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 价:188 元
- 作者:谷鹏飞,杨遇青,陈然兴
- 出版时间:2025/8/1
- ISBN:9787522855813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6-53
- 页码:
- 纸张:纯质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读者对象: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者,中国文学、文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各大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四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文字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3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
谷鹏飞,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执行主任、国际美学学会会员(IAA)、中国中外理论学会理事、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
学术文摘文艺学(栏目主持:何明霞 刘睿) 主持人语 关于阐释论的提纲 张江 美是物的直观显现 美的本质问题新论 苏宏斌 经义的生成 关于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 李春青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编写的百年回望 黄霖 触感:书写与阅读中意义生成的重要中介 让-吕克·南希书写思想新论 王琦 生存困境与文学空间理论的突围 兼论塔利的文学制图理论 妥建清 张媛 丹托之后的阿多诺 显像混同的本质之思 常培杰 工艺学、自由时间: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文艺思想体系的重构 刘方喜 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谷鹏飞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学知识系统的创新 王峰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栏目主持:王松涛 邵颖涛) 主持人语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吴承学 新出土早期儒典与屈原辞 常森 由时风众势重新解读《兰亭集序》 汪春泓 贬迁视域下的元、白唱和与时段特点 尚永亮 新见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夫妇合祔志初探 李浩 风中的啼鸣声:近古禽言诗及其文化意涵 叶晔 词体本色论中的绘画语言与词学阐释 习婷 六经筑我:《朱子语类》论《诗》的转向与回归 于雪棠 《耕渔轩诗卷》的文本形态、话题指向与诗学意义 左东岭 李梦阳广信狱及相关事实考论 杨遇青 性灵诗与性灵画论 袁枚显灵通神的文艺思想 张毅 稿本日记与情境文学史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稿本日记为例 张剑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考原 张海明 预流的学术与中国小说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 宋莉华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 陈大康中国现当代文学(栏目主持:赵林 安斌) 主持人语 触摸历史的心情、技艺及媒介 陈平原 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的沉浮与消失 关于写中间人物论的再认识 孟繁华 《野草》四典综论 郜元宝 新发现抗战期间郭沫若未刊信函一百〇二封释读 沈卫威 左翼革命文学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回响 吴晓东 小日子的政治、经济和美学想象 重读《芙蓉镇》 蔡翔 由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时代主题演进中的周氏兄弟 简论1920年代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学分殊 赵京华 《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 金理 刺激-反应人性论:新时期科学主义的兴起 黄平 世界青年联欢节:文化冷战与当代中国文艺发生的世界时刻 王秀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栏目主持:雷武锋 李岳) 主持人语 正向同构与反向悖立 白银时代俄国戏剧转型中的经济逻辑 王树福 光荣革命与笛福的中国 陈西军 被打断的神话: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中的共同体起源叙事悖论 徐爽 在地全球性: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的文学绘图与身份政治 孙鲁瑶 抒情与伦理的限度 