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与孩子更好地交往?如何自我修炼和成长?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答案都在本书中。作为作者的首部教育随笔集,书中围绕“保卫儿童”“教师的精神长相”“让课堂思辩起来”“我的人生导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了教育中的认知、教师的职业情感、课堂思维与价值维度。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既展现了教育实践中的挑战与困惑,也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答,值得每位中小学教师研读并从中汲取力量。
目 录
序 明说何以不难说 1
第一辑 保卫儿童
1.近一点,暖很多 3
2.别为难孩子 4
3.老师,我明明听见你说…… 6
4.呵护,擦亮孩子的眼睛 8
5.怀念等待 10
6.谎言如果是善意的 13
7.做一个快乐的阅读者 15
8.我们的孩子还缺少什么 17
9.多给孩子一些“甜头” 22
10.甜蜜的“报复” 25
11.人造挫折 29
12.让课堂住进孩子的心里 32
13.“撬”开他的嘴 34
14.把孩子当心上人是最大的师德 37
15.看见孩子的美 39
16.保卫儿童 41
17.把阳光戴在头顶 43
第二辑 教师的精神长相
1.如何上好公开课 47
2.勤奋一点,快乐很多 50
3.向孩子学习真诚 52
4.“秀”自己 54
5.教师的精神长相 56
6.“虞跑跑”是怎样炼成的 58
7.终于不再为“情”所困 61
8.经历即修炼 64
9.体验另一种幸福 66
10.信的味道 69
11.挣脱“特型演员”的束缚 74
12.海宁观潮,痛并快乐着 78
13.不是起跑线的问题 81
14.慢慢走,会很快 83
15.走在“成家”路上 85
第三辑 让课堂思辩起来
1.顿悟的快乐 89
2.让学生问出水平 91
3.朗读训练须“剑气合一” 93
4.文本的突围 96
5.让课堂思辩起来 98
6.语文课的快乐 100
7.让文本告诉学生 103
8.让语文课以“珍珠项链”的样态存在 106
9.让想象妙不可言 108
10.其乐无穷下水文 110
11.练“铁头功”的蝙蝠 114
12.好有意思的问题情境 117
13.大明打虎 120
14.让课堂情境表演充满语文味 123
15.预测,能不能好一点 127
16.不妨“开开会” 131
17.合作学习需要“打假” 136
18.现场改课,玩的就是心跳 138
第四辑 我的人生导师
1.怀念先生 143
2.文花校长 147
3.幸福,遇上“师”“父” 149
4.我的导师们 153
5.被您“看见”,就是幸福 156
6.不曾远去的阿婆 160
7.母亲,醉了 163
8.父爱,想哭的感觉 165
9.爱哼调子的父亲 168
10.了不起的“90后” 170
11.我的父亲母亲 173
12.学习的人生 175
写在后面 179
近一点,暖很多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子女终究会长大,会离开父母,但不要离得太远,最佳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彼此想送一碗汤,送到后不至于太凉。“一碗汤”的距离,让彼此有了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也让彼此的思念和问候畅通无阻。“一碗汤”的距离,不远也不近,刚刚好。
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最佳距离。那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最佳距离呢?我想大概是“听得见、看得见”的距离——听得见彼此的心跳,看得见彼此的微笑。近一点,就会暖很多。
课堂上,当你用教鞭邀请和指点孩子时,你们的距离就远了——截去一根教鞭的距离,会近一点,也会暖很多。
平日里,当你面无表情地面对孩子时,你们的距离就远了——卸下一层僵硬的面具,会近一点,也会暖很多。
下课了,孩子们在操场上、走廊上玩耍,而你在教室时,你们的距离就远了——拆除一面阻隔心灵的高墙,会近一点,也会暖很多。
游戏中,孩子们尽情投入,而你袖手旁观时,你们的距离就远了——忘掉一些年龄的差距,会近一点,也会暖很多。
当你埋头办公室批作业时,你们的距离就远了——跨过一段走廊的距离,到教室,到孩子们中间,会近一点,也会暖很多。
您也不妨试着这样做,毕竟,近一点,暖很多。
