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史研究遇见地方史深耕,这本书用图像证史的显微镜,在《肤公雅奏图》的墨痕里窥见明清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以事件观艺的望远镜,从革命红棉题材美术创作中解码时代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书中更以独家披露的陈炯明与孙中山往来信函、民国寺院藏品递藏等珍贵史料为依托,还原历史语境下艺术发展的真实脉络,填补了广东艺术史研究的多项空白。?
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探险,更是一趟寻根之旅。从明代边镇图绘到当代文化地标,本书用艺术的棱镜折射广东千年文脉,为地域文化认同注入鲜活的历史基因。无论你是痴迷历史秘闻的考据派,还是渴望读懂岭南文化灵魂的探索者,翻开此书,即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
这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用图像写就的岭南文明进程志!
以寺院递藏考据社会变迁,用雅集画卷重现文人风骨,借革命油画解码红色记忆,在艺术现场的考古式重建中,用图像、事件、符号破译广东五百年文化基因。
★ 填补学术空白:shou部系统梳理广东艺术史边缘文本的深度研究
抢救被忽视的历史碎片:独家考据湮没寺院、甲工学潮、民国美展夭折事件,挖掘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民间艺术档案,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重构地方艺术史脉络:通过三编十二章个案,串联1620世纪广东艺术的社会动员力,填补岭南视觉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跨界方法论:艺术与历史的双重对话
以图证史:从军事舆图《三省备边图记》解码明代边疆治理,从雅集画卷《肤公雅奏图》还原文人生活,揭示图像作为历史密码本的价值。
以事观艺:剖析革命红棉鼎湖山山水法乳等主题,阐释艺术如何凝练为地域精神符号,推动文化认同的生成。
★ 独家档案揭秘:打捞历史褶皱中的艺术现场
shou度公开珍稀史料:披露陈炯明与孙中山往来信函、民国寺院递藏秘辛、滇系将领与岭南画派的笔墨因缘,重现被遮蔽的民国文化生态。
深度还原关键事件:解密1921年美展夭折内幕,呈现艺术与政治博弈的鲜活细节,赋予历史以戏剧张力逐。
★ 现实镜鉴:从历史基因到当代文化认同
地域形象建构的样本分析:以广东为案例,揭示艺术如何参与地方形象塑造(如革命圣地题材美术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为文化强省大湾区人文建设提供历史参照。
回应时代命题:从甲工学潮到农民运动讲习所美术创作,剖析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动员力,为当代公共艺术实践注入思想资源。
李若晴,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199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出版有《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等专著。
序:从岭南看世界 / 洪再新
第一编 作品个案
第一章 图像中的粤东平寇:明刊本《三省备边图记卷》考析
第二章 诃林饯别:《肤公雅奏图卷》考析
第三章 找寻一座湮没的广州寺院:《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递藏及相关问题考析
第四章 文化资本与区域竞争:《艮泉图咏》考析
第二编 艺术事件
第五章 国画研究会与滇系将领的笔墨因缘:以蔡守、李根源与赵藩为中心
第六章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题材绘画为中心
第七章 山水法乳:鼎湖山与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立
第八章 烈士精神与革命记忆:20世纪诗画中的红棉意象
第三编 粤画人物
第九章 最后的远征:高剑父的京沪之行(19351937)
第十章 惊变:1921年甲工学潮中的高剑父与陈炯明
第十一章 一次夭折的美育启蒙:陈炯明与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1921)
第十二章 瑜亮情结:从一封陈炯明致孙中山佚函谈胡陈之争
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