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材中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教材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奖,将传统的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共分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分析技术、物质结构和化合物基础、有机化合物、物质的聚集态和化学热力学基础五大模块,共19章及14个实训内容。全书在适当位置插入启发式、探究式的小问题,以促进学生思考,并将教材与生活、社会相结合。
《基础化学》第二版重视化学技能的培养和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适合高等职业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本科学校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材料、环境工程、生物化工和制药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使用。
第一模块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1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概述
1.1气体2
1.1.1气体的压力单位和压力表3
1.1.2高压气体钢瓶及标识3
1.1.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
1.1.4气体分压定律4
1.2化学反应速率5
1.2.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与测定5
1.2.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7
1.2.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9
1.3化学平衡12
1.3.1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12
1.3.2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15
1.3.3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应用16
学习指导19
实训1二氧化碳分子量的测定19
素质阅读纳米限域催化新技术19
思考与练习19
第2章酸碱平衡
2.1溶液浓度表示23
2.1.1浓度表示和计算23
2.1.2浓度换算24
2.1.3溶液配制24
2.2酸碱平衡25
2.2.1酸碱质子理论25
2.2.2强酸、强碱溶液酸碱度计算25
2.2.3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26
2.2.4缓冲溶液及配制28
2.3沉淀溶解平衡31
2.3.1溶度积31
2.3.2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33
2.3.3沉淀分离技术34
学习指导36
实训2缓冲溶液配制和pH测定36
素质阅读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36
思考与练习37
第3章氧化还原平衡
3.1氧化还原反应41
3.1.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41
3.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43
3.2原电池的组成和设计44
3.2.1电对概念44
3.2.2原电池的组成与符号44
3.3电极电势46
3.3.1标准电极电势46
3.3.2非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47
3.3.3电极电势的应用49
学习指导51
素质阅读新型电池51
思考与练习53
第4章配位平衡
4.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57
4.1.1配合物的组成57
4.1.2配合物的命名59
4.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状况60
4.2.1配位平衡60
4.2.2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61
4.3配合物的应用63
4.3.1分析检验中的应用63
4.3.2电镀工业中的应用64
4.3.3湿法冶金中的应用64
4.3.4医学中的应用65
学习指导65
素质阅读一氧化碳中毒与解毒65
思考与练习66
第二模块化学分析技术
第5章定量分析技术基础
5.1滴定分析法69
5.1.1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69
5.1.2滴定反应类型和滴定方式70
5.2标准溶液及配制方法71
5.2.1标准溶液71
5.2.2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71
5.3滴定分析结果72
5.3.1滴定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72
5.3.2滴定分析的计算72
5.4误差与偏差74
5.4.1分析技术中的误差及减免方法74
5.4.2准确度与误差74
5.4.3精密度与偏差75
5.5有效数字运算规则76
5.5.1有效数字76
5.5.2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及运算规则76
学习指导77
素质阅读食品分析检验领域的新技术77
思考与练习78
第6章定量分析技术
6.1酸碱滴定技术81
6.1.1酸碱指示剂81
6.1.2酸碱滴定原理82
6.1.3酸碱滴定的应用86
实训3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86
6.2配位滴定技术86
6.2.1方法原理86
6.2.2金属指示剂90
6.2.3应用示例(水的总硬度测定)91
实训4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和水的总硬度测定91
6.3氧化还原滴定技术91
6.3.1高锰酸钾法91
6.3.2碘量法93
实训5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和亚铁盐含量的测定94
6.4吸光度测定技术94
6.4.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94
6.4.2朗伯-比尔定律95
实训6工业产品中微量铁含量的测定96
学习指导96
素质阅读仿生系统:电子舌与电子鼻的魔法“感官”96
思考与练习98
技能拓展Excel在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100
第三模块物质结构和化合物基础
第7章物质结构7.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04
7.1.1电子云的概念105
7.1.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06
7.1.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07
7.2元素周期表111
7.2.1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11
7.2.2元素周期律111
7.3共价键和分子结构114
7.3.1共价键理论114
7.3.2杂化轨道理论117
7.3.3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120
7.4晶体结构与性能124
7.4.1分子晶体124
7.4.2离子晶体125
7.4.3原子晶体127
7.4.4金属晶体128
7.4.5晶体比较128
学习指导129
素质阅读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129
思考与练习129
第8章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8.1铬及其重要化合物134