虞大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B类人才,杭州师范大学特约研究生导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专职研究员。曾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教学技能竞赛、首届教师才艺大赛金奖。工作35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拍摄《中国名师》专辑数套。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千余次,获广泛好评。出版《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虞大明与快乐教育》《略读课的另一种可能》《快乐的意义——虞大明快乐教育经典语文课堂18例》等。
序
明说何以不难说
明说难说。
难说的滋味只有个中人知道。
明说“保卫儿童”。但你若跟一个对儿童意识缺乏自觉、儿童身心缺乏了解、儿童精神缺乏尊重的人说保卫儿童,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明说难说,难就难在认知的障碍。
明说“教师的精神长相”。但有人认为长相标准太过主观,有人认为这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复杂性,也有人认为有伪圣化的嫌疑。说到底,种种质疑的背后还是因为对教师这份职业缺乏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明说难说,难就难在情感的差异。
明说“让课堂思辩起来”。但思辩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不同学段的思辩内容和要求又是什么?思辩跟语文实践活动如何融贯?思辩的过程和结果如何评价?问题如牛毛,解答如乱麻。明说难说,难就难在思维的错位。
明说“我的人生导师”。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没有人恨姑且不说。现实是,没遇上德才兼备的导师的大有人在,能遇上德高望重、亦师亦父的导师的寥寥无几。一句话,人人皆有的还叫幸运吗?但很少有人会在慨叹命运不公之际,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更鲜有人会在“转益多师”中跳出来,顿悟“以天地为师”的哲理。明说难说,难就难在价值的遮蔽与心性的澄明。
明说难说,但还要明说,这也就是大明了。
读《明说》,你就会明白,明说有多难,“明说”就有多诚。《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确实,以至诚之心对事对物、待人待己,明说又有何难?在《保卫儿童》中,儿童的诚显然发乎天性。正因如此,望见飞机交叉飞过后留在天空上巨大的“×”白痕,小男孩才会脱口而出:“哇,一定是老天爷做错题目了,你看,那么大一个‘×’。”他的脱口而出,不是为了答题,更不是为了写诗。他只是诚实地说出了那个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他的脱口而出,不是为了博取眼球,更不是为了赢得表扬,他只是纯粹地表达了那个瞬间带给他的一种最自然的联想。这就是儿童的天性——自诚而明。很多人看不到儿童的这种天性,大明看见了,这是他的诚。儿童的这种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年岁的磨砺,变得越来越稀有、越来越稀少、越来越稀罕。为此,大明发出了“谁之过”的质问。我想,这一问,绝非逢场作戏,更非哗众取宠,这也是他的诚。所以,看见天性固然重要,但看见问题才是关键。而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保卫儿童才是问题的关键。用大明的话说,“保卫儿童,就是保卫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想象力、创造力”。这样的保卫何其难矣!但大明竟然幼稚到“我们要幼稚到老”,单纯到要“单纯到老”,以此来开出破解这一难题的方子。想一想,这是何等幼稚、何等单纯。再想一想,要保卫儿童,除了让自己幼稚、让自己单纯、让自己复归于儿童,还能找到别的秘籍和真谛吗?由此看来,将幼稚和单纯进行到底,更是大明的诚。故《中庸》又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读《明说》,你也会明白,明说有多难,“明说”就有多仁。孔子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有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存心在仁,才能明说在理。大明说“教师的精神长相”,从表面看,说的似乎只是教师的精神长相,比如,“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以此修炼教师优美的精神长相;“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以此修炼教师可爱的精神长相;“若要美丽的秀发,让孩子每天抚摩一次你的头发”,以此修炼教师美丽的精神长相。殊不知,所有这些精神长相的修炼,皆发乎仁、通过仁、成全仁。这里的“仁”,便是对儿童的真爱、对教育的挚爱、对世界的博爱。