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一场在中国召开的湿地盛会,不仅展示了中国对近年来湿地保护和管理成效的充分自信,也显示了秘书处和全球多个国家对于中国在湿地保护成效上的认可。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其生态过程又非常复杂,因此保护湿地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在湿地保护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不仅仅包括官方机构在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和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实施各项决议等官方履约工作,以及在立法、行政、监督等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等方面的工作,还包括社会各界在中国探索创新的各类湿地保护方式。为了梳理总结湿地保护中国智慧,向全世界推广湿地保护中国方案与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本书,从迥然不同的角度,选取了十个中国进行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创新案例,试图从各个方面,梳理出中国的实践,为世界的湿地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赵晖,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南京大学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小微湿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研究与规划,2024年获得江苏省林学会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前言
第一章 湿地保护的制度保障——湿地法规政策
1.1 专门保护——《湿地保护法》
1.2 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
1.3 全面保护——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1.4 流域保护——长江保护法与黄河保护法
1.5 重点保护——滨海湿地保护政策
1.6 专项投入——湿地补助财政政策
第二章 重要流域的整体协调——湿地保护网络
2.1 典型代表——长江湿地网络
2.2 重要贡献——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
2.3 互动参与——湿地先锋行动
2.4 成果推广——湿地网络年会
2.5 经验总结——湿地协调保护模式
第三章 多方参与的湿地治理——国际湿地城市
3.1 全覆盖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3.2 大力度的湿地政策法规支持
3.3 全方位的湿地规划策略引导
3.4 多维度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3.5 高价值的湿地合理利用模式
3.6 覆全域的湿地科普宣教活动
3.7 多院校的湿地科研力量支撑
3.8 高级别的湿地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章 湿地社区的共同繁荣——生态管护制度
4.1 管护制度模式创新
4.2 制度成效全面推广
4.3 十大优秀案例分享
第五章 企业主导的湿地管理——商业保护共赢
5.1 企业参与,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
5.2 校企合作,探索保水渔业新模式
5.3 技术改进,打造有机生态好品牌
5.4 产业融合,促成多元生态产业链
5.5 经验总结,推广企业主导的管理
第六章 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明星湿地管理
6.1 深度合作,探索明星湿地管理新模式
6.2 以点带面,提升对沿江沿海的辐射力
6.3 科技引领,开展精细管理和综合监测
6.4 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
6.5 模式提炼,创新构建可推广“东滩模式”
第七章 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湿地使者行动
7.1 创新行动模式
7.2 行动影响深远
7.3 成功经验启示
7.4 优秀案例分享
第八章 湿地管护的智慧管家——监测管理系统
8.1 普达措国家公园智慧监测管理系统
8.2 广西大新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监测管理系统
8.3 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智慧监测管理系统
第九章 近在咫尺的湿地功能——小微湿地管理
9.1 常熟泥仓溇水质净化小微湿地
9.2 常熟沉海圩休闲观光湿地乡村
9.3 湖南江永湿地公园小微湿地
9.4 福建明溪观鸟小微湿地
9.5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小微湿地综合体
9.6 淮安小微湿地网
第十章 湿地利用的东方智慧——湿地农业体系
10.1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
10.2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10.3 上海大莲湖模式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