论王国维的拜伦形象建构及其诗学价值 陈睿琦 格莱特的《中国故事集》与18世纪欧亚文化交流 金雯 反体系运动与新世纪美国世界文学思潮中的文化共同体构建 邹理 12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谱系 郑永旺 王威 蒸汽朋克小说的恶托邦与乌托邦:《帕迪多街车站》对十九世纪英国历史的想象性重塑 王一平 虚构叙事中的集体声音论第一人称复数叙事的形式与意义 李亚飞 卡夫卡与西藏以赫定旅行记为中心的考察 赵山奎 构建经典:哈罗德·布鲁姆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观 郭英剑 刘向辉 从悲剧到胜利:英语新冠诗歌中的疫情叙事 张剑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共同体书写 蒲若茜 论《桤木王》中的食人魔形象 高旭东 斯日古娜语言学(栏目主持:叶祖贵 刘永华) 主持人语 区域语言规划与区域发展 李宇明 汉语方言词典的定位与编写问题 以《浙江方言词典》为例 曹志耘 语法研究的理论创新与特色追求 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研究 汪国胜 与语法化相关的形式变化 洪波 郑亚秋 从引入事件到引入评价:汉语中承接性副词或连词的主观化 董秀芳 上海话E/EI变异与上海普通话ei的双向动态影响 陈忠敏 马良 温睿 山西方言遇摄舌齿音字元音多种裂化形式的共时历时考察 乔全生 元朝蒙古语影响元明契约文书一例分析 契约文书立此为照者之者的来源 黑维强 杨青青 语义异常的汉藏比较 从比较词义看俞敏先生的《汉藏同源字谱稿》 黄树先 付妮 国际中文教育的十二个重点研究领域 崔希亮 发掘材料研求新知 读周赛华教授《明清等韵图新探》 黄仁瑄论点摘编文艺学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原初性 李红岩 算法阐释: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曾军 文艺美学:中国与世界互动中的独创语汇及其复杂关联 张法 公共性、对话与阐释 张跣 论《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与张力结构 黄诚祯 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方法与途径反思 蒋述卓 史家之文与清中期叙事文法新变 林锋 古代文学批评的隐微修辞 沙红兵 拉康精神分析文艺观中的美:诱惑、屏障、隐喻 赵淳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批判性建构 卓今 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张进 蒲睿 从文学哲学化到哲学文学化 梅洛-庞蒂文哲亲缘性思想再探 崔欣欣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家修养论的传统文化根基 泓峻 陈梦晖 作为马克思主义动力学的核心的唯物主义戏剧 李永新 朝向交流的艺术生产 对马克思美学特质的一种解读 张冰 剧场应对艺术终结 当代西方左翼视角下艺术介入历史的一种方案 王曦 学术星丛共同体 中国西学二元对立模式的终结 金惠敏 从智能拜物教到算法价值 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 蓝江 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与破圈之道 王亚芹 数据之身的困厄与开解 身体数据化的伦理风险及其规制 岳彩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 论《左传》的性质 傅刚 张骞浮槎故事的生成与传播 王子今 中古士人的拟诗与《古诗十九首》经典化 郭晨光 东晋南北朝汉传佛教僧众文学活动研究 杨剑霄 唐代经营西域的民间文学遗产 朱玉麒 世界中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与东亚汉文学 卞东波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吴夏平 从史家之心到诗人之眼 杜甫《洗兵马》史事及主旨新证 卢多果 唐诗新变视域中的刘禹锡唱和诗 肖瑞峰 柳宗元诗歌的简淡至味在宋代的因缘际会 成明明 白居易《立部伎》舞双剑新解 郭丽 宋四六代言书写的互动性:基于文本生成过程的考察 戴路 以集为正:论宋人对苏轼作品文本歧异的认知与处理 杨曦 文本关系中的诗意 论苏轼诗歌中的异时文本组 姚华 金代士大夫的古物鉴藏实践、书写与文脉意识 以元好问为中心 杨万里 元代前期科举废止与诗学观念的演变 何长盛 王世贞《艺苑卮言》版本流变及其经典化 贾飞 交往的诗学 钟惺、谭元春论《诗归》书与竟陵诗学的登场 余来明 江户时代明人尺牍选集之编刊及其背景 陈广宏 擅场诗与易代之际的文学风尚 胡媚媚 地方性知识与西游故事的多民族地域叙述 赵毓龙 贾府的多重空间与《红楼梦》的多维视野 陈文新 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研究 漆永祥 著作方式著的来源与确立 何朝晖 殷漱玉 《广弘明集》所载六朝佛教诗文丛考 以卷一五、卷三〇为中心 李猛 唐代石刻文献的左行书写 刘琴丽 《钱注杜诗》注文抉原 曾祥波 《唐李幼卿墓志》及其相关问题谫论 胡可先 明清以来纬书辑佚缺失之检讨与思考 张玖青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61册本考论 陆有富 《海外藏中国宝卷汇刊》编纂的价值与意义 李永平 党从心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孙郁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 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王尧 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贺桂梅 街头剧的声音实践、跨国流动与本土改造 王今 文学政治的世纪:关于鲁迅文学命题的建构 邱焕星 劳动的辩证法:路翎战时写作中的矿区经验与工业视域 路杨 民众的文艺如何可能? 