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剖析入史:以心理为刃,解构命运浮沉;探其本性,还原人格轨迹;
※图文并举呈现:甄选200余幅珍贵照片,复现历史真貌,勾勒帝国全貌;
※视角独特拓维:延展至预言信仰、女性角色等文化隐线,打破传统叙事;
※精装典藏品质:彩印精工,纸墨俱佳;图文并茂,兼具阅读与收藏意义;
※史料翔实鲜活:专家执笔,语言通俗,叙述生动,图片稀见,种类丰富。
邪恶之问
与大多数记录第三帝国(Third Reich)的一般性历史书籍不同,本书认为纳粹德国不仅是一个社会政治现象,还表明了希特勒的人格存在致命的缺陷。
虐待狂式的罪犯、连环杀手和凶残的独裁者,一般都被看作邪恶的代表,而希特勒常被看作人性至恶的集大成者。但是,邪恶究竟从何而来?人们普遍认为,邪恶完全是人为的,
是一些人蓄意、故意的行为,他们出于纯粹的怨恨和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在破坏中寻求满足。
现如今,我们或许已不再相信仍有魔鬼存在,但我们仍在对独裁者进行妖魔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戳破一个事实:独裁者身上有我们的影子,他们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最黑暗的
恐惧;如果我们抛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放纵我们最卑劣的本能,我们就会成为他们。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之所以反常,是因为他身处一战余波之中,而整个欧洲当时正处于一个崇尚暴力、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极力安慰我们:一战导致的集体性战争创伤,造就了希特勒所处的社会环境,而那种集体创伤再无可能出现。他们还断言,以后还会出现一些不值一提的独裁者,他们也会四处施虐、欺压人民、威胁邻国,但希特勒已经是最后的征服者了。
这些历史学家努力让我们相信,像成吉思汗、希特勒这样的征服者绝对不可能在21 世纪出现,因为这不符合时代潮流。这些历史学家还表明,纳粹党的得势完完全全是由社会历史因素导致的。然而,本书旨在阐明,希特勒之所以发动战争,不仅仅是为德国1918 年的屈辱战败一雪前耻。本书还将揭示:希特勒贪得无厌的征服欲,不仅源于扩张领土的野心,还源于想要重现德国昔日辉煌的妄想。这位前奥地利下士一直坚信,是上天委托他履行一项神圣的使命,即征服所有的劣等民族,并把犹太人从地球上赶尽杀绝。
希特勒营造了一种充满怀疑、恐惧和欺骗的氛围,他的心腹权臣们因此互相猜忌和提防。他希望亲信们忙于内斗,而无暇图谋暗算他。德国闪电般攻克了法国和低地国家[2] 后,德国人民曾一度欣喜若狂。但好景不长,苏德战争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持久战。德国人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一直身处一个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任何心存怨恨的人都可以匿名告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邻居。他们很清楚,一旦他们将自己的怀疑对象上报,盖世太保(Gestapo)就会无情地对后者实施抓捕、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这种情形比比皆是,司空见惯。彼时的纳粹德国,堪比人间炼狱。
第三帝国为什么会崛起?在1945 年最后的日子里,在德国城市纷纷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德国人民为什么仍将希特勒奉为救世主?如果想找到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头脑创造了纳粹德国?
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希特勒是一个神经兮兮、反复无常、生性多疑的人。他臭名昭著的坏脾气反映了他的自恋与自大。由于自恋和自大,他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其权威。病态自恋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心理障碍,暴力罪犯和暴君常常表现出更严重的精神失常,他们歪曲现实、道德沦丧。病态自恋狂的核心症状包括极度自恋、反社会行为、被迫害妄想症和不受约束的攻击性。
病态自恋狂的特点之一是对他人缺乏同理心。他们没有真正的情感,只能模仿旁人的面部表情和语言。他们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因为他们患有身份认同弥散,归根结底就是他们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他们表现出的方方面面,都只是在进行角色扮演。他们没有与他人和社会完成融合,而这个融合过程正是正常人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
病态自恋狂拥有变色龙似的性格,这暴露出一个事实,即他们只是在扮演适合他们所处情景的角色而已。他们的典型表现是过度自信和固执己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由于缺乏同理心,他们能毫无愧疚地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病态自恋狂毫无良知,只受个人利益驱动。他们不讲道德,所以他们会利用他人的信仰或信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由于他们能承受各种形式的责难或谴责,任何惩罚或报复都不能阻止他们,所以暴君毫不在意经济制裁。只有武力威胁才能阻止他们,因为武力能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至高无上的霸权。
美国著名政治心理学家奥布里·伊梅尔曼(Aubrey Immelman)认为,在不可一世的外表下,病态自恋狂极力隐藏着一种受困心态(Siege Mentality)。他们思想狭隘,把敌意投射到他人身上,却丝毫意识不到是自己在四处树敌。这些或真或假的敌人,都被用来粉饰他们欺压他人的原因。病态自恋狂是冷酷无情的虐待狂、斤斤计较的自私鬼,他们会戴上道貌岸然的面具来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正确先生
希特勒是临床心理学中所描述的正确先生。这类人固执地认为自己一直都是正确的;他们不能想象自己的观点会有什么偏差,更不能想象其他人可能也会有些像样的想法。据说,这类人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他人。在希特勒政治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这种一根筋似的思维方式,加上一股子倔劲儿,确实是他的过人之处,因为他能狂热地专注于一个目标。然而,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加上顽固不化,只能导致内心矛盾,直至心理崩溃和自我毁灭。
希特勒不能接受任何挫败。当第三帝国即将毁灭之际,他大发雷霆,叫嚣着要毁掉德国,因为德国人民显然配不上他做出的所有牺牲。他用威胁和暴力解决一切问题。他毫无良知,也没有道德概念。他曾经说过:良知是犹太人的发明,德国人有义务不相信它,有义务把自己从肮脏、退化的良知与道德中解放出来!
希特勒从年轻时就一直否定一切,而他对现实的理解根本就是虚无缥缈的。
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
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一直在激烈地争论: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作恶者是出于天性和某种生理冲动,才在反社会行为中寻求快感吗?又或者,是后天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这种行为模式?
有研究证实: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患者的大脑确实存在特定的生理反常现象,而这种反常导致了他们的变态行为,也解释了他们缺乏同理心的原因。然而,并没有任何研究能够证明,犯罪倾向是由基因缺陷或其他基因异常直接导致的。
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表明:幼年时期受过虐待的人,在十几岁和成年以后,更有可能对他人施暴;在施暴时,尽管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做得并不对,却丝毫不在意后果。
许多传记作家曾记录希特勒在幼年时期遭受过严重虐待,但这是事实吗?或者,他只是所处动荡时代的产物?这一切还没有定论,但能肯定的是,他的性格和意志并不坚强,所以他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幼年经历,也不能驱除甚至不能克制自己的心魔。他的成长环境和一意孤行的天性,困扰了他一辈子。他的怨恨与日俱增,最终将他自己吞噬。当然,全世界先领教了他深深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