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且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也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直接奠定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书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导读,作者提取书中最为关键的哲学概念,逐节进行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海德格尔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书中重点探讨了:海德格尔著作的生成语境与思想背景;文本各核心章节的宗旨、内涵及学术影响;该著作的持久学术遗产与思想辐射。本书简洁明了、逻辑流畅,既是初次接触《存在与时间》的读者的重要指南,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工具书,对哲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导读丛书作者及译者均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丛书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第二版序言
从我写作这本书的第一版开始,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存在与时间》。尽管我一直认为我最初对《存在与时间》的阐释在某些基本的方面还是正确的,但是我渐渐认识到,许多也许需要更加充分地探讨或进行争论的问题,在当时都被错误地忽略了。
首先,我现在认识到,我最初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中对怀疑主义的处理所做的分析,非常不完整。在第一版中,我把重点放在找出海德格尔自己的理由上,他认为,把此在恰当地理解为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可以揭示出怀疑主义在本质上的空洞性,这将使怀疑主义变得不可理解,从而洗刷掉哲学在事实上不断徒劳地驳斥怀疑主义这个耻辱。近来我认识到,《存在与时间》中的这个论证借助于另一个更隐蔽但也更根本的论证获得了平衡。这取决于对怀疑主义的看法,怀疑主义能够被认为不仅具有某种公认的认识内容或目标,而且(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分析,伴随着任何一种领会的模式)具有某种具体的情绪或者情调模式焦虑或畏的情绪。海德格尔在第一部分中认为,畏能够让此在从常人的迷失状态中超拔出来,达到对自身、世界和存在的本真把握。由此,似乎可以推出,哲学上的怀疑主义本质上就能够揭示出此在存在以及存在本身的关键维度。因此,海德格尔要在哲学中重新恢复存在的意义问题,就不能避免把怀疑主义当作一种本质因素来看待。
其次,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两个部分间所构造的关系的独特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一部分的分析忽视了此在的存在在整体性上所具有的一个根本性质此在和自己的终结的关系,第二部分的论证由此开始。最终,这涉及此在和它自身的无性(nothingness)的多重决定性关系,因此更一般地涉及和否定(negation)或空无(nullity)的多重决定性关系。在海德格尔讨论此在的良知的时候,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第二部分想把第一部分相对随意地提出的一个断言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这个断言就是从本质上说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是不安分的,不在家的(not-at-home)。现在,我把这一点看作是此在不能够或没有能力和自身保持一致。因此,这反过来也表明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非本真性所意味的东西正是此在为生存所付出的各种努力,好像它在生活中确实保持着自身的一致性,好像它在生存论上的潜能和它生存的现实性是一致的。因此,本真性就是指此在以与自身在本质上就不相一致的方式生活着的这样一件事情。相应地,任何对此在存在的本真分析都必定显示出在保持自我一致性方面的类似失败。这种分析的结构和形式必定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对此在存在的任何描述必定显示出自身的不完备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无法根除的因缘(reference),这种因缘超出此在的把握范围,从而也超出描述自身可把握的范围。
现在,我将坚持认为这正是第二部分在和第一部分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前者完全是用来动摇我们对后者的信心,消除我们或许有点过分的满足感。我们非常满意地认为第一部分在结束时真正完整地描述了此在的存在(从操心的角度),不管这种描述多么具有临时性。换句话说,第二部分确实不是(或确实不仅仅是)对那些在第一部分中确立起来的结构的进一步探索;它也努力揭示出那些结构在事实上显示此在的本质依赖性的方式,此在在本质上依赖于那种超出它自身的局限,特别是超出它自己的理解范围的东西。人们可以说,第二部分保证了《存在与时间》作为一个整体确实和自身不完全一致,因此《存在与时间》就满足了它为本真性所确立的标准。
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就不能简单地认为第二部分只是多少关注一下伦理学和神学中的边缘问题在本质上可被认为属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生存论领域。尤其是,认为仅仅局限于第一部分的材料(就像休伯特·德赖福斯[Hubert Dreyfus]非常有影响的评注《在世界之中存在》1 实际上所做的那样)就能对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做出概括的想法,完全站不住脚了。单单对这一事实的恰当理解,就将从根本上使英美哲学界接受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方式成为问题。它也将阐明在什么程度上《存在与时间》预先洞见到了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存在与无(the nothing)的内在关系所提出的一些论断(例如,在他著名的就职演讲形而上学是什么?1 中)。有些论断预告了在他的思想中将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向。因此,它将大大地改变我们对海德格尔早期著作和萨特的著作间的内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对存在与时间的意图,如果这种理解方式是正确的话,那么以存在与虚无为书名的那本书或许看起来要比通常所假定的情况更加接近它那已得到公认的 来源。
本书第二版的出版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能够按照我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思考中的这两个主要转变,来修改我的整个评注。这意味着第4、5和8章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和扩充。第6和7章的许多细节也需要做一些细微但却非常重要的改动,以便和把第二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的新的观点相协调。我也利用这个机会纠正了书中的许多小错误和不足之处,但我认为这些修正几乎总是行文风格方面的问题,而与内容无关。这样一来,这一版最终就和第一版在文本方面有了很大不同。但这些不一致的地方,事实上却是直接从我最初阅读《存在与时间》时所强调的重点中产生出来的,显然也是从《存在与时间》的坚持中产生出来的。《存在与时间》坚持认为: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必然适用于它的作者及其哲学活动,因此这些成果将直接影响海德格尔关于那些标准以及转变的思考。他的作品必定要以那些标准来衡量自身,《存在与时间》也必定打算对它的读者施加影响,使之发生转变。在这种意义上,我相信这本书的第二版在本质上比第一版更为本真。
- 马尔霍尔
牛津大学新学院
2005年1月
作者:S.马尔霍尔(Stephen Mulhall),生于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哲学助理教授和哲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哲学史。
译者:亓校盛,曲阜师范大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美育。译著有《教育的终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