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来吧,与我同在
不知不觉间,街巷志系列已经出到第七部,如果算上那本未标明街巷志三字,实至而名不归的《掌上花园》,已是第八部。
有必要跟刚刚接触到这本书的读者说一声,如果抱着系统了解一座城市行政建制的期待来读这个系列,一定会失望的。这不是一套知识性的书籍,这是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志者,记也。街巷志,即记录街巷万象。
30 年前,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主办过一份在国内文化圈非常有影响的杂志,名为《街道》。而我这十来年一直专注于兹的街巷志系列,似乎暗合了当年的路径。不仅是我,身边很多深圳作家也都在默默地书写深圳的街巷。我不知道,除了深圳,还有哪个城市有这么多的写作者愿意用文字来描述自己的处境。这似乎是个奇怪的现象,在外人眼中深圳可能是最匆忙最刻板,最不具烟火气的一座城市,却有这样一条持之以恒的文化线索贯穿着,所为何来?
想来还是跟街巷二字的内涵与外延有关。此处之街巷,并非仅仅一条街巷,而是烟火,是体温,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大而阔之,甚至是价值观。这些被遮蔽的,正是作家们潜意识里极想向外传达的。我多次在文章中表白,我写的是自己行走街巷时见到的一切。在城中村的一座祠堂里面静坐,单纯地发呆。站在公告栏前阅读附近企业的招聘启事,计算工人的月薪到手后该如何分配。到社区的办公场所上洗手间,推门就进,工作人员从不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我,也不问我。凑近公园门口的一排七里香,用力地闻啊闻,香气从脑门输送到脚底。看到主干道上两排盛开的黄花风铃木,突然心花怒放,内心里无声地高歌一曲。我在河边的碧道上淋雨,在高高的山顶被烈日暴晒,在沙滩上乱写乱画,然后看着它们被海水冲走,怅然若失……我要描述这一切,尤其是这一切之上的神气,它们超然于世俗,干净,纯粹,风雨无伤。
这样的描述注定不可规划。我不知道明天会去什么地方踏查,会在哪个地方吃一份猪脚饭,会被什么地方的哪一棵树,哪一个擦肩而过的人突然撞击一下。深圳太小,不到两千平方公里;深圳太大,每条街巷后面都有出其不意的风景。我去过的地方,再去时发现它还有完全没见到的另一面。我的这个街巷志,其实是有触动则写,无触动则略,有点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意思。每年凑成一本书,要说这些文章之间的关联,可能就是这一年中的情绪,它也有一个相对连续的逻辑链条。
文字当下已不是信息传递的最佳途径,这种写作越来越小众,越来越孤独,而我享受这种孤独,愿意将手中的文字之美端给还对其有兴趣的人。愿意守住这一点点属于深圳的微光。这些天,恰巧有几位读者和我微信联系,她们看到了其中的感伤,看到了所谓的真心。她们说边读会边跟家人分享。生动的文笔会不自觉让我嘴角上扬,这是有温度有质感活生生的文字的美妙之处。
好吧,我继续写,但愿这种记录,成为深圳生命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