8.1.1铬的元素电势图134
8.1.2单质及其性质135
8.1.3铬(Ⅲ)的化合物135
8.1.4铬(Ⅵ)的化合物136
8.1.5含铬废水的处理137
8.2锰及其重要化合物138
8.2.1锰的元素电势图138
8.2.2单质及其性质138
8.2.3锰(Ⅱ)的化合物138
8.2.4锰(Ⅳ)的化合物139
8.2.5锰(Ⅶ)的化合物139
8.2.6高锰酸钾的应用140
8.3铁及其重要化合物141
8.3.1铁的元素电势图141
8.3.2单质及其性质141
8.3.3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41
8.3.4铁(Ⅱ)盐142
8.3.5铁(Ⅲ)盐142
8.3.6铁的配位化合物143
8.3.7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铁矿石中的全铁144
8.4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44
8.4.1锌族的元素电势图144
8.4.2锌族元素单质145
8.4.3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45
8.4.4盐类146
8.4.5配合物147
8.4.6化学沉淀法处理废水中的汞147
8.5铜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48
8.5.1铜族的元素电势图148
8.5.2铜族元素单质149
8.5.3氧化物149
8.5.4氢氧化物150
8.5.5盐类150
8.5.6配合物153
8.5.7从废液中回收银154
学习指导154
实训7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和产品质量检测154
素质阅读致力土壤污染修复,为国家土壤环境保护贡献智慧力量154
思考与练习155
第四模块有机化合物
第9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9.1烃的结构与命名160
9.1.1烷烃结构与命名161
9.1.2烯烃结构与命名165
9.1.3炔烃的结构与命名169
9.1.4芳烃的结构与命名170
9.1.5卤代烃的结构与命名174
9.2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175
9.2.1醇的结构与命名176
9.2.2酚的结构与命名177
9.2.3醚的结构与命名178
9.2.4醛和酮的结构与命名179
9.2.5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181
9.3含氮及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183
9.3.1胺的结构与命名183
9.3.2偶氮及重氮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184
9.3.3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184
学习指导187
素质阅读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187
思考与练习188
技能拓展化学软件ChemOffice的应用(物质结构、反应方程式、反应装置的绘制)191
第10章烃
10.1烷烃194
10.1.1物性概述194
10.1.2烷烃的取代反应和应用196
10.1.3烷烃的来源和制备198
10.1.4环烷烃的结构与性质199
10.2烯烃201
10.2.1物性概述201
10.2.2烯烃的加成反应和应用201
10.2.3烯烃的取代反应和应用205
10.2.4烯烃的氧化反应与应用205
10.2.5双烯合成反应207
10.2.6烯烃的制备207
10.2.7烯烃的聚合物208
10.3炔烃209
10.3.1物性概述209
10.3.2炔烃的加成反应和应用210
10.3.3炔烃的氧化反应和应用212
10.3.4端基炔烃的反应与应用212
10.3.5炔烃的制备213
学习指导214
素质阅读塑料制品及性能214
思考与练习216
第11章芳烃
11.1物性概述220
11.2芳烃的化学反应和应用221
11.2.1苯环上的取代反应221
11.2.2苯环侧链上的反应224
11.2.3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225
11.3芳烃的定位规律和应用225
11.3.1两类定位基225
11.3.2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226
11.3.3定位规律的应用227
11.4对二甲苯的制备与应用227
学习指导228
素质阅读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及防爆措施228
思考与练习230
第12章卤代烃
12.1卤代烃的分类和物性概述233
12.1.1卤代烃的分类233
12.1.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233
12.2卤代烷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34
12.2.1取代反应235
12.2.2消除反应237
12.2.3与金属镁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238
12.3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239
12.3.1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分类239
12.3.2不同结构的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反应活性的差异239
12.3.3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影响的理论解释240
12.4卤代烃的制备242
12.4.1烃类的卤代242
12.4.2不饱和烃与卤素或卤化氢的加成242
12.4.3由醇制备242
12.4.4芳环上的氯甲基化242
学习指导243
实训81-溴丁烷的制备243
素质阅读中国有机硅起源与“三杨一傅”243
思考与练习243
第13章醇、酚、醚
13.1醇酚醚的分类和物性概述247
13.1.1醇的分类247
13.1.2醇的物性概述248
13.1.3酚的分类249
13.1.4酚的物性概述250
13.1.5醚的分类251
13.1.6醚的物性概述252
13.2醇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53
13.2.1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醇的酸性253
13.2.2羟基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254
13.2.3酯化反应255
13.2.4脱氢和氧化256
13.2.5脱水反应257
13.3酚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58
13.3.1酚羟基的反应258
13.3.2芳环上的取代反应260
13.3.3氧化和加氢反应263
13.4醚的化学反应及应用263
学习指导265
素质阅读一种相转移剂——冠醚265
思考与练习266
第14章醛和酮
14.1物性概述270
14.2羰基的加成反应和应用271
14.2.1与氢氰酸(HCN)的加成272
14.2.2与NaHSO3的加成272
14.2.3与格利雅试剂的加成273
14.2.4与醇的加成274
14.2.5与氨的衍生物加成275
14.3醛、酮的α-H原子反应和应用276
14.3.1卤代与卤仿反应276
14.3.2羟醛缩合反应277
14.4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应用278
14.4.1氧化反应278
14.4.2还原反应279
14.4.3歧化反应[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280
学习指导281
实训9环己酮的制备281
素质阅读家装中甲醛的污染与预防281
思考与练习282
第15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5.1物性概述284
15.2羧酸的酸性及化学反应286
15.2.1羧酸的酸性286
