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流浪者的政策及研究并不少,却基本将女性排除在外。以日本为例,她们虽然只占流浪者群体的3.2%,但并非不存在,只是几乎从未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活在发达城市暗面的人群中,女性成了更为隐蔽的分支,然而,是什么让她们坠落到谷底?又是什么让福利制度将她们排除在外?
日本社会学者丸山里美将目光投向了无家可归的女性,批判了传统流浪者研究以男性为中心的前提。丸山里美深入东京和大阪的流浪者聚集地,与当事人一起生活,触及每一位流浪女性身后的复杂经历,她以扎实的理论分析梳理日本福利政策的历史,以敏锐的性别视角追问女性本身的主体性,以社会学者的洞察揭露流浪女性群体的生活现实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困境,填补了发达都市贫困研究的空白一角。
▼看见流浪者群体中的女性,获日本女性主义权威奖项 山川菊荣赏
针对流浪者的政策及研究众多,却鲜少注意到女性流浪者这一群体,然而,为数不少且经历各异的她们,仅仅是未能进入主流视野。
日本社会学者丸山里美将目光投向了无家可归的女性,阐明其存在,了解其人生,追问其困境。
▼她就是我!:女性流浪者的困境与主体性
无家可归的女性们曾是主妇、护士、帮佣、公司员工……
她们为何被屏蔽在大众视线之外?她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现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她们如何理解和看待自己的生命轨迹?
丸山里美拒绝将这些女性套入理论框架中,提出要充分认识流浪女性的多样性和主体性:努力创建一个领域,让任何处境下的所有人,都能够自由想象理想中的自己,并且得到尊重。
丸山书中的每一人都拥有一张面孔。她们既不坚强也不可怜,只是每个人的行为、生活和人生都存在理由。
岸政彦(日本社会学家)
▼ 6年田野调查,33名女性流浪者的生活史
从法律政策、相关研究的全面爬梳到研究对象、涉及人员的实地走访记录,从福利机构的运转到公园帐篷里的参与式观察,丸山里美以社会劳动结构和福利系统视角出发,全面探讨了流浪女性的生活境况。
本书作为丸山里美的博士论文,开启其日本女性流浪者研究的权威之路。
前言
我一直在等,看你什么时候把这件事说出口。
深夜,她蹲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教训我。这时我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我正在写关于女性流浪者的硕士论文,能让我听听你的故事吗?我大老远陪你走到这里,就是因为觉得你有话要说。既然你想采访,一开始就该这么说。你那德行怎么当得了老师呀。做采访为什么不记笔记?我只能一个劲儿地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道歉。
这位60多岁的女性过了2年露宿生活后靠领到的生活保障金住进了公寓里。2天前,我在拜访过的一位女性流浪者的帐篷里第一次见到了她。她当时正在曾经住过的公园里和还在流浪的女性友人一边缝补衣服一边聊天。过了一会儿,一个带着相机的学生来拜访她的朋友,他们似乎还打过照面,但她突然强硬地插话:不能采访。我一直无法明说自己也在做调查,而且正为此感到苦恼,在那种情况下自然尴尬不已,只能净说些闲话。即使我这么不坦诚,那天她还是给了我她的住址,说:有时间就来我家吧。这让无法说出调查一事的我,愈发感受到沉重的罪恶感。
那之后,我俩决定去采一些之前聊到的小根蒜。虽然地处大城市,但这里的公园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自由生长着虎杖和小根蒜等可食用植物。我觉得自己看到了公园露宿那意想不到而丰富多彩的一面。采摘野菜的欢乐时光,让我暂时忘却了调查不顺的沉重焦虑。翌日,在公园的女性露宿者聚会上,曾是厨师的她用我们一起采的小根蒜款待了我。那之后的一天,我循着地址拜访了她的家。在归途中,我终于谈起了调查的事。