鲁迅与民间文学关系重探 袁先欣 权力结构、实干空间与立人理想 20世纪30年代鲁迅关于技术与人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王芳 烈士精神、乡土经验与台静农的革命路径 兼及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问题 刘奎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陈培浩 电影文学在中国:一项概念史研究 贾斌武 《创业史》:经济学视野与美学的统一 武新军 文学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 以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为中心 贺仲明 叙事摹仿的真理与方法: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张旭东 分裂与融合 论班宇小说的两极性美学 石磊 当代文学与社会流动 以陈忠实为例 石岸书 自然山水与渔樵诗学 贾平凹秦岭书写的文化视阈及其意义 杨辉 历史正剧的诞生 九十年代与《雍正王朝》的历史政治 李轶男 旅行的故事:《盗墓笔记》、粉丝经济与虚构性问题 倪湛舸 视觉中心主义的当代性历史书写 论李硕历史非虚构文本《翦商》 李昌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物性论》与蒙田的自然主义怀疑论 李永毅 论唐纳德·金的文明互鉴思想 冯新华 符号与时间:考察德勒兹诗学的一个视角 蔡熙 博尔赫斯小说中诺斯替书写的文本政治维度 夏乐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戏剧思潮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郭蒙蒙 论十七世纪法国的身体隐喻政治:从帕斯卡尔到博絮埃 周凝 英国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溯源:新左派史学家的霸权理论 张欢 语言的物质性 论保罗·德曼对康德崇高美学的解构主义阐释 吴天天 普里什文神话书写中的绿色基因 梁坤 飞机、空中舷窗视角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隋亚男 从人神到神人类:俄国文学中的父与子主题嬗变 李雪 三位一体的批判路径与文化危机反思旨归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莫拉夫斯基的后美学批判 彭成广 《荒原》中废弃物的经济解读 张姗姗 铃木三重吉《金鱼》与鲁迅《伤逝》的材源 兼论鲁迅创作与1923年前周作人译文的关系 古大勇 名不副实的中庸:论周作人对蔼理斯冲突之哲学的接受 关琳琳 重探鲁迅日文作品之意 以《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为中心 李炜 印地语进步主义小说中的种姓批判 文学生产与马克思主义印度化 任筱可 舟游与神游:江户时代的拟赤壁游和赤壁会 谢文君 地图的知识与政治:古尔纳《朝圣之路》中的沉默谜题 杨燕 元宇宙的欲望政治 比扬·莫伊尼《骰子》的伦理学解读 郑翠怡 论科尔森·怀特黑德作品中的反规训空间政治 王楠 余薇语言学 语序灵活性的限度和语音层漂移的性质与条件 徐杰 杨西彬 倪广妍 从预设否定看副词(素)坐、浪、漫的隐性否定功用 张谊生 汉语是句法混合型语言吗? 罗天华 再从们字谈汉语语法的特点 杨炎华 桑紫宏 南方方言动后方所标记的类型及成因 夏俐萍 杭州方言的完成体助词和事态助词得 汪化云 姜淑珍 豫南方言的意愿处置句式V(R)它 兼论汉语方言同类句式的来源及它的语法化 高顺全 陕西绥德方言则的用法及语法化 高峰 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语音特征及其来源 叶祖贵 吴闽语共同特有词汇说略 陶寰 盛益民 中国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类型 黄成龙 内部差异与外部关联 中国民族语言592个语档的相似度计算分析 冉启斌 王帅 青海民和(官亭)回民汉语的连读调与词调 马梦玲 对历史层次比较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宜志 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论中国训诂学的阐释学方向 孟琢 多模态语用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黄立鹤 杨晶晶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进路 王辉 重复暴露和语境丰富性在汉语二语阅读附带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一项眼动追踪研究 王意颖 徐贵平 基于语义依存构式的中文文本语义复杂度特征研究 殷晓君 邵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