语分析 57
3.3 功能语法 67
第4章 认知取向 74
4.1 注意 74
4.2 视角 83
第5章 认知深度 96
5.1 精细度 96
5.2 确定性 106
第6章 识别认知建构 117
6.1 推理 117
6.2 转换 128
第7章 用语言传达思维 138
7.1 交际 138
7.2 认知策略 148
第8章 认知话语分析实践 159
8.1 初步准备 160
8.2 实验设计 161
8.3 语言数据获取 165
8.4 数据准备 170
8.5 数据分析步骤 172
8.6 定性分析 180
8.7 定量分析 182
第9章 超越认知话语分析 185
9.1 三角互证:认知话语分析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185
9.2 认知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 196
9.3 结论 202
参考文献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