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中国文化修身》旨在给企业家朋友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界朋友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图谱。该书以历史回溯的方式,以纵、横兼容的方式厘清中华文脉,从而帮助本书的阅读者建立起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库和中国文化消化吸收机制,从而在此后的人生阅历中,以自己的生命进程自然丰富自己的中国文化认知,成君子,成大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退自如!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家常常面临复杂的挑战,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寻求智慧与定力。本书并不提供一套“即时应用”的管理技巧,而是邀请诸位企业家同道,回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探索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如何滋养现代商业精神与领导力。
本书第一章从华夏文明的根基——“文”与“字”的起源与断代功能谈起,揭示其背后独特的宇宙观与思维模式;第二章深入解析汉字“制器尚象”的造字逻辑,让企业家读者领略其如何精准把握万物本质;第三章探讨诗词歌赋中的“天成之美”与“两仪思维”,通过“辨阴阳·养正气”等栏目的内容让企业家读者感悟调和言意、洞察阴阳的智慧结晶;第四章系统梳理了王官学术与诸子百家(易、道、儒、法、商、医、兵、农)的核心思想,并通过“纳百川·成智慧”等栏目的内容让传统思想赋能现代管理新思维;第五章和第六章则介绍“易文化”对时空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我们深信,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绝非尘封的古董。它们揭示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道器相生”的实践论、“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以及对“人文化成”治理境界的追求,为身处复杂系统中的当代企业家提供了独特的参照系。理解并内化这些智慧,有助于企业家在战略决策、组织管理、文化塑造乃至个人心性修养上,获得更深厚的底蕴、更开阔的视野与更持久的定力。
所谓“修身”,于企业家而言,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自身,明大道、察时变、正己心、和众人,最终达致“替天行道”的商业实践。希望本书成为这一精进旅程上的一份思考札记,与诸位同仁
共勉。
贾利军,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50人成员;黄河贾氏易学传人,跨学科研究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诸多科研院所客座教授;九三学社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中共上海市委讲师团授课专家、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聘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首届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教育学会东方营销学专委会主任,长三角就业能力开发智库负责人,上海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示范机构——龙英堂书院创始人。
第一章 文字与华夏文明断代 1
第一节 “文”和“字” 3
第二节 “文”和“字”的文明断代指征 4
第三节 “文时代”和“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 5
第二章 制器尚象的中国汉字 15
第一节 汉字与六书 18
第二节 象形 19
第三节 指事 36
第四节 会意 43
第五节 形声 50
第三章 天成之美的诗词歌赋 55
第一节 诗词歌赋的起源与流变 57
第二节 诗词歌赋与《易经》两仪思维 60
第三节 诗词歌赋与情绪 68
第四节 历代诗词歌赋优秀作品修身 70
第四章 王官学术与诸子百家的智慧 181
第一节 易道一体的王官学术体系 183
第二节 道家 184
第三节 儒家 193
第四节 法家 274
第五节 商家 312
第六节 医家 343
第七节 兵家 353
第八节 农家 361
第五章 易文化:两仪四象与时间规律的把握 367
第一节 易文化中的万物发展变化规律 369
第二节 易有太极 369
第三节 是生两仪 370
第四节 两仪生四象 372
第五节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373
第六节 四象生八卦是一个变量引入和重新赋值、
建模的过程 376
第六章 易文化:阴阳五行与空间规律的把握 379
第一节 流行的五行起源说 381
第二节 流行的五行演变说 388
第三节 五行基本的思想内涵 394
第四节 重探五行:万物可证的阴阳交合 397
第五节 基于五行的空间规律把握 403
第一节 “文”和“字”
我们今天称为“文字”的范畴,在真正的中国文化中其实是两个概念,即“文”和“字”。所谓“文”,指的是以《易经》为代表的上古华夏先贤所创造出来承载宇宙大道的符号体系。“文”的创造者有很多,典籍中的伏羲是最典型的代表;上古时期的“文”符号系统也有很多,但是最成熟的就是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易经》符号系统。这也就是《易·系辞传》中所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字”肇始于黄帝令仓颉造字,关于这一点,诸多典籍都有描述。《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世本·作篇》《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中都有仓颉作书的记载。从以上典籍描述中不难看出,造字的人肯定不止一位,但是仓颉是集大成者。仓颉之所以能够集大成,就在于他传承了从“文时代”一以贯之的华夏先贤创造符号的本质逻辑,也就是制器尚象。汉字的制器尚象指的是用汉字来拟象需要表达的世间万物,这种拟象要尽可能地传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古人所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易·系辞传》)。这里的“赜”原意是指深奥的道理,这里的“物宜”是事物本质的意思。就汉字的造字而言,先贤造字不是对世间万物进行简单的符号化指代,而是探究万事万物背后深刻的道理,用尽可能相匹配的符号来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直至今天,汉字辗转变迁,但是其造字的逻辑从未改变,所以,今天的人仍然可以阅读理解古人的篇章、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