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中国规范性力量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充分探讨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生成条件、行为逻辑、运用案例等问题。本书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项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中国规范性力量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不仅实证了中国的作为,还从更宽阔的视野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是21世纪初由欧洲学者提出的概念,起初主要聚焦于对欧洲规范性力量的研究而进入中国学术界视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关系方面势必要触及调整一些规范和规则问题。本书充分参考国际学者对于中国规范性力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系逻辑的视角,展开系统性梳理和阐述。
(绪论节选)
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也称规范性权力)是21世纪初由欧洲学者提出的概念。其中较早对规范性力量开展研究,且贡献较大的学者是英国的伊恩· 曼纳斯(Ian Manners)。曼纳斯认为,与军事力量、民事力量(主要指经济方面)不同的是,规范性力量是观念性的,属于非物质性因素。作为一种规范的权力形式,规范性力量强调的是动用规范理由的能力,而不是使用物质激励或物理力量的能力。在政治哲学中,规范性力量被理解为影响现存规范和信仰的权力。在曼纳斯看来,规范性力量的提出,对于理解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民事力量和军事力量是一 个有价值的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的崛起以及冷战局面的形成,欧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国或强国,也不再适用权力政治的逻辑。但随着冷战的结束、欧盟的成立,欧盟作为特殊国际行为体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规范与价值观念,其塑造国际关系规范领域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因此,规范性力量也就成了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身份标志和定位。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有的国际格局以及国际秩序重塑。地缘政治和战略重组的这些变化,使得原本容许欧盟发挥规范性力量作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际政治评论家们来说,之前他们关注西方思想能够或将传播多远,而如今争论的焦点似乎是中国思想能走多远。在学界反思欧盟的规范性力量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力量(简称中国规范性力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本研究选择中国规范性力量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充分探讨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生成条件、行为逻辑、运用案例等问题。本书主干部分由六章构成,围绕着以上问题进行详细深入地讨论。
第一章讨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权力、规范、规范性以及规范性力量的基本概念。这一章有三部分内容。第一,从权力概念的语义分析与语用研究视角,界定了权力的基本含义。尽管学界存在着权力简化论和泛权力论的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权力基本上是指一个行为者或机构影响、支配、控制其他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行为的能力或力量,以达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第二,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权力概念地图视角,阐述了本文中的权力概念,主要聚焦于国家权力或政治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影响力。长期以来,国际领域的政治权力主要源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支配舆论的力量等,而建构主义认为规范性权力才是国际关系中能真正起作用的力量。第三,研究规范问题和规范性力量。规范不仅是一种指示而且是一种标准,并且通常与权力是紧密联系的。在国际关系中,规范是行为的准则。同时,规范是人类共同体共享的价值判断及其标准。规范性的逻辑证成需建立各种规范,并说明为何会形成或制定此类规范,由此它可以被定义为确立规范的力量。
第二章讨论规范性力量的建构基础与欧洲规范性力量的理论及区域实践。这 一章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简述欧洲规范性力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话语的建构。第二节探讨规范性力量的规范基础、规范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第三节阐述欧盟在国际政治上的规范性力量及区域实践。通过欧盟与地中海国家、巴西的关系案例进一步阐释欧盟的规范性力量。在总结和评估过去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欧盟及其规范性力量的研究的基础上,再思考全球化、多边化和多极化时代需要重新考虑权力、行动的性质等问题。
第三章讨论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理论脉络和逻辑架构。这一章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通过对规范性力量及相关研究的反思,引出我国对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探索。第二节探讨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政治哲学的规范性维度、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第四章讨论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生成条件和关系逻辑。本章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及成就。 第二节揭示中国始终是国际规范体系的接受者、参与者、传播者及引领者的事实。第三节分析中国规范性力量的关系逻辑及其基本特征。与欧洲规范性力量由适当性逻辑构成不同,中国规范性力量由关系逻辑构成。
第五章讨论中国规范性力量的规范模式和行为逻辑。本章由三节构成,分别从规范理念与规范原则、行动逻辑与行为模式、规范扩散与策略选择三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规范性力量的实践逻辑。中国规范性力量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为价值理念,聚焦于不干涉原则以及坚持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规范性原则,以行为示范、协商对话、多边合作的行为逻辑。实施接触性扩散、沟通性扩散、程序性扩散、转移性扩散等机制和策略。
第六章探讨规范性力量运用的案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与扩散策略研究。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所以形成的规范性力量的一种体现。
本研究的成果将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项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中国规范性力量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本研究不仅实证了中国的作为,还从更宽阔的视野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梁,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等。
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是21世纪初由欧洲学者提出的概念,起初主要聚焦于对欧洲规范性力量的研究而进入中国学术界视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关系方面势必要触及调整一些规范和规则问题。本书充分参考国际学者对于中国规范性力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系逻辑的视角,展开系统性梳理和阐述。
【目录】
绪论
-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权力、规范及规范性力量概念探究
第一节 权力概念的语义分析与语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权力概念地图
第三节 规范以及规范性力量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规范性力量的建构基础与欧洲规范性力量的理论及区域实践
第一节 欧洲规范性力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话语建构
第二节 规范性力量的规范基础、规范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第三节 理解欧盟在国际政治上的规范性力量及区域实践
第三章 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理论脉络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对规范性力量的反思与中国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维度
第三节 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理论逻辑架构
第四章 中国规范性力量建构的生成条件和关系逻辑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及成就
第二节 中国是国际规范体系的接受者、参与者、传播者及引领者
第三节 中国规范性力量的关系意蕴、范畴及基本特征
第五章 中国规范性力量构建的规范模式和行为逻辑
第一节 中国规范性力量的规范理念与规范原则
第二节 中国规范性力量的行动逻辑与行为模式
第三节 中国规范性力量的规范扩散与策略选择
第六章 规范性力量运用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与扩散研究为例
第一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础条件
第三节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扩散策略及其中国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