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劳动变革。作为近半个世纪全球表现最为闪耀的大型经济体,中国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劳工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新经济催生的新的劳动领域,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争夺之地。与其他国家劳动者组织的举棋不定不同,中国工会较早启动了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增建行动。
中国工会为了实现建起来的目标,在增建行动中遵循自身价值使命,调整和改善了传统的强制性行动策略,在不同业态的行动策略呈现差异化。一家基层工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真的建起来,新就业形态工会建设的有效性有待考量。回归工会主体本身,打破建设惯性,推动组织模式实质性创新,可能才是中国工会应对新就业形态冲击挑战的有效路径。
序 言
劳动者,一直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核心关切,在讨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体性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解决分散化、个体化的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作出了组织起来的重要部署,有效克服了生产效率低下、群众动员方式单一等问题。今天,面对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群体激增的现实,工会如何适应就业形态变化,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提供权益保障,创新组织起来的方式方法,不仅是一项满足现实需要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工会组织创新的理论命题。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工会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就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依法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无疑,这是对工会应对新技术革命所催生新就业形态或职业类型的制度安排,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推动这一制度落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24小时不打烊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创造出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网络直播艺人等现象级就业形态,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和深度的政策讨论。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工力量不断成长,使得社会中劳动人口构成发生改变,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安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但是城市融入度不高,劳动权益保障不完善,难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还引发区域群租、交通事故频发等社会治理问题,时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数字经济驱动的新就业形态,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亟待构建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金世育博士的专著问世,可谓是从理论上对这一时代发展的学术回应,同时也从实践上为工会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本书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拓展了既有工会研究的新空间。当代工会治理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场景,从理论建构的高度回应劳动者发展与工会发展的融合问题。党的文献一再重申,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是从政治规划高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诸问题。既有研究关于新质生产力日益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汗牛充栋,关于数智化技术应用的新就业形态研究也成果颇丰,也不乏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建议研究,但鲜有从工会治理视角研究组织新业态劳动者的成果。在这个意义上,金世育博士的著作开启了一扇窗,拓展了既有研究中偏重于问题与对策的应用式研究,探索工会理论的新建构,既具有经验提炼的难度,也有学科交叉的理论创新难度。
第二,如何从理论建构角度为新业态劳动者定性,继而如何为工会功能定性?金世育博士在著作中提出了回归工会组织主体性的立场,将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行为体进行研究。从这个角度看,这一学术立场是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关于新业态劳动者政治接纳的制度思考,也是对工会职能拓展的理论反思。在本书中,她梳理了新就业形态对传统劳动关系的颠覆性影响,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工会的转型与创新,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理解当代中国劳工治理提供了独特视角。本书最突出的价值,在于跳出国家-社会范式的静态分析框架,作者将中国工会作为国家劳工治理体系的核心主体,认为在数字经济浪潮与新就业形态崛起背景下开展的增建行动,既是应对劳动关系变革的实践探索,也是国家政权建设逻辑在劳动领域的延伸。在理论贡献上,本书主要体现在对主流范式的质疑和修正,通过反思国家-社会框架的水土不服,提出双重使命张力下的工会类型学,为解释中国工会的主动增建提供了自洽的逻辑链条。因此,作为导师,我对本书的付梓尤感欣慰。
第三,创设了一个使命-策略的分析框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认知、理解、解释一个社会现象都需要严谨的分析逻辑,而揭示其中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一个具有理论深度的分析框架。在本书中,金世育博士开宗明义地确立了中国工会公共利益优先型的价值归属。这一立场既契合其准官僚组织的属性,又解释了其在平台经济中快速布局的动机与其说是代表劳工利益,不如说是防止劳动治理失序。新就业形态下中国工会增建行动是其使命价值所产生的功能因应。国家在劳工领域基于群体分化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分层控制策略。劳工分层控制的中心,是指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包含机关、事业单位在内的体制内劳动者。与之相对,外围则是指体制外劳动者。外围又分为两个层次:非公有制经济中正规就业劳工群体和非正规经济就业的劳工群体。工会在劳工领域的组织动员能力呈现出由中心到外围依次递减的规律性。基于此,作者在书中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特质,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工会增建行动中地方工会的行为,通过快递物流、网约送餐、家政业等典型案例,展现了中国工会在学习-协商-妥协-捆绑策略间的动态选择。
