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金融与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品,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剖析中国场景下金融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特征和结果。第三版共24章,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增加6章内容,更新和扩充了全部章节,并调整章节顺序以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和内在逻辑,容量接近第一版的两倍。
全书深入探讨金融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分别从宏观制度、中观市场、微观企业及基础设施层面,对制度与政策、市场运行机制、企业内外部特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条件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在书中,作者将多年履职、调研、建言献策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结合发表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全方位展现在当下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词的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将千丝万缕的创新要素神经元成功连接,实现资本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治理的善治。
书中提出的观点和结论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制度建设、市场运行具有深远意义。本书可作为业界人士与党政机关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的参考读本,也可作为相关研究者、高校师生的教材或学术参考书。
资本与创新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再度重磅升级。
在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焦点的时代,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如何打通资本与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命题。田轩教授的《创新的资本逻辑》第三版正是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的力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资本如何赋能创新的全景图。
· 全新升级的体系内容。第三版共24章,容量接近第一版的两倍。新增的6章内容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结构经过优化重组,更符合阅读习惯与内在逻辑。从宏观制度到中观市场,从微观企业到基础设施,本书构建了四层次分析框架,深入剖析金融与创新的复杂关系。
· 学术与实践的完美交融。作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不仅是学术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更是国家金融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囊。他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术贡献获得国际公认,同时其多篇内参报告获得中央主要领导重要批示,体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高度结合。
· 国际比较与中国场景的结合。本书通过国际比较视野,剖析中国场景下金融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特征和结果。既有对美国等发达市场的研究借鉴,又紧密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与实践案例,为中国特色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田轩
----------------------------
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得首批延续资助,是中国金融四十人(CF40)论坛成员、中国资本市场学会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富50人论坛理事和全球经济治理50人论坛成员。曾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深交所第一届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第六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和世界银行咨询专家。加入清华大学前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任终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讲席教授研究员。2008年获得波士顿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前获得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曾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管理学青年奖、青年经济学家奖,获得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支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四次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年度教授杰出研究奖。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斯坦福全球前2%嵿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单。应邀参加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多篇内参报告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
三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以及中国商学院十大蕞受欢迎的教授称号,主讲的公司金融课程两次入选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导 论
第一章 金融与创新研究前沿: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
宏观制度篇
第二章 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基于跨国证据
第三章 开放资本市场的祸与福
第四章 国外机构投资者能做什么?
第五章 政策不明朗惹的祸:政策稳定与创新
第六章 区位导向政策?来自国家高新科技园区的启示
第七章 制度创新与企业创新: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
中观市场篇
第八章 企业风险投资:一种新的创投组织形式
第九章 银行竞争谁受益:大企业?小企业?
第十章 影子银行之辩:另类融资与实体经济发展
第十一章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干预
第十二章 财务披露频率之争:年报,半年报还是季报?
第十三章 他山之石:共享的审计师能够促进创新吗?
微观企业篇
第十四章 拥抱风险,宽容失败:风险投资与创新
第十五章 股票流动性的利弊辩
第十六章 并购与反收购条款:宝万之争的启示
第十七章 发挥人的作用:激励还是保护?
第十八章 把创新沿着企业供应链进行到底
第十九章 金融分析师的罪与罚
基础设施篇
第二十章 近水楼台先得月:专利局的可达性
第二十一章 事急则乱:繁忙的审查员、专利质量与企业价值
第二十二章 技术市场:联结创新活动的桥梁
第二十三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专利图书馆、信息获取与企业并购
拓展篇
第二十四章 金融与创新:一个尽量全面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