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起着引领作用,绿色的新型能源、大容量信息的高速安全传输是两大主流创新技术,其研发与进展尤其引人注目。但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功能材料(光传导材料、锂离子化合物等)的研制和功能器件(半导体器件与芯片、固体激光器、传感器和探测器等)的制造,这不仅涉及固体性质、固体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基础研究,还需要高新技术来支撑,以实现材料与器件制造的工艺需求。
本书融合作者的教学和科研成就、结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凝练出的两个发展领域:能源和信息,介绍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应用。
前言
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次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
、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潮流。因此,重视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代社会的三次工业革命都与物理学的突破密切相关: 优质次工业革命源于热力学的循环及其效率的研究,由此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源于电磁学的研究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带来了工业电气化和无线电通信技术;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引领的近代物理学,使人类进一步踏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促进了人们对高能量高速粒子和宇宙学的研究,还带来了空间技术、地空通信、原子核技术开发和核能发电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量子力学对于光子、电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研究,开辟了微观粒子探索的新途径,由此衍生出了以激光为代表的近代光学和以能带理论为基础的固体物理学等一系列新的物理分支,促进了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功能材料的发展,推动了集成电路芯片、各种光电器件的制作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同时,其还促进了新材料、现代光学、核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一系列新产业。因此,又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综上所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应用,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起着引领作用,尤其是能源、信息、太空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更引人注目,但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功能材料和半导体芯片,都涉及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它的研究重点是固体性质、固体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如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光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的关系。由固体物理学派生出来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芯片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石; 固体激光、半导体激光、光纤通信技术带给人类方便快捷的网络通信、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精准高效的加工技术; 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固体电池、半导体光伏、风能、核能等,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无碳能源,不仅减少了碳污染,还具有可持续性;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的发展需要更具特性的光电器件来实现功能强大、低能高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量子计算,实现更加安全可靠、信息量更多的量子信息传输。
本书主要由阳光学院黄春晖教授撰写。陈娴博士和张春玲副教授分别参与了第3章和第9章的撰写。本书得到了阳光学院高层次人才的立项资助和人工智能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可作为从事现代光通信技术和新能源开发应用的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学物理的专题读物,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学在现代光通信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并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4年10月于榕城
黄春晖教授/博导,阳光学院教师。中国电子学会和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测量与仪器仪表分会委员。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和541跨世纪人才工程。在新型自由空间相干光通信研究,低维(纳米)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研究有所建树。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论文超过70篇,发明专利10多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固体物理学》和省一流“金课”《大学物理学》负责人。出版《固体物理数字课程》、《新工科大学物理学教程》。
目录
第1章近代物理学基础
1.1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1.1.1从电磁振荡到电磁波
1.1.2偶极振子发射的电磁波
*1.1.3赫兹实验
1.1.4光波属于电磁波
*1.1.5电磁波理论
1.2现代物理学的建立
1.2.1经典物理学的成熟标志——三次大综合
1.2.2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光速不变
1.2.3相对论的创立过程
1.2.4量子力学的诞生
1.3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1.3.1伽利略变换
1.3.2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洛伦兹变换
1.4相对论动力学
1.4.1相对论中的质量和动量
1.4.2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
1.4.3相对论的应用
1.5经典量子论
1.5.1黑体辐射普朗克量子化
1.5.2光电效应与光的粒子性
1.5.3康普顿效应
1.5.4氢原子模型和氢原子光谱
*1.5.5原子能级的测量
1.6德布罗意波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1.6.1物质波
1.6.2电子衍射实验
1.6.3不确定关系
1.7量子力学基础
1.7.1波函数及其统计诠释
1.7.2薛定谔方程
1.7.3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1.8原子的量子理论
1.8.1氢原子
1.8.2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分布
参考文献
附加读物量子力学两大学派的关键人物
第2章从半导体材料到芯片
2.1半导体电子结构
2.1.1晶态固体的基本性质
2.1.2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能带结构
2.1.3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
