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剖析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动力逻辑,指出通过实践育人、思维创新、范式跨界、理实贯通、家校社协同及完善落实机制等多方面激发新动力以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新范式,为世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深入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理念误区,提出通过实施分班制、强化学科竞赛等措施来切实落实“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云南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张皓、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健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与路径,提出通过动态识别潜质、弹性学制改革、师资专业化赋能及个性化引导等措施,调和教育公平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关系,实现“大众托底”与“精英引领”的统一。
目 录
本期导读
特稿
1. 探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逻辑/ 李政涛
2. 培养拔尖人才要走出教育理念上的误区/ 杨德广
3. 弹性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构建与路径探索/ 张 皓 王 健
观察与观点
1. 评价改革:拔尖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与协同路径——第八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会议综述/ 王奕雯 董 辉
2. 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教育范式/ 倪闽景
3. 关注“隐性成长”现象:国际理论与学校实践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丁若曦 李啸瑜 罗阳佳
比较与调研
1. 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赵 勇
2. 企业需求视角下集成电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马香柏
3. 储能而非变现:中小学发展科学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 邓 睿
区域探索
1. 教育欠发达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席长华
2.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基础上的拔尖——上海市金山区AI进课堂的探索实践/ 黄 萍
3.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校外教育路径探析/ 刘培琴
4. 全球胜任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李 凯
学校方略
1. 基于科技志趣导引的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探究/ 冯志刚 刘茂祥
2. 优质高中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青岛二中的实践/ 王先军
3. 学术性素养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筑基——上外附属松江云间中学的探索/ 宣 沫
4. 小初高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衔接障碍与协同策略/ 廖 宇
5. 乡村初中以“成其大”为人才培养逻辑支点的学校育人创新案例/ 汪定用
卷首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四个基础逻辑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无疑是当下的教育热词之一。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博弈风高浪急,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疑是大国重器,也必将成为最后的胜负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也正因此,近两年,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教育,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高频热词,在各种教育论坛上被频繁探讨。2024年6月18日,PISA 2022测评结果第三卷报告《创造性思维,创新学校》(Creative Minds, Creative Schools)发布,首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评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教育成为热词的当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聚焦学生创造性思维,绝非巧合。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教育,笔者一直坚持以下四个基本的认知逻辑。
其一,人才首先是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有知识、有担当、有信仰、有家国情怀……古往今来闪耀人类文明史的各领域出类拔萃的高士先贤,多是建立在“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健全、独立人格基础上。独立健全的人格是培养人才、开展精英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健全的独立人格,没有独立思考,就很难有独立担当;没有独立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引导社会走向美好未来。因此,“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是培养人才”,把使“顽夫廉、懦夫立”作为教育目标,理当作为教育界的共识,也是在任何时代,教育都必须承担与彰显的基础价值。
曾几何时,百度的无人车“萝卜快跑”一度引发滔滔舆论:为什么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要跟底层的出租车司机抢生意?无人车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本身没有是非,正如武器本无善恶,AI无论怎么发展,其工具属性不会改变,决定其用途的是人。人才首先得是“人”,人才的培养如果不是建立在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这样的“人才”未必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用,很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有可能是“危险分子”。
因此,教育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坚持教育应有的定力——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教育的价值取向都不能忽略必须完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建设”。具体操作上,基础教育段开始,从教材编撰、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环节系统安排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从小厚植兼济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同时,既要强调“以德育人”,还应该在制度层面做出“以德取人”的实质性安排。
《齐鲁晚报》报道,2025年5月10日上午,山东烟台一姜姓考生在前往山东省春考的考场途中对突发疾病的同学进行急救,后发病同学被抢救成功,但姜同学却因迟到而导致语文科目缺考,该事件引发关注后,“情况特殊能否增加一次补考”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对此,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起初的回复是,按照考试管理规定,春季高考不允许补考。经媒体报道后该事件迅速发酵。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称: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教育要培养选拔人才,但首先是培养人,培养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的人。在春考这个可能是很多人的人生关键的时间点上,当突发的“道德考试”和学科考试只能择其一时,倘若道德良知必须向学科考试让步,本能的善行反倒可能成为成长的拖累,品德考试“满分”如果被忽略,那么这个案例除了对考生本人造成影响,更是引发公众对社会的道德秩序、教育的道德教化等相关问题的复杂心理。倘若冰冷僵化的制度让救助他人成了“错误”的行为选择,而更多类似的案例事件一再发生的话,无疑将不断动摇社会公众适时展现道德或践行美德的信心,最终让教育“立德树人”成为悬浮的理念甚至是空洞的口号。山东省教育考试院在制度安排层面进行的适时而灵活的调整值得称道!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哪怕是一棵天才的苗子,其培养也得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有春耕秋收的耐心,而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拔尖”就可能成为“拔苗”;我们必须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是不可以脱离基础教育的土壤,通过特种营养培植而“速成”的;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虽然人人都有创新的可能,但同时得承认天赋、天才的存在,尊重人的差异性,有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复制的,我们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变成又一个“卷”的方向。
其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首先是多样的而非一元的。
