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药学、中药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与实践进展,构建了药物本源-研发创新-产业全景-质量管控-法规伦理-专业探索六大知识模块,为药学类、中药学类新生开启专业认知的新视界。全书从药物的历史根源出发,溯源《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的千年传承,解析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的现代化进程;聚焦新药研发前沿,详解靶点发现、智能筛选与绿色合成技术;全景式展现中药农业、化学药产业与智能制药的产业链生态;全方位解读从GMP标准到法规监管的质量安全体系,剖析国际化标准与伦理准则。书中融入"智能制药3.0""中药标准国际化"等前沿专题,通过案例研讨、虚拟仿真等创新引导模式,助力新生建立学科认知框架,理解药学人的专业使命与社会担当。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中药学类新生及医药行业从业者参考使用。
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维护健康的基石,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结晶。从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的智慧探索,到现代创新药物的精准研发,药学始终承载着人类对生命质量的永恒追求。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疾病谱变迁以及全球化进程加速,药品研发、生产、质控与合理应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使命感的新一代药学人才,已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药学类、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是培养医药领域专业人才的核心途径。传统的专业导论课程往往以概述性知识讲授为主,内容宽泛、与后续课程重复度高,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和专业认同感。针对这一问题,本教材突破传统编写模式,以问题导向、实践驱动、多维互动为理念,深度融合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方法,重构教学内容与形式。将药学领域拆解为药物本源-研发创新-产业全景-质量管控-法规伦理-专业探索六大模块(对应教材六个章节),每个章节下设若干专题(如智能制药绿色制药药品标准国际化),聚焦核心问题,避免与后续课程重复。本书内容紧密围绕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工程七大专业方向,助力药学类、中药学类新生成长。从药物与药品的概念辨析到药学职业道德准则,从宏观产业图景到微观专业定位,构建大药学立体视野,并结合专业就业前景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志趣与行业需求的契合点,早立学业规划。
本书主要面向药学类、中药学类专业本科新生,同时适合医学类专业学生拓展学习,亦可作为公众了解药学科学的通识读本。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很多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亦得到多位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药学、中药学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本教材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恳请师生、业界专家批评指正。
《药学类新生研讨课导论》编委会
2025年4月
纪宝玉,教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现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学等教学及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参与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省级、厅级和校级科研和教学项目14项;主编及参编《药用植物学》等教材11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5部;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41部。
朱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医用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