第四,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本书的田野工作令人印象深刻。金世育博士以上海为观察窗口,通过深度参与式调研,捕捉到工会增建行动中制度刚性与策略弹性的微妙平衡。例如,家政业工会与行业协会的同构化,既体现了科层制对新业态的强制改造,也暴露出形式建会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张力。这种微观场景的深描,使抽象的理论命题(如国家逻辑)具象化为可观察的组织行为,彰显了实证研究的说服力。
第五,可能的理论贡献。这里使用可能二字实为无奈,我作为金世育博士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必须低调,但我无法无视本书的理论对话。在书中,金世育博士将工会建设这一组织行为作为经验进行组织和安排叙事逻辑,并与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多维对话,其结论是将工会建设视为劳动场域中党引领社会建设和国家吸纳社会的治理机制。作者确信,这一理论回应已经在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如通过体制刚性、行业协会嵌入与工会资源输出,中国工会在新就业形态中既实现了快速增建的密度目标,又完成了对零散化劳工群体的政治整合。我认为,作者的理论贡献还表现在对关注工业公民权的传统工会理论的超越,是对以西方制度体制为基础的传统工会理论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经典命题的当代思考。
必须承认,本书仍有可完善之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新就业形态下中国工会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且尚无定论的问题。新就业形态的新具有时效性且变化迅速,2018年至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已经破百,必然影响研究结论的长期解释力。随着劳动立法的完善与平台算法的迭代,本书中部分案例(如网约送餐员)的组织模式或将过时,未来研究可引入技术视角,关注数字技术与算法如何重塑工会行动空间。
金世育博士长期耕耘于工会教育讲台,本书不过是她作为一位青年学者从田野到书斋的学术记录。作为师者,我为金世育的每一步成长感到欣慰,期待她在未来研究中能够继续关注劳动治理变迁,为构建中国本土的工会建设理论作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吴新叶
2025年5月于松江寓所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二节 既有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
一、 社会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工会研究 /
二、 国家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工会研究 /
三、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人 /
四、国家-社会范式的适用性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资料来源 /
一、理论选择与研究路径 /
二、研究对象、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三、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与劳工治理
第一节 新就业形态:源流、概念和尺度 /
一、新就业形态的基本内涵 /
二、 概念内涵与近似概念辨析 /
三、 新就业形态的分类与迭代 /
第二节 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规模与就业特质 /
一、 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规模 /
二、 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就业特质 /
第三节 新就业形态下劳工治理失序 /
一、 新就业形态下治理失序表现 /
二、 劳动视角下的治理失序 /
三、 治理失序与工会的组织关联 /
第三章 新就业形态下的中国工会:使命担当与功能拓展
第一节 价值与使命:工会议题的争鸣 /
一、 工会的价值争议 /
二、 双重使命: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 /
三、 工会价值变迁与使命漂移的两种趋势 /
第二节 双重使命下工会的分类与模式选择 /
一、 使命张力与工会分类 /
二、 工会的使命偏好与组织模式 /
第三节 中国工会的使命及其功能拓展 /
一、 中国工会的使命担当 /
二、 中国工会的功能定位 /
三、 中心-外围结构与工会建设路径 /
第四章 中国工会增建行动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学习策略:工会企业体制的改造与创新 /
一、 学习与转化:早期酝酿和策略选择 /
二、 学习与创新:快递物流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学习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二节 协商策略:平台公司工会与资本组织化 /
一、 劳资对话与分歧:建会早期酝酿和策略选择 /
二、 妥协与共识:网约送餐员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协商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妥协策略:身份松绑后的职业联合 /
一、 经验学习与试点-推广 /
二、 制度的妥协:网约送餐员联合工会 /
三、 妥协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四节 捆绑策略:行业协会与行业工会 /
一、 业态关联:早期酝酿和行动策略 /
二、 组织同构:家政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捆绑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五章 新就业形态下工会建设的路径突破
第一节 工会体制刚性:强制性权威路径 /
一、 增建指令与体制内工会的建设责任 /
二、 地区总工会的兜底责任 /
三、 体制内单位工会的引领责任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嵌入:权力中介路径 /
一、 新就业形态与行业工会的新征程 /
二、 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的互动 /
三、 新就业形态下的行业协会嵌入 /
第三节 工会资源输出:激励相容的路径 /
一、 软约束:政治安排与国家顺从 /
二、 经济激励:工会资源与会员特权 /
三、 人力资源激励:精英供给与领袖培育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工会建设有效性及其未来
第一节 中国故事与传统工会建设理论的再检讨 /
一、 传统工会建设理论再检讨 /
二、 劳动场域的国家政权建设:分化与整合 /
三、 工会建设路径的国家逻辑 /
第二节 中国工会增建行动的有效性 /
一、 有效代表集体利益使命 /
二、 有效关联国家治理 /
三、 有效衔接内外两个资源 /
第三节 工会建设展望: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 /
一、 行业工会内部建设原则 /
二、 行业工会建设资源优化 /
三、 行业工会组织建设模式改善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