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最为杰出的代表。
他起起伏伏,
他笑傲人生,
他风流潇洒,
他百世流芳,
他,说不尽,道不完……
他,就是苏轼。
只要一提起苏轼,总会马上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我们在这里讲述他的精彩故事、循迹他的传奇人生,就好像是讲述我们认识的任何一位可爱、可亲、可敬的老朋友。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相识多年的旧友,亲切、平易、幽默、旷达、平平凡凡、简简单单……
他是那样的普通、寻常,而又那样的睿智、伟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杰出人物的活动中,共评出了十二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的评论员文章,给予介绍。
苏轼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以及他皦然无滓的人格魅力。
苏轼一生留给我们两百多万字的著作,其中包括诗歌两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许多作品都达到了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
真正的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诗词方面,由于他的词作具有开创性的功绩,被后人誉为豪放词派的开先河者;散文方面,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方面,他的行书《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绘画也独树一帜,擅长枯木、竹石,是中国绘画史上湖州墨竹派的一位重要成员。
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艺术家。
为官施政与人格魅力
苏轼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也表现在他为官施政与人格魅力方面。
在四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苏轼无论身为朝廷重臣,还是做地方父母官,乃至贬谪蛮荒,仕途失意,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忠君、爱国、惠民的人生信念。
在杭州,他疏湖筑堤,创办慈善医院安乐坊,使百姓有地方看病就医;在徐州,他抗洪抢险,力挽狂澜,并找到了煤炭,使百姓有了生活和炼铁的燃料;在登州,他仅仅做了五天的太守,却办了两件大实事罢榷盐、固海防,至今仍为百姓称道;在惠州,他提出用竹管引水,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还设计并推广了秧马,减轻了农民的劳作之苦……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
总之,苏轼每到一地,不管是三年五年,还是三月五月,甚至三天五天,他都脚踏实地、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令当地百姓永世难忘。
风雨人生路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漂泊不定的政治生涯着实让人心疼。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离开家乡,远赴京城,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接着,由于母亲不幸病故,回乡治丧。
嘉祐六年(1061),苏轼参加制举考试,入第三等(一、二等是虚设),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从此步入仕途。后因其父苏洵于京城汴京病逝,苏轼丁忧归里。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廷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友凋零,苏轼只得孤军奋战。
苏轼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仅不能便民,反而带来种种弊端,便上书直言,反对变法,但其结果也是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满三个月,就以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受到惊吓,几乎自杀。坐牢一百三十天,在牢中又几度濒临被砍头的险境,幸亏朝臣们纷纷上书劝谏,以及亲友的多方营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的苏轼由于经历了乌台诗案,已变得心灰意冷,于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亲自开荒种田,以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取的。
这个别号将响彻中国历史近千年的隧道!
历史的往事早已烟消云散,但这个名字却被刻画成为永恒……
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赶赴汝州就任。由于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子竟然不幸夭折。长途跋涉,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幸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接替神宗即位的是宋哲宗赵煦,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旧党领袖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苏轼在这一年(1085)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从六品)。在朝仅半月,就迁为起居舍人(从六品),不出三个月,再升为中书舍人(四品),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正三品)。
升迁不可谓不快,然而命运注定了要我们可爱的东坡居士起起伏伏,风雨一生。
俗语说得好:京官不好当,尤其是在那个政局瞬息万变的年代。
当苏轼看到旧党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尽废新法后,认为他们与所谓的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进谏。
于是,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进退维谷,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五年的杭州。
这一次到杭州,苏轼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淤泥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苏堤。
苏轼使西湖更加美丽迷人,你一定还会记得他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颍州(今安徽阜阳)。
元祐八年(1093),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他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从此,海南岛迎来了它最值得骄傲与夸耀的文化名人: 一代文豪苏东坡。
徽宗赵佶即位后,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0)大赦,复任朝奉郎,终于又看到曙光了,但不幸也随之发生了: 苏轼在北归的途中,因病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唯有无尽的光辉,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永恒的风范
政治上的漂泊、失意并没有使他孤独,因为,三个美丽而有才华的女人陪伴着苏轼的一生: 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她们的名字将会因苏轼而永远流传后世,而东坡居士也因这三位妻子更显得浪漫、风流、洒脱、让人艳羡。
她们与苏轼之间的故事是那样凄美感人,我们会引领大家细细品读、慢慢体味。
我们欣赏一个人,往往觉得他就是我们的行为范本,他就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境界,苏轼恰恰就是这样的。
我们不会真的也像他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也不会真的像他一样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倚杖听江声,但是,我们看到的苏轼,他替我们完成了这个不能够自己去实现的愿望、梦想。
我们常常想,真正的豁达之人,就应该这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并且真正去做到。
也许苏轼自他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创造一种新的风范,来让人们铭记。我们看到苏轼的词,就仿佛看到了他本人的清朗神貌,苏词不仅仅是词,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作品,而且是充盈着人生智慧、灵气与哲思的丰润的活的思想!
体味苏轼、理解苏轼、品读苏轼,他的词、他的事、他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沉浸其中,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乐事。
第一章 温馨的大家庭
被历史铭记的一天
我的爷爷: 怪老头苏序
浪子回头金不换: 我的父亲苏洵
慈母良师
一生的知己: 弟弟苏辙
精灵古怪、才华横溢的苏小妹
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第一位妻子王弗
第二章 考试与失恃
考试?我很擅长!
有才是这样诠释的
失恃之悲
第三章 初入仕途
丁忧归来
此判官非彼判官
陕西凤翔府光荣就职
悲惨世界: 再回汴京,失妻丧父
与拗相公的较量
人人都说杭州好
杭州通判
官场太守篇
第四章 仕途惊变
可怕的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
自力更生之道
我是美食家
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赤壁情怀
我是名人我怕谁
第五章 再展雄风之
登州篇
皇帝发威我得福
庐山之行
又转了
登州任太守
新官上任,下车伊始
蓬莱阁一日游
暴得大名不祥也!
内鬼在,要远游
第六章 再展雄风之
杭颍篇
杭州的饥荒瘟疫之年
人间天堂
不在诬陷中爆发,就在诬陷中倒霉
子虚乌有的罪名
初到颍州念恩师
停挖八丈沟
颍州百姓的救星
疏浚清河,整治西湖
对同事以诚相待
颍州之乐
第七章 两年阅三州
两年阅三州之扬州篇
两年阅三州之定州篇
两年阅三州之惠州篇
第八章 巨星陨落
天涯海角的荣幸
回归之路漫浩浩
巨星陨落
第九章 我的趣闻逸事
和尚转世
我是五戒和尚,黄庭坚是谁?
吟诗赴宴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与佛印的小较量
由一屁引发的争议
求人不如求己
新三人行
一字三解
三人对必有我师
有才是可以的,骄傲是不可以的
我不得不告诉你: 我的经典名联
附录: 苏东坡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