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 我远离文学已经三十年。
之所以远离, 一方面, 我一直在基层工作, 忙于生计和事务; 更重要的是, 我自知禀赋不高, 学识浅陋, 若以作品示人, 不仅误人子弟, 而且贻笑大方。
基于这样的认识, 三十年来, 虽然我仍保有阅读的习惯,但从不在人前激扬文字, 阔论文学。
我年轻时并不相信眼泪, 与多愁善感相去甚远。 进入知天命之年, 我发现自己突然变了, 变得喜欢回忆和感性无比。
偶然一次整理书柜, 无意中翻到大学时的一本影集。 我端详良久, 禁不住热泪盈眶。
爸, 还这么长情呀?
大学刚毕业的儿子, 见我怅然若失, 微笑着说。 我马上擦去眼泪, 放下手中的影集。
爸是看见了青春和奋斗, 我们那代大学生, 其实挺不容易的。
儿子点了点头, 若有所思。
那您把它写出来呀, 让我们年轻人也了解了解。
你们年轻人, 跟我们 70 年代出生的, 有代沟啊。 如果写出来, 大家觉得是梦呓, 那不成了笑话吗?
笑话? 怎么会呢? 我知道您的一些经历。 您那代大学生,至少比我们有韧性。
唉, 我才情不够, 只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您年轻时写过小说, 有文字基础, 这就够了。 只要真诚,就能打动人心。
我听了有点吃惊。 在我眼里, 儿子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没想到不知不觉中, 他成熟了。
让我考虑考虑吧。
爸, 与其在回忆中伤感, 不如在书写中升华。您不是经常说, 所有的事情, 都是从果敢和强健中做出来的。
我表面不置可否, 内心却被触动。 是啊, 青春已逝, 伤感总不如书写。 也许, 书写才是对过往岁月最好的纪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和构思, 我决定拿起笔来, 向青春和生活致敬。
利用双休日, 我悄悄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 走在熟悉的校园, 站在住过的宿舍, 我和小说中的人物, 一起交流沉思, 一起惆怅流泪, 一起前行高歌。
我百感交集, 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虚构。 冷不防脑海中那个叫李震东的人物, 突然大声说话:
老伙计, 我即将出场啦。 如果你想梦回大学校园, 请和我一起翻开第一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