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推动了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并进一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体。与此同时,对个体及其世俗生活给予特殊关注的小说,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虚构的力量积极参与着对公共领域各种议题的讨论与探索。
本书敏锐地捕捉到18世纪英国小说与彼时盛行的个人主义思潮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梳理了1688年至1789年一百年间重要作家及其小说文本中的自我观念,以具有洞察力的笔触呈现了18世纪英国小说对社会转型期种种社会问题的书写、回应、反思与批判,并进一步探讨了彼时的作家如何通过虚构人物的自我塑造对个人主义的弊端进行修正,从而调和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可能性。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3年,收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八辑,2015年推出修订版,至今已成为研究18世纪英国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对知识界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本书是黄梅老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也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深入研究18世纪英国小说的专著,2003年首次出版时,广受学界好评,刘意青、陆建德称赞本书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处处显示出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吕大年则在同年的《读书》杂志上撰文对本书的学术和思想价值给予高度肯定。据知网检索,至少有526篇国内相关领域的论文直接引用或间接参考了本书的观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书自出版以来对英国文学研究甚至广泛意义上的外国文学、文化研究的持续影响力。
黄梅 1950年生,1968年从北京赴山西雁北插队。19731989年先后在山西大学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和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英语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有《女人和小说》、《不肯进取》、《双重迷宫》、《起居室里的写者》、《码字的女人》、《灰姑娘梦的演变》(英文,在美国出版)、《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现代主义浪潮下》(编著)、《奥斯丁问题:方寸象牙上的群己之思》,并参与翻译《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与陆建德合译)等。
再版前言
绪言
一 复辟时代的两种文学
二 老故事中的新角色
三 贝恩的追随者
第2章 笛福笔下的精神飘流
一 新世界的创业英雄
二 鲁宾孙的在场和不在场
三 罗克萨娜的罪与罚
四 笛福对人性的推求
第3章 讽刺的机锋
一 南海泡沫
二 哈哈镜里看英国
三 审视语言和思想
四 憎恶人类?
第4章 《帕梅拉》风波
一 帕梅拉的双重人生设计
二 菲尔丁的反诘
三 《帕梅拉》与妇女问题
第5章 克拉丽莎的战争
一 哈娄家族同根相煎
二 拉夫雷斯的选择
三 演示死亡
四 追求的悲剧
第6章 从汤姆·琼斯到阿米丽亚
一 世相全景
二 英雄与小人
三 权威的声音
四 《阿米丽亚》和写作的断裂
第7章 《拉塞拉斯》和奥古斯都风格
一 东方故事中的人欲
二 文本内外的对话
三 文化大师,传世箴言
第8章 斯特恩和情感主义德行的困境
一 无法无天的叙述
二 解构,还是炫示?
三 多情的姿态
四 逢源一时的情感主义
第9章 观者的喜剧
一 且行且议
二 为什么是克林克
三 边缘处的女人
第10章 哥特小说的出现
一 华尔浦尔别树一帜
二 堕落的寓言
三 说不尽的哥特小说
第11章 伊芙琳娜和她的姐妹们
一 蓝袜子作家群
二 伊芙琳娜的语调之辨
三 女人的爱与怕
四 艾米琳的抗争和胜利
五 小说与革命
余语
参考年表(16881789)
主要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