2.2pn结和其他半导体器件
2.2.1pn结
2.2.2三极管
2.2.3MOS场效应管
2.3集成电路
2.3.1半导体芯片制造工艺
2.3.2集成电路与半导体芯片
2.3.3集成电路设计与IP设计技术
2.4光刻技术
2.4.1光刻技术的发展史
2.4.2光刻原理与技术
2.4.3EUV光刻机
2.4.4国内芯片产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3章零碳能源
3.1绿色环保的风力发电
3.1.1风能利用及风力发电历史
3.1.2风力发电原理与效能分析
3.1.3风电机组
3.1.4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3.2可持续的水力发电
3.2.1水力发电的原理与基本类型
3.2.2水力发电机的结构
3.2.3水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清洁高效的核电能
3.3.1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基本原理
3.3.2轻核聚变
3.3.3压水堆核电站
3.3.4核电站按反应堆类型分类
3.3.5核电站安全保障系统
3.3.6我国核电的发展
3.4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4.1太阳能与太阳辐射
3.4.2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3.4.3光伏发电技术与分类
3.4.4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3.4.5太阳能热水器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第4章纳米科技与锂离子电池
4.1纳米技术概述
4.1.1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概要
4.1.2纳米材料的特性
4.1.3纳米材料的分类与制备
4.2典型的纳米材料与器件
4.2.1纳米磁性材料
4.2.2纳米陶瓷材料
4.2.3碳纳米材料
4.2.4纳米膜
4.2.5纳米电子技术
4.2.6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4.3介孔材料
4.3.1两类介孔材料
4.3.2MCM-41有序介孔材料
4.4纳米结构的自组装和模板合成技术
4.4.1纳米结构的自组装
4.4.2厚膜模板合成纳米阵列
4.4.3有序介孔材料的应用
4.5锂离子电池概况
4.5.1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4.5.2锂离子电池的种类
4.5.3锂离子电池的优点和用途
4.5.4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4.6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及其组成结构
4.6.1正极材料制备及其工作机理
4.6.2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4.6.3电解液
4.6.4隔膜
4.6.5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
4.7锂电池生产工序
4.7.1前段工序
4.7.2中段工序
4.7.3后段工序
4.8全固态锂电池
4.8.1全固态锂电池的原理
4.8.2全固态电池的性质
4.8.3全固态电池的用途
4.8.4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光纤通信技术
5.1激光的基本原理
5.1.1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
5.1.2粒子数反转与光放大
5.1.3光学谐振腔
5.2半导体激光器
5.2.1半导体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
5.2.2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5.2.3激光的特性和应用
5.3信息传输的主力军——光纤通信
5.3.1发展历程
5.3.2光纤通信原理
5.3.3数字光接收机
5.4光纤传输机理
5.4.1光射线的传播定律
5.4.2光纤传输机理的射线理论
5.4.3阶跃型光纤的波动光学理论
5.5光纤放大器
5.5.1EDFA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5.5.2光纤放大器的构成及泵浦方式
5.5.3光纤放大器的应用
名人堂:光纤之父高锟与光纤通信
5.6海底光缆
5.6.1设备结构
5.6.2远程供电源设备和海底中继器
5.6.3技术原理
5.6.4海底光缆的维护
5.6.5海底光缆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多维度光纤传输与全光纤网络
6.1多维度光纤通信
6.1.1提高信号的波特率
6.1.2光纤通信复用技术
6.1.3高阶调制
6.2光调制技术
6.3光调制器及其调制技术
6.3.1幅度调制
6.3.2光相位调制
6.4多维度光纤传输的研究进展
6.4.1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6.4.2多维度光纤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6.5光纤通信网
6.5.1光纤传输网
6.5.2光纤网络中的网名和地址
6.5.3全光网
参考文献
第7章相干光通信
7.1相干光通信的研究现状
7.1.1研究现状
7.1.2相干光通信的优势
7.2相干光通信原理与核心技术
7.2.1相干光通信原理
7.2.2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7.3单空间模的连续变量相干光通信
7.3.1单光束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7.3.2两种偏振复用调制协议
7.3.3偏振复用的CV-QKD实验系统
7.3.4偏振复用与解复用的实现
7.3.5基于查表法的高速控制方案
7.4Stokes参量测量与解码
7.4.1Stokes参量的测量原理
7.4.2零差测量S2分量
7.4.3零差测量S3分量
7.5实验测量与误差分析
7.5.1光强衰减方案
7.5.2随机编码实验
7.5.3系统噪声分析
7.5.4RQNN辅助下的Stokes参量编码实验
7.5.5误码率统计
参考文献
第8章星链系统及其创新技术
8.1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
8.1.1无线通信原理
8.1.2卫星通信
8.2星链系统概况
8.2.1星链计划的建设情况
8.2.2星链卫星技术参数
8.2.3星链系统的特色
8.3星链网的空间结构卫星
8.3.1星链系统的空间构架和网络
8.3.2星座的设计理念
8.3.3卫星
8.3.4自主规避碰撞系统
8.4猎鹰9号火箭
8.4.1“猎鹰9号”的设计思路
8.4.2“猎鹰9号”的组成结构
8.5Kr离子推进器
8.5.1离子推进器的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
8.5.2离子推进器的优势
8.6星间链路与激光通信
8.6.1星间链路的几何特性
8.6.2星链系统的星间链路技术
8.6.3使用频谱
8.7地面段用户段和星链终端天线
8.7.1星链终端天线特性
8.7.2相控阵列平板天线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8.7.3地面站的工作原理
8.8星链技术的危害和潜在威胁及其应对措施
8.8.1带来的危害
8.8.2潜在威胁
8.8.3应对措施
8.8.4中国星网计划
参考文献
第9章量子计算与量子加密
9.1量子计算机
9.1.1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
9.1.2量子计算原理
9.2几种量子算法
9.2.1量子傅里叶变换
9.2.2Shor算法
9.2.3量子搜索
9.3量子加密原理
9.3.1经典加密的危机与量子加密的机遇
9.3.2量子加密的理论依据
9.4量子通信与量子加密
9.4.1量子密钥分发
9.4.2量子加密技术
9.4.3量子签名
9.5国内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研究
9.5.1量子芯片与量子计算
9.5.2量子局域网
9.5.3远程量子通信
9.6量子通信的应用案例
9.6.1量子通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9.6.2量子通信在政务领域的应用
9.6.3量子通信在数据中心/云领域的应用
9.6.4量子通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9.6.5量子通信在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光的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