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解读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欲”主题,纵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兼及其作品中不同的文类和剧种,呈现出“爱欲”主题在剧中时空和剧外时空历经四季往复、成住坏空的“爱的戏剧”。同时,本书以一场未完的莎剧场景为序幕,以一场未竟的阐释学史论辩为终曲,作为开放结局的“戏外戏”、“戏中戏”,构成了连缀全书——也是面对每一位读者/观众——的关于爱欲知识及戏剧-文学意义的真实性的追问。
1. 提供了一种阐释莎士比亚爱欲主题的独特思路。
2. 本书是对英国现代早期人文思想的多维时空的精妙呈现。作者文笔沛然,思辨深邃。
总序(选)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Warwickshire)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1585年后离乡到伦敦谋生,1590年加入剧团,开始舞台表演和创作生涯,1599年与人合建“环球剧院”(the Globe Theatre),1612年回乡定居,4年后病逝,遗体安葬于故乡圣三一教堂。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活跃于都铎王朝末期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时代和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詹姆士一世(1603—1625)时代。这时的英国正经历了民族崛起、国家扩张、商业繁荣和宗教论战而处在神权政治与君权政治、封建农业社会与近代工商业社会、民族国家与世界性国家的历史交接点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带来了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戏剧则是这个时代的骄子。从1580年起,英国产生了数十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见于记载的剧本达一千部左右;莎士比亚的前辈、同侪与后学,如李利(John Lyly)、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格林(Robert Greene)、皮尔(George Peele)、纳什(Thomas Nash)、基德(Thomas Kyd)、琼森(Ben Jonson)、弗莱彻(John Fletcher)等人,共同创造了历史剧、复仇悲剧、伟人悲剧、浪漫喜剧、宫廷喜剧、悲喜剧等戏剧样式。莎士比亚则集其大成而奠定了英国戏剧的伟大传统。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6首其他类型的诗歌,另外他还参与撰写了《爱德华三世》(1589)、《托马斯·莫尔》(1600)两部历史剧,并有据信失传的《爱的回报》(Loves Labours Won)、《卡德尼奥》(Cardenio)等作品存目,此不具论。他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亦有学者分为四个时期:(1)1590—1595年;(2)1595—1602年;(3)1602—1608年;(4)1608年之后。参见A. C. Bradley: Shakespearean Traged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4, pp.6162。: 1.1590—1600年:富于乐观精神和鲜明信念的9部英国历史剧、10部喜剧和3部悲剧 2.1601—1608年:反映深刻矛盾和表现怀疑情绪的7部悲剧、3部“阴郁的喜剧”(这一时期亦称为莎士比亚的“悲剧时期”) 3.1608—1613:倾向和解的4部传奇剧(悲喜剧)以及1部历史剧和1部喜剧(与John Fletcher合作)
张沛,北京大学中文系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隐喻的生命》《中说校注》《比较文学:人文之道》《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等,编著有《英国人文经典选读》《比较文学基础读本》等,译著有《文学与美国的大学》《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讽刺的解剖》等。
目录
序幕 “你没注意看戏吧”
第一幕 欲望、幻觉和游戏
第二幕 匣子、指环和契约
第三幕 考狄利亚的选择
第四幕 尤利西斯的三次启蒙
第五幕 爱欲、自然与死亡
终场舞 阐释的意义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