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保罗·萨缪尔森
序言
在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曾经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过多门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所有这些课程中,我觉得最值得向各位读者推荐的就是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或赛局理论,它研究人们如何在互动的情境下进行决策,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问。博弈论可以教会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剖析、理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提升我们的经济学直觉,帮助我们更睿智地制定各种应对策略和行动方案。下面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作家六六老师曾经在朋友圈里分享过一件小趣事,说的是她在京东商城订购了一些家庭日常用的卫生洗涤用品,陆续送到后整理时发现少了洗涤剂。她估计是京东漏送了,于是就给客服发了信息。1分钟后她接到电话,对方什么都不过问,就说第二天补发。然后新订单就发到她手机上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地址是她的另一处住址。想到可能之前自己下单的地址就不对,于是立刻向那一住址的家人打电话,答曰洗涤剂此前已经收到了。她赶紧再致电售后,让他们货照送,她主动补上货款。
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买家只是向商家反映了一下,商家没有认真核实就把货补送了过来呢?如果有不良买家有意为之,商家不就亏大了吗?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里买家和商家的交易不是一次性买卖,用博弈论的话来说,是重复博弈,不是一次博弈。如果是一次博弈,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双方都有可能采取机会主义的短期行为,但是在重复博弈中,商家根据历史交易数据对买家有充分的信任。而买家之所以长期重复购买,也是因为该商家所提供商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能够满足她的需求。双方都从这种长期交易中获得了好处,短期的不诚信行为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影响长期利益。因此,诚信成了他们彼此的最优选择。
所以在博弈论看来,人们之间的诚信与合作,与其说是道德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理性选择,是短期和长期成本收益盘算下的结果。今天的京东商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之所以能促成成千上万陌生人之间的交易,实际上就是建立在重复博弈这一长期主义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例子是经济学家张五常经常讲到的纤夫的故事。在少年时代,为躲避入侵的日寇,张五常曾跟母亲一起,在广西沿着柳江逃难。那时,逆水行船完全得靠纤夫。他们坐的大船要雇用十多个纤夫,在岸上用绳子拉着船航行,有一个拿着鞭子的人负责监督,鞭打偷懒的纤夫。张五常的母亲有参与雇用这些苦力的议价。船航行后,母亲对他说:阿常,你猜得中吗?那个持鞭者是那些要被鞭打的纤夫联合聘用的!
纤夫们居然会主动花钱找抽,这确实是挺不可思议的。但从博弈论的视角看,这种行为有它的合理性。拉纤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劳作,不仅要求每个纤夫奋力拉纤不得偷懒,而且集体之间还要能相互协调配合。特别是在穿越一些激流险滩时,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给船只和纤夫带来危险。那么,纤夫们为什么就不能齐心协力、自觉地尽力尽责,这样既可免受皮肉之苦,又能省下监工费用,却偏偏要花钱雇人来监督自己呢?这一定是因为做不到,是人性使然,才使得纤夫们做此无奈之举。
我们都知道,在纤夫拉纤的过程中,由于每个纤夫的努力程度难以衡量,纤夫间又无法监督其他同伴是否偷懒,因此每个纤夫都会有搭便车的动机,希望自己少出力而让其他纤夫多出力。当每个纤夫都这样想的时候,拉纤作业就很难顺利完成。这就是纤夫们要花钱雇用监工的原因所在。尽管在拉纤前,或许每个纤夫都会承诺自己在拉纤过程中做到尽力尽责,但是这种承诺并不一定是可信的。而有了监工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个纤夫都知道,这时如果他懈怠,就会挨鞭打,不仅自己要遭受皮肉之苦,还会受到同伴们的鄙视。这样一来,偷懒会挨鞭打就成了可信的威胁,使得每个纤夫即便已经筋疲力尽,也只能奋力拉纤。因此,花钱找抽这种行为看起来匪夷所思,但符合纤夫们的共同利益。实际上这就是博弈论中承诺行动基本思想的体现,即通过预先花费成本(在这个例子中是雇用监工),使自己在未遵守承诺时会遭受惩罚或损失,从而确保彼此间合作的承诺变得可信。
再分享一个1983年美洲杯帆船比赛上发生的故事,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在著作《妙趣横生博弈论》中也专门分析过这个例子。美洲杯帆船比赛以往都是澳大利亚队夺冠,美国人很不甘心。在这一年,他们拉了许多赞助,更新了团队和装备,还聘请了富有航海经验的丹尼斯·康纳做船长,准备夺回美国人失落多年的桂冠。比赛刚开始,美国队一路领先,眼看着就要到达终点了,但这时海上风向变了。帆船的动力依靠风力,风向变了,就要调转船帆来适应风向。海上的风有两种,一种是阵风,如果一直刮阵风,美国队就应该调帆;还有一种是旋风,它的特点是刮过去之后还会刮回来,如果是旋风那就不能调帆。那么,究竟刮的是阵风还是旋风,谁又能知道呢?这时,康纳船长凭借丰富的海上经验,判断说这大概率是阵风,我们调帆吧!万万没想到,刮来的是旋风,美国队的船只原地不动,只能大费周章重新调帆。而澳大利亚队没调帆,很快超越了美国队。美国队再一次与冠军无缘。
失利的消息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一位博弈论学者主张,应该由康纳船长承担全部责任。这时很多人打抱不平:天气变化有不确定性,你去当船长就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吗?博弈论学者就说了:我能!你管它是什么风呢!你就看澳大利亚队,他们调帆你就调,他们不调你就不调,这不稳赢吗?
