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尤其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主人公王源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但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他逐渐对旧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他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发生碰撞,最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赛珍珠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分家》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对文化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探讨。
1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小说奖双料得主赛珍珠代表作《大地》系列的最终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展现家庭伦理与人性光辉。
2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微妙互动与影响。
3 书中角色鲜活,情感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同悲共喜。
《分家》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的终章,叙述了中国青年王源,作为一个地主的孙子和军阀的儿子,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原作者虽是美国人,却在4个月大的时候由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对中国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刻,凭借其创作的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赛珍珠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我的第七本译著,也是我第一次翻译由外国人创作的、讲述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文学作品。在本次翻译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原作的内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很多时候,甚至在脑海中可以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在我之前的翻译实践中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要归功于赛珍珠细腻的笔触,另一方面更要得益于对小说的背景诸如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了解。所以说,翻译绝对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所涉及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两个庞大复杂的文化体系。之前我所翻译的6本译著,皆是以英语文化为背量的文学作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情况时有发生,盖为学识未能贯通中西之故。然现实生活中,有机会亲历并深度浸淫中西文化之译者可谓凤毛麟角,如何忠实再现原著内容,于译者而言,唯有多方查证、力求确凿无误一条路可行。
就此展开,结合译者多年的翻译实践,浅谈下严复先生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关系问题。这三条准则一经提出,多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经久不衰。一众文学及翻译大师在严复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例如鲁迅先生的信、顺,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朱生豪先生的神韵为上、信达其次,逐字翻译弃之,傅雷先生的神似大于形似,钱锺书先生的化境,可谓是各抒已见、百家争鸣。然追本溯源,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信达雅三字经的启迪。时至今日,一百二十多年过去了,严复先生提出的这三个翻译标准对于翻译的实践与反思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是,信达雅这三个标准之间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窃以为,后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达雅的内涵,有很多东西可能当初严复先生提出来的时候是没有的。所以,我们首先不妨以系统的目光来看待这三者的共生关系--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依赖。如果孤立地、对立地讨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欠妥的。好的翻译,一定是信达雅都满足。其次,信达雅之间的关系,译者认为,应该与翻译过程结合起来探讨。翻译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润色。这三个阶段之间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润色亦是一种表达,而理解的同时,大脑也已经开始预加工准备产出了。不过,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对原文的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在理解阶段,侧重点在于信,务必通读全文,确知其意旨之所在;在表达阶段,侧重点在于达,务必字斟句酌,确保行文通顺自然;在润色阶段,侧重点在于雅,务必摆脱原文,确保译文兼具一定的文学性。
以上是译者基于本次翻译实践,获得的一点对翻译的思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读者看完这本小说,若能对王源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产生一定的共鸣,便知我所言不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这本译著能让一些人爱上翻译,余愿足矣。
张文明
写于 2025年1月4日夜
张文明,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硕士导师。译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在轮下》《特斯拉自传》《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等多部著作。翻译信条:唯感同身受,下笔从心,方能达矣。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尤其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主人公王源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但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他逐渐对旧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他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发生碰撞,最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赛珍珠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分家》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对文化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