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粮食安全:种粮主体分化与行为变迁的影响及应对 读者对象:大众
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以及2008年3次世界性粮食危机警示着,担心粮食安全问题不是杞人忧天。而且,世界经济形式复杂严峻、疫情冲击下发展不确定性增加,提高全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国内粮食供给能力。粮食安全既面临着耕地、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硬制约,还面临着种粮主体分化、行为变迁的软影响,现实挑战与转型机遇并存。首先,农民加速分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职业、收入的不断分化,纯农业不断减少,兼业户和非农户不断增加。其次,种粮主体的耕地利用、粮食种植、技术选择、储粮售粮和粮食消费行为显著变化。其次,耕地利用趋于短期化,“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加剧,差地种粮成为现实选择;粮食生产目的从商品经济向自给经济倒退、粮食生产地位从主业向副业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从分散小规模开始向适度规模演进;技术选择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产量导向、劳动投入减量化趋势,而且普通种粮农户对新技术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厌恶态度;储粮比例明显降低,农户储粮口粮化特征明显。因此,需要探寻具有针对性的种粮主体行为优化政策,通过优化种粮主体培育壮大机制和优化种粮主体耕地利用行为、粮食种植行为、种粮技术行为、储粮售粮行为和粮食消费行为,提高全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