在这个例子中,美国队的失利并不是由于运气不行,也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策略不行,即互动情境下的决策失误。博弈论告诉我们在一些对抗性竞赛中,有时领先者需要模仿追随者。按照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的话来说,即便追随的船只采用一种显然不太高明的策略,领先船只也会照样模仿。也就是说,如果你有领先优势,那么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的策略或许就是:看见对手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如果联想到这几年美国所提出的一系列先进制造业产业政策与长期被其诟病的中国产业政策越来越相似,是不是会觉得很有意思!
这样有趣的例子不胜枚举, 容我们在书中慢慢道来。很多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实际上都是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的。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新颖且颇具启发性的。人生无处不博弈,当你学会运用博弈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你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有趣了。
由于博弈论源于数学,最初是由一些数学家开始展开研究的,因此博弈论的教科书中大都充满了数学公式。尽管用数学表达在理论上最为严谨和科学,但使得大多数非学术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这也是博弈论如此重要又充满魅力,而真正能够比较系统且准确理解博弈论的人却甚少的原因所在。这不得不说是一大缺憾!因此,用非技术性的表述方法,通俗易懂地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精髓介绍给广大读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但颇具挑战性的事情。
2012年我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先后分别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金融EMBA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等金融学院合作EMBA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EMPAcc项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EMBA项目、台湾政治大学EMBA项目,以及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首席财务官项目等其他高管培训项目开设过博弈论课程,前后有近一百个班级,深受学员们的欢迎。这本《博弈论:策略互动、信息与激励》就是由我的授课PPT和课堂录音稿经整理充实而成的。
与一般学术类博弈论教材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结构框架稍有不同,本书是按照从一次到重复、从同步到序贯、从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这一脉络展开分析的。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即首先介绍同步一次博弈及其扩展,之后是重复博弈,然后介绍序贯博弈,最后是不完全、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包括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和拍卖理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这种讲解安排的最终效果与传统经典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它的好处是,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避免一开始就是大量专业术语的狂轰滥炸,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让学习博弈论不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好奇且轻松愉悦的心灵旅程,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将主要集中在那些对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最有用的博弈理论,并尽可能用一些故事化的模型、生活中直观的案例和游戏来取代纯理论化的阐述。每个章节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概念,都会用一些精心选择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和消化,力图将博弈论的深邃思想和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的表现形式,转化为能够被大多数读者容易理解的日常语言的表述,而又不失博弈论基本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全书中除了在介绍博弈论最初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经典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以及求解混合策略时,运用了最简单的微积分求导公式以外,没有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得读者即便在没有任何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也能基本领会博弈论的精髓。同时,在每一部分中特地编写了一个专门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要求大家综合运用所学到的原理,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这种互动和分享对更好掌握课程内容很有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另外,在开始阅读每个章节时,读者可能会觉得博弈论的某些概念比较新颖,不太容易掌握,但这不要紧,慢慢读下去!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本书从形成文字初稿到正式出版历经多年。我首先要感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张各兴博士、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吴万宗博士和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李笑影博士,是他们帮助我整理了课堂录音稿。我尤其要感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云辉博士,他不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资料,还完成了全书的图表绘制和许多文字修改工作,为本书的最后定稿贡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还要感谢在授课和写作过程中给我提供资料、建议和帮助的同事和学生们,他们是:李眺、熊红星、孙经纬、陈代云、史东辉、杜煊君、郭晓曦、孔安妮、王娟、周夭夭、赵春光、刘凤委、郑德渊、吉瑞、李泓、杨贵荣、田蓓、付秋莲、邱铁、石坤、王颖、张涛、刘廷和、王子元、王烨、陈静、姚雨生等。可以说没有大家的帮助,本书的出版恐怕会一拖再拖。
最后,尽管几位博弈论学者都说过类似的话,但我还是想再重复说一遍:博弈论的授课与写作过程给予了我太多快乐,我希望本书能给更多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愉悦。
衷心希望博弈论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