15.2.2羧酸的α-H卤代反应288
15.2.3脱羧反应289
15.2.4还原反应289
15.3羧酸衍生物的制备290
15.3.1酰卤的生成290
15.3.2酸酐的生成290
15.3.3酯的生成291
15.3.4酰胺的生成292
15.4羧酸衍生物的性质和应用292
15.4.1水解292
15.4.2醇解293
15.4.3氨解293
15.4.4还原反应294
15.4.5酰胺的特殊反应294
15.5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和应用295
15.5.1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和应用295
15.5.2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和应用296
学习指导298
实训10乙酸乙酯的制备298
实训11肥皂的制备298
素质阅读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298
思考与练习299
第16章含氮及杂环有机化合物
16.1胺类化合物302
16.1.1胺的性质及应用302
16.1.2季铵盐和季铵碱及应用306
16.1.3重要的胺306
16.2重氮和偶氮化合物308
16.2.1重氮化合物的制备308
16.2.2重氮盐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308
16.3五元杂环化合物311
16.3.1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311
16.3.2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313
16.4六元杂环化合物314
16.4.1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314
16.4.2含两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316
16.5氨基酸与味精317
16.5.1氨基酸317
16.5.2味精318
学习指导319
实训12乙酰苯胺的制备319
素质阅读屠呦呦与青蒿素319
思考与练习319
第五模块物质的聚集态和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17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17.1热力学基本概念323
17.1.1系统和环境323
17.1.2系统的性质324
17.1.3状态和状态函数324
17.1.4热力学平衡态325
17.1.5变化过程325
17.1.6状态函数法325
17.2热力学第一定律326
17.2.1热与功326
17.2.2热力学能326
17.2.3热力学第一定律327
17.2.4焦耳实验327
17.3体积功的计算328
17.3.1体积功计算通式328
17.3.2不同过程的功328
17.4恒容热、恒压热及焓330
17.4.1恒容热(QV)330
17.4.2恒压热(Qp)及焓330
17.4.3热容331
17.4.4显热计算331
17.5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332
17.5.1理想气体内能和焓333
17.5.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pVT变化过程的应用333
17.5.3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335
17.6化学反应热336
17.6.1反应进度336
17.6.2化学反应热337
17.6.3热化学方程式338
17.7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339
17.7.1盖斯定律339
17.7.2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340
17.7.3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341
17.8熵和熵变342
17.8.1熵函数与熵增原理342
17.8.2熵变的计算343
17.9吉布斯函数346
17.10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347
17.10.1化学反应方向判据式347
17.10.2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348
17.10.3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348
学习指导348
实训13燃烧热的测定348
素质阅读安全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349
思考与练习350
第18章溶液及相平衡
18.1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353
18.1.1拉乌尔定律354
18.1.2亨利定律354
18.1.3理想稀溶液355
18.2稀溶液的依数性356
18.2.1蒸气压下降356
18.2.2沸点升高356
18.2.3凝固点降低357
18.2.4渗透压358
18.3理想液态混合物360
18.3.1理想液态混合物360
18.3.2理想双液系气-液平衡时蒸气总压及气-液组成360
18.4相平衡基本概念361
18.4.1相和相数361
18.4.2物种数和组分数362
18.4.3自由度和自由度数362
18.4.4相律362
18.5单组分系统的相图363
18.5.1单组分系统相律分析363
18.5.2水的相图分析364
18.5.3纯物质两相平衡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364
18.6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366
18.6.1二组分理想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366
18.6.2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沸点-组成图368
18.6.3杠杆规则368
18.7二组分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相图370
18.7.1具有一般正(负)偏差的系统370
18.7.2具有最大正偏差的系统370
18.7.3具有最大负偏差的系统370
18.7.4精馏原理371
18.8液态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的蒸气压372
18.8.1液态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的蒸气压372
18.8.2水蒸气蒸馏372
学习指导373
实训14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373
素质阅读二氧化碳的相图及超临界流体373
思考与练习375
第19章胶体及应用
19.1胶体及其主要特性378
19.1.1胶体的分类378
19.1.2胶团的结构379
19.1.3溶胶的光学性质379
19.1.4溶胶的动力学性质380
19.1.5溶胶的电学性质381
19.1.6溶胶的聚沉作用382
19.1.7胶体的性质与意义383
19.2乳状液383
19.2.1乳状液的定义及分类383
19.2.2乳状液的不稳定性383
19.2.3乳状液的应用385
学习指导386
素质阅读傅鹰:中国胶体化学主要奠基人386
思考与练习387
附录
附录1常见物质的热力学数据391
附录2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298.15K)393
附录3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98.15K)393
附录4标准电极电势(298.15K)394
附录5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15K)396
附录6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396
参考文献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