想了解流浪女性的故事,自我第一次萌生这个念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然而,流浪者大多是男性,女性露宿者所占比例仅为3%,要遇见她们本来就很难。在此之前,我在釜崎的一家施食处做了3年志愿者,时不时会看到女性流浪者,但我无法推察她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于是,我开始参加有可能邂逅女性流浪者的露宿者支援活动,比如夜间巡逻。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些女性,但她们似乎出于某些缘由,对与人接触抱有戒心,这让我无法提出谈话的请求。我参加支援活动,也是因为想帮助陷入困境的女性,但是,只要我怀有调查的目的,事情的性质就会变成我只想把她们当成自己的调查工具。我无法忽视这种负罪感。这期间,我认识了一些曾经的女性露宿者,并与她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但我没有勇气为了研究而请求她们接受我的采访。即便闲聊得再多,也打听不到最重要的事情,我怎么也无法进一步了解女性露宿者的实际情况。
就算去读有关流浪者的调查和研究,也无法得知女性的情况。这些文献本来就不会涉及女性流浪者的存在本身,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当时的我想要知道的事情女性是怎么成为流浪者的?她们在男性占压倒性比例的群体之中又是如何生活的?她们有着怎样的性别认同?而且,我感觉当时的调查研究甚至从第一步开始就没有搭建出能够倾听女性声音的框架。大规模的露宿者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并不是为了了解女性的经历而设计的,关于流浪者的研究及运动,似乎都只以男性为前提。针对公众普遍持有的流浪者都很懒惰的看法,那些研究和运动强调的是流浪者也在工作,但他们只以劳动的流浪汉为前提。在这种坚如磐石的表象之下,不包含其他不工作的人或女性。在现有的研究中,似乎找不到理解和定位女性露宿者存在的框架。
当时的我,感觉完全失去了调查的信心。我无法问出女性露宿者的故事,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当时我一边留宿在山谷[1]的廉价旅馆,一边在福利机构以职员的身份工作并继续调查。但我不能暴露自己在福利机构工作的事实,因为这些机构容易被露宿者讨厌,说自己住在廉价旅馆又会显得可疑,于是我只能对在公园里遇到的露宿者们撒谎说自己借住在附近的姐姐家。然而,面对着蹲在车站的她,我意识到自己的谎言已经行不通了,于是坦白了至今撒过的所有谎。随后,我一边担心着时间愈发逼近的末班电车,一边再次恳求:我会写出好论文的,请让我听听你的故事吧。结果她说:你那说法不对劲呀。不应该说会写出好论文,应该拜托说,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但我会竭尽全力写的,求求你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她又对流着泪的我说:明天开始住到我家来。今天就快回去吧,睡个好觉,明天带上所有行李到我家来。我这边啥也不需要,明天带煤气罐来就行。我的煤气停了,钱也一分不剩了。说实话其实我也不想让你看到我这副样子。从那天起,我开始了与她共度的漫长时光。
但是,无论我问多少次,都搞不明白她到底是如何开始露宿街头的。随着她反复讲述相同的记忆、露宿生活的状况和艰辛,她的生活史逐渐明朗起来。但是,她为何最终决定露宿街头,我却怎么问都得不到明确回答。可能那是她无论如何都不愿启齿的过去。她说:我的钱都被拿走了。那会儿我有一百万日元左右。然后就变得身无分文了。我就是这样过上这种生活的。在车站,他们问我现在几点了。是的,他们问我几点了。然后我的脑袋就嗡的一下,好像有什么东西压上来了。问话的是个年轻男人,还有个戴眼镜的女人。
不仅是她,其他女性露宿者也给我一种说不清关键部分的印象。借着与她相识的契机,我开始能够问到一些女性露宿者们的故事,但不论我如何打听,总会残余一些不明不白的部分。某位女性露宿者说着一些无法同时成立的、互相矛盾的话,她刚说完不想再露宿街头了,马上又说还是就这样流浪比较好。还有一些女性露宿者,将自己在露宿生活中接受陌路男性邀请的卖身经历描绘得像是愉快的记忆,她说自己想着稍微敲诈他们一下吧就答应了。另外,她还散漫地讲述了童年时期被性虐待的记忆,以及多次引起麻烦的异性关系等各种各样的情节。然而,在我们认识之后的这几年里,不论我问她多少次,那些矛盾的、片段的情节还是断断续续,让人无法读取其中的连贯性,并将其作为一名女性的生命轨迹赋予合乎逻辑的解释。刚开始调查时,我留下一种印象,就算遇到了女性露宿者,也还是无法接近她们的实际情况。即使在我能够采访她们之后,这种印象也没有改变。将这些女性通往露宿生活的过程组建成容易理解的故事,指出女性流浪者作为一个集体的共通点,判断她们是社会结构的牺牲品还是过着自己人生的主体全都相当困难。
