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至今加印106次,影响两代年轻人的经典回归!
◎写给自己看,却让千万人看见了自己。
如果从此刻开始记录人生的每一天,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
刘同长达二十余年的记录,二十、三十、四十,三个我跨越20年的对谈。《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时才算真正被写完。刘同
◎这是先你一步长大的朋友送给你的一份成人礼,三个不同阶段的我,81篇成长记录。一本书记录一个人跨越代际的清醒与坦诚,诠释人生最重要的20年。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这本书能够让我的学生们看到更多的天地和世界,让他们知道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黄老师
◎现在的我已经44岁了。31岁的我对20岁的我说的那些话,是对的吗?真的实现了吗?我的想法改变了吗?20来岁时我还在相信未知的世界,但到了44岁,我现在只相信自己。
只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那个未知的世界就是自己。
◎封面烫印工艺;腰封折起处印有作者寄语和签名,可DIY书签/藏书票。
《谁的青春不迷茫》 新版序
2025/4/10
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我并不是因为擅长写作所以读了这个专业, 而是我觉得任何中国人读这个专业都应该比较好毕业。
虽然我是抱着这样的目的选择了中文系,但进入大一没多久的我很快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大学四年,我和周围同学们学的专业都是一样的,毕业那天,我们的简历 90% 的内容也相差无几,招聘单位如何才能区分我和其他人?
那就从现在开始每天练习写作吧。我对自己说。
做了这个决定后,我便开始了每天的写作计划。
因为知道自己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极低坚持每天写日记即可。
这些年来,我遇见了很多想把写作当成职业的读者,他们往往很难坚持下去。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障碍便是他人的评判让写作这件事情举步维艰。
我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
我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我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的,我没有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欲望。
我很快发现了记日记的好处。
一是当我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开口聊心事的时候,我把它们写下来,很快就能在文字的流动中得出一个结论。18 岁的我,每天写日记,每天得出一个自己认为嗯,我不应该那么做,而应该这么做的结论。
二是当我每天坐在宿舍写日记时,我发现我比其他人都自律。这种自律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快乐。那时周围人提到我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每天熄灯后点蜡烛在宿舍写东西 的人,一个是每天耳朵里戴着耳机听音乐的人。我用自己的爱好成功地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日记写多了,也会偷偷买来报纸和杂志,按照上面的地址投稿。
用稿回函一个都没有,退稿信倒是收到一大堆。
但没人知道那是退稿信,室友们反而觉得:刘同真是一个有社会关系网的人啊,怎么隔三岔五都能收到不同报社、杂志社的信呢?
对我来说,发表文章根本就是中彩票,但敢投稿,收到退稿信,却能直接证明那个地址是对的,我打通了一条路径。起码我比我周围的人知道,一个人想要发表文章的流程是什么。
日记每天写,文章也不间断。
从大一写到大二下学期,前后历时快两年,我终于在省报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大四毕业的时候,我的简历里有两页纸记录了我在各个纸媒发表的文章,一共一百一十七篇,是中文系发表文章最多的人。
因为知道靠写文章养活自己不现实,所以我选择了传媒行业。
而写作,就成了我的习惯。
大学毕业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作品,没啥动静。 后来选择了北漂,每隔两年就出版自己的作品,没啥动静。但没关系,反正我还能写,还在写,还能从每天的写作中得
到快乐与反思,对我来说这就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刘同,有一天你能通过写作被人熟知。我是肯定不会信的。
我只会反问一句:凭什么?老天又不瞎。
就这样,我写啊写啊,从 1999 年写到了 2012 年,从 18 岁写到了 31 岁。
那一年,出版社的编辑很意外地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了我的日记,问我写了多久了,大概有多少字。
我说:写了十几年了,两百多万字吧。她说:我们试试出本书好不好?
我担心没人看。
她说:有没有人看不是我在意的,我在意的是你每一篇日记都那么地坦诚,完全做到了旁若无人,所以我在看的时候一直被这样的感受所打动。关键是,你坚持了那么多年,你回头看看这些日记,都是你成长的轨迹。
于是编辑选出了她喜欢的日记,让我在每一篇日记之后加上自己 31 岁的看法。
很多文章我真的很想一键删除,很像在看自己的 QQ 空间。我觉得太羞耻了。
但一键删除,青春就没了。
删除不代表我不是那样的人,只代表此刻的我并不强大,不想承认真实的自己罢了。
很幸运的是,我没有删除,我将这些文章保留了下来,并且一一做了跨越时间的对话。
我再也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了,那种掉进深井后的自嘲,那种身处暗处的自我鼓励,又矫情又敏感,又脆弱又不要脸。我总是有能缓解自己情绪的方式,看着看着,我很感谢那时的自己,如果没有他,我怎能孤身走过那么长、那么迷茫的人生。
这本书取名叫《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因为这本书一下就被读者们看见了。
这本书这些年重印了不下一百次,而这一次的改版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因为我已经 44 岁了。
31 岁的我对 20 岁的我说的那些话,是对的吗?真的实现了吗?我的想法改变了吗?
于是我在每一篇文章后又增加了二十年后自己的对话。三个我,代表了我的每个十年的改变。
很多年轻的读者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极其真实的青春,原来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我那些奇怪又无聊的想法在不经意间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青春,有时需要的不是引导,而是理解。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成为某段青春期的陪伴,也希望在岁月中渐渐成长的你能从中看出自己的变化。
这本《谁的青春不迷茫》不是一位作者写出来的书,而是三个刘同花了二十年写出来的书。
如果让我对大一的我说些什么,我想我会走进宿舍,拍拍正在奋笔疾书的他的肩,告诉他两句话:
十年踪迹十年心。
始信文章有命存。
虽然那时的他肯定不能理解我在说什么,但此刻的我能理解就够了。
刘同 于海南东南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