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22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的前辈先贤创办《学衡》杂志,秉持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衡》杂志供稿的,既有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归来的年轻学人,他们试图依托新设立的西洋文学系,阐发中西文学之新主张;也有柳诒徵、徐则陵、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向达等提倡实学的南高师生,他们自发成立史地研究会,出版《史地学报》,精研中西史地之异同。一时间,东大学风之醇美厚朴为人盛赞,与五四学生运动后国内学风之浮荡形成对照。吴宓回忆道:以东南大学学生之勤敏好学,为之师者,亦不得不加倍奋勉,是故宓尝谓19211924 三年中,为宓一生最精勤之时期者,不仅以宓编撰之《学衡》杂志能每月按定期出版,亦以宓在东南大学之教课,积极预备,多读书,充实内容,使所讲恒有精彩。《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
踏着新文化运动的巨浪前行的学衡派,过往多以反对白话文的保守形象著称,与新青年派的争锋,更被鲁迅视作聚宝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估〈学衡〉》)。但是,近年来学界更倾向于认为,两者间的唇枪舌战不能以新旧之争概论,学衡同人并非抱残守缺的保守派,也不是蠲弃国故的激进派,他们所倡不泥于古、不迷于新,可视作引介西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本位的坚守。
尽管学衡派诸人最终星散,1923 年底,刘伯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翌年,吴宓因西洋文学系被裁撤而远走东北,梅光迪无心恋栈而重返哈佛,1925 年,柳诒徵受东大易长风波的冲击被迫北上,但是学衡之精神与思想留在了东大。他们发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批评声音,培植了一批融贯中西学术的后进学人,《学衡》杂志在吴宓的苦心支撑下勉力维系至1930 年代,共出刊79 期。《史地学报》于1925 年停刊,史地研究会的骨干力量加入《史学与地学》,延续南高重视史地研究之传统。《国风(半月刊)》杂志于1932 年在南京出版,标志着学衡派的中兴。
本书以融贯中西文化为主题,选录《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国风(半月刊)》等杂志上的相关史学论文,对学衡派以及赞同学衡派治学理念的同时代学者的史学思想做一扼要梳理。借由此次整理,亦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是探索近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想谱系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学衡派从学理上反思与重估新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本书下设四个栏目史学新论中西交通哲学宗教和译著精粹。其中,史学新论一栏所录柳诒徵、徐则陵、陈训慈、缪凤林、张荫麟等南高师生的文章,侧重对史的解释和中西史学观念的比较。中西交通一栏所刊文章,是对当时新近发现的中西文化、中西民族之考辨,王国维、陈寅恪曾为《学衡》供稿,讨论殷墟、敦煌出土的新材料。哲学宗教一栏凝结了学衡派诸人对儒、道、佛、耶、印度哲学和西洋文化的比较与反思。译著精粹辑录吴宓、张荫麟有关中欧文化、中国文字的两篇译文,体现出学衡派对同时代西方学界新出研究的密切关注。
2019 年1 月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正式复建,此次出版道启南雍系列文选,既为承继百年东南文脉,亦彰显学衡之精神价值。历史学系副主任毕云参与了本书的选题规划、统筹与审校工作。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江灏、张镨月、王艳娇协助完成了原稿的誊录与初步整理。因此本书是东南大学历史学科师生协作的成果。百年前,学衡同人所倡融贯中西文化,突出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外在资源与中国本土伦理的相互契合,他们所坚守的时代精神,是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在中西激荡中守护中国文化根脉。学衡风骨,历久弥新。
闵心蕙,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概念史与革命史。
贺晏然,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宗教史与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