我渐渐觉得,可能是想以那种方式去理解她们的我本身有问题。她们所过的生活,不是为了能被我合乎逻辑地解释并回收到目前某个研究框架中才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出在只能想象单一人类形象的研究者身上。我认为,过往的研究之所以会把那些让人觉得很难合理解释的、女性露宿者式的生存方式排除在外,可能正是因为假定出了单一人类形象的缘故。如果是那样,就有必要诘问此处到底排除了什么,思考并理解人类不同的可能性。不这样做的话,即使本书试图描绘女性露宿者,也会步过去那些无视女性的流浪者研究之后尘,进一步制造更多的无视。我认为,这才是以女性流浪者为对象的本书应该处理的终极问题。
本书的第一个目的是,捕捉至今几乎从未被研究的女性流浪者的生存样态和生活世界。我将同时以女性露宿者和广泛意义上的流浪者双方为对象,描绘出令女性成为流浪者的机制和她们特有的经历。本书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导入性别的分析视角,重新审视以男性为前提成立的流浪者研究,这样也能锤炼其框架,使其成为不仅能够分析男性,也能够分析女性的研究。我们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来把握人类的主体性,本书还将进一步通过聚焦女性流浪者的日常,来探讨针对人类主体性找到不同理解路径的可能性这是我的第三个目的。
作者 丸山里美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满,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女性贫困及社会福利制度。著有《生活在日本街头: 无家可归的女性打破宁静》(2018)、《贫困问题的新地平Moyai的咨询活动轨迹》(编著,2018)、《质性社会调查的方法他人合理性的理解社会学》(合著,2016)等。
译者 沈念
京都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评审。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主持人。日文译作有《滨口龙介:那些欢乐时光》《电影中的东京》,同时为中日女性学术交流活动和东亚女性影像艺术展策展人。
前言
第一章 着眼于女性流浪者的民族志
1 流浪论的现状
2 流浪论中女性的存在
3 抵抗的主体与女性排斥
4 女性流浪者在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位置
5 后结构主义的性别与主体
6 调查方法
7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身为女性流浪者
1 被隐藏的女性流浪者
2 女性露宿者为什么这么少
3 贫困女性的实际生活情况
4 在被排斥中通往流浪
5 女性流浪者的问题
第三章 以女性流浪者为对象的福利体制的建立
1 流浪型贫困政策与女性
2 战前的政策
3 战后的政策
4 扶贫政策中的两种女性形象
第四章 福利机构的使用与性别规范
1 福利制度中内含的女性观
2 针对女性流浪者的福利
3 A住宿处的概要
4 使用者的生活史与入住经过
5 安置方针与支援的方向性
6 作为一种社会期待的性别
第五章 女性露宿者们的生活世界
1 女性露宿者的生活史
2 露宿生活的艰难
3 女性露宿者们的生活策略
第六章 露宿与摆脱露宿
1 露宿者的抵抗与主体性
2 露宿生活的意义
3 新兴的共同性
4 她们的选择
5 断续的碎片
第七章 变化的过程
1 支援工作的推动与时间的流逝
2 女性茶话会
3 女性露宿者的生活史与露宿生活的状况
4 通往居宅生活
5 宛若意愿之物的所在
6 成为主体的过程
第八章 对抗主体化的魔力
1 对主体的关注和对女性排斥
2 主体化的问题
3 关怀伦理
4 自立与依存
5 自立能力的滋养
6 构想未来的能力
结语
附录 贫困女性在哪里
初版后记
增补新装版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