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为茶筵的专题资料集,影印了民间道士的茶筵科仪三种,渔民太保先生的待佛神歌一种,宣卷先生的茶筵文本三种,遴选标准是相对古老、渊源有自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均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沟通茶筵的古今面貌。
本书是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料丛书之一种。茶筵是太湖流域非常古老、至今仍有部分流传的民间仪式,是当地所有民间信仰仪式中最复杂的一种,留下了不多一些仪式记录本,与当今活态仪式活动可以相互印证。
总 序
太湖流域是一体化的文化区域,处于吴文化核心地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不但在精英文化方面居于全国重要地位,在民俗方面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民间信仰类文艺正是其中最具综合性、丰富性的代表之一。
太湖流域在制度化的佛教、道教之外,民间历来还有丰富多样的神灵信仰和仪式活动,并有特殊的表演文艺形式与之伴生,比如实卷、神歌、太保书、宝忏、香诰等等,它们对太湖流域民众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大到跨地区的重大庙会,中到一个社区的集体祈福禳夹,小到一家一户的红白之事,这些信仰类文艺资源都发生着不可或缺的功效。它们都有至少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有各自的繁荣时段。如今,这些文艺形式有的濒临或已经消亡,有的却适度调整后在现代生活中大放异彩。无论何种情况,对这些凝聚着民众生活和审美历史的传统文艺资源,都有进行整体性调查、呈现和研究的必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这类信仰文艺的现代研究便陆续展开,顾颉刚、郑振铎、胡士莹等前辈筚路蓝缕,姜彬、车锡伦、顾希佳等当今学者用力悠深,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绩。同时,海外学者分别从民间文艺、民间信仰以及基层社会史等不同领域对太湖流域的信仰文艺予以关注。但已有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宝卷这一种形式上,某种程度上说,宝卷研究俨然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汉学中的一门显学。加之新世纪以来国内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热潮,吴地宝卷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遣名录,太湖流域的靖江、同里、张家港、无锡、常熟等地先后公开出版了本地宝卷汇集,推动了这一区域对宝卷调查研究的热度。
显然,相较于其他太湖流域性质相似却又丰富多样的信仰文艺资源,宝卷研究一枝独秀的局面甚为偏颇,其根本原因在于宝卷大多有书面传抄的文本,而其他文艺形式多靠艺人的口头演唱和大脑记忆,留存文本相对较少,造就给搜集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没有大规模文本面世,就很难吸引非本地学者的关注,因此,宝卷之外的其他文艺形式,虽然一九九〇年代在姜彬先生领导下曾发动江浙沪吴语协作区内学者对之进行过相当程度的面上调查,却并没有产生有持续影响的成绩。即便是已经出版的各地宝卷,除个别地方比如无锡之外,大多采用排印方式,不但丢失无数民间文艺的珍贵资讯,还带来了新一轮的诸多错误。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出版专著《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声教所及》等。
裘兆远,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民俗学会会员,苏州唐文治研究会会长。主要发表论文有《太湖流域五圣传说的水上传统》《从香火戏到赞神歌近代太湖渔民仪式文艺的嬗变》《苏州戏曲博物馆馆藏宝卷版本类征》等。
马藏本《茶筵科》
邹藏本《祭典》
吾藏本《茶筵簿》
蒋藏本《待佛(喜筵)神歌》
高藏本《茶筵科》
施藏本《筵科》
邓藏本《华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