拔尖创新人才的界定、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不可偏于一端,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仅仅设定在科创教育一条通道上。迈向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产业链升级的角力较量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窄化,认知与实践上自然而然地会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着力点聚焦在科创教育、科学教育上,事实上这个趋向已经十分明显。
人类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人工智能时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可谓群星璀璨。而每个时代、每个历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各有差别。当前的大国博弈,急需我们在科学教育、创新教育上发力,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虽然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拔尖创新人才仅此一种,不能执科创教育之一端,开展“押宝”式的教育选拔,优质资源、资金投入等一窝蜂地向科创教育倾斜,搞“任务式”“运动式”的教育浪潮,最后可能忽略了教育的基本任务,让教育工作者、广大家长孩子迷失了教育的目标。
在不同的时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有差异,但人才培养选拔绝非科创教育一途。诚然,我们这个时代急需半导体、信息技术领域的尖端人才,但不是有了这方面的人才就万事大吉,不能只是在科技教育上倾尽所有、单向发力,更不能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跟科创教育混为一谈,言必科创教育的思维,恐会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教育引入狭窄的胡同。
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盛,绝不是某一个领域一枝独秀就可以“单点支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领军人物,同时更需要厚植教育土壤,需要百花园中各类奇珍异草的竞相绽放,除了科技人才,其他学科领域也同样需要拔尖人才,兼容并蓄,不分高低贵贱,不可厚此薄彼,国家的持续、持久发展才有深厚的底蕴支撑。
其三,拔尖创新人才的施教,首先需要教师甘心“无我”。
多年前有一本很火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我们当然不能简单把精神病患者等同于天才,但这句话却可以给教育者启迪:对那些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经常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包容和耐心?很多时候,一线的教师有没有自命权威,对孩子的“奇谈怪论”草率否定?
PISA 2022结果显示,教师和学校重视和鼓励创造性思维与学生更好表现有关。经历过更多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表现出比同龄人略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不重视创造力的教师教育的学生相比,重视创造力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提出原创方法的可能性高出27%,此外,在学校有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在社会问题解决领域和需要产生不同想法的任务上的表现相对优于其他学生。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保护上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立德树人,首先是立教师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一是要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创设机制让师范类院校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报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有家国情怀、有教育理想、业务能力精湛、爱生如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不是“一流的学生不考师范院校,一流的师范生不选择做教师……”如果中小学教师上课心不在焉,等着下课给孩子补课赚外快,所谓的“双减”必将沦为笑话;如果大学老师不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而是忙着拉项目、争取课题经费,那么大学就失去了应有的神圣。二是在教学成果评价端口,也要减轻教师负担,很多一线的教师忙着应对各种测评、检查、课题、撰写各种无实际意义的教学成果,无法做一名纯粹的教师,亟待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其四,遴选拔尖创新人才,首要是尊重差异为前提的不拘一格评价方式。
2021年12月2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官网发布工作论文《经合组织国家接纳资优学生的政策方法和举措》(Policy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inclusion of gifted students in OECD countries),指出“学业成绩低下在天才学生中并不少见,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有证据表明,成绩显著低下的天才学生的比例可能至少在10%到大约40%之间,有一些研究发现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这表明即使是天才学生,也并非个个成绩优秀,同样存在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的天才学生,且最终可能在学校失败”。
尊重人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评价上不能做“一刀切”“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更好地为成长奠基。因此,打破“一刀切”的一元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的、个性化教学评价必须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评价、素质评价上显示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度,给相关院校以更大、更科学的升学选拔自主权。
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发掘可能——保护、培养可能——最后成就可能。数据显示,中国高校每年的毕业生规模已超12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1000万不到的新增人口,预计15年后,中国的教育资源将不再稀缺,高质量教育、精英教育将会成为教育的目标。教育、社会、家庭各界需要在教育评价端营造让拔尖创新的苗子脱颖而出、一骑绝尘的环境和土壤。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教育,需要教育评价端口开放包容的襟怀。
此外,不应忽略的是,营造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教育公平环境。商业文明的浪潮下,如何让学校成为净土,是教育管理的一大难点。对学生的选拔评价,基本的前提是首先是要把学生当人、当作国家民族的财富,而不是当作市场。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杜绝背后是家庭背景、经济实力的角逐的择校、择班。没有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孩子们从小没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感受,何谈家国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儿科医院的心理门诊量明显增加,未成年人的心理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AI时代,人类的知识学习能力赶不上AI,人工智能之所以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词“革命”,就意味着很可能给人类未来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既然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资源将不再稀缺,那么现有的知识类学习和考查方式就应该主动改变,有条件的一线城市完全可以试点取消中考,成熟后向全国推广,一则减轻学生负担,让孩子有时间精力做面向未来的有意义的学习;二则主动迎接挑战,为AI时代的到来培养孩子应有的非机器人格——伦理教育、人格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批判思维……在冷冰冰的机器时代,这将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赵玉平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高级编辑)
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执行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专委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究学者”,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学)“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综合治理研究”等8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出版《国家教育发展报告(2019)》《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区域教育竞争力评价》《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为思维而教》等专著5部,主编《新时代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学校特色与教育品牌建设丛书》等丛书5套(含著作共计40余册),主编著作《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1部,译著3部。在《教育研究》(7篇)《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CSSCI收录逾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