你看,教师优美的精神长相,乃是在对孩子的鼓励、赞美、赏识、激励中实现的;教师可爱的精神长相,乃是在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亮点、特点、生长点中实现的;教师美丽的精神长相,乃是在跟孩子手拉手、肩并肩、面对面、心连心中实现的。没了“仁”的依凭,亲切的话就成了巧言令色,伪装的和善怎能修炼出教师的优美?没了“仁”的滋养,精神长相除了恐怖还是恐怖;没了“仁”的成全,孩子对你的信赖、亲近与喜爱,必将荡然无存,美丽只是一个泡影,教育的春天遥遥无期。对此,大明说得真好:“优美的嘴唇,可爱的眼睛,美丽的秀发……原本只是样貌,正因为有了涵养、修为、本心的滋养,才成了精神长相,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
读《明说》,你还会明白,明说有多难,“明说”就有多智。明与智,本来就是一体的。心不明,则智不生;智慧生处,此心光明。如果说明是智慧之体,那么智就是光明之用。我们也可以说,明则智矣,智则明矣。因此,明说焉能抛弃智慧?“让课堂思辩起来”,说的既是主张,也是策略,更是价值。为什么要让课堂思辩起来?因为“思而不辩则枉,辩而不思则妄”,大明如是说。我所理解的“枉”,是弯路,思而不辩,学习就会走弯路;我所理解的“妄”,是傲慢,辩而不思,学生就会变傲慢。这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充满辩证法的教学智慧吗?如何让课堂思辩起来?大明提出了六条策略:一是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二是设置好的问题群,三是让学生成为评价者,四是重结果更重过程,五是夯实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六是鼓励发散和创新。策略一指向思辩环境,策略二指向思辩技术,策略三指向思辩主体,策略四指向思辩角度,策略五指向思辩形式,策略六指向思辩品质。如此系统、如此全局的考量与筹划,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彰显吗?让课堂思辩起来究竟意味着什么?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大度地‘退居二线’”,大明说得言简意赅。而这样的明说,明的是根本,说的是价值。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不正是现代教学的价值判断和育人智慧吗?由此看来,唯有把学生装在心中、让学生占据中心,教师才能心明;心一旦光明,则教学的巧智、机智、才智、理智必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读《明说》,你更会明白,明说有多难,“明说”就有多谦。说诚,说仁,说智,对明说而言都至关重要,这里为什么单独拎出一个“谦”字来呢?《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唯一没有不吉卦爻辞的就是“谦卦”。对此,孔颖达有言:“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故曰亨。”韩婴有言:“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推而言之,诚者守之以谦,是真明诚;仁者守之以谦,是真明仁;智者守之以谦,是真明智。读大明的《我的导师们》,真正感动我的就是他的谦。杨再隋、张化万、周一贯,这些大先生的教诲之恩,大明没齿难忘,这是感恩之谦;景仰导师们的道德文章,追随“大先生”的思想精神,这是敬重之谦;将导师的点拨、劝勉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自知之谦;以导师为人生楷模、治学榜样,不断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这是精进之谦。难怪大明会如此由衷地感叹:“有杨先生、张先生、周先生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导师、前辈,是语文教育之幸事,是吾等晚辈之幸事,更是无数孩童之幸事!”这谦卑声中,我们又一次看见了他的诚、他的仁、他的智。以谦为师,则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皆可为师矣。如此,又何来导师难遇、先生未至的无奈和遗憾呢?
明说难说,实在是因为言说者诚得不够、仁得不够、智得不够、谦得不够。若能像大明这样,诚而有仁,仁而有智,智而有谦,谦而有诚,如此循环往复、一以贯之,明说又有何难?故知,明说的艺术与境界,唯诚者得之、仁者得之、智者得之、谦者得之。
在《明说》完稿之后,大明嘱我作序。为此,我颇有一番犹豫。以大明在业界的隆望嘉名,我是没有资格的;但他极真诚、极恳切地托付,又让我有种却之不恭的歉疚。
好吧,不敢为序,就奉上一篇读后感吧。
王崧舟
2024年中秋节于泊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