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联合出品:改编自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陷入类似的烦恼:父母为我考不到编制的事很焦虑、拒绝了他我很内疚、顺从与讨好换来的居然还是他的冷暴力……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善良与责任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其实是在过度付出,甚至是大义灭自己,因为我们承担了本不属于我们的课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不应该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所以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一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他人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建议,但无权干涉。
在本书中,作者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的常见场景的分析,让我们学会从课题分离的视角去看到问题的症结,区分彼此的责任。课题分离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践行课题分离的理论与方法,你将不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焦虑,而是专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同时又能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如果你经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不妨静下来想一想:
·父母希望我活出他们没活出的人生,这是我必须要承担的吗?
·我是很爱这个人,但是这个人能不能给我同样的爱,取决于我吗?
·我拒绝借给他钱,我需要负责他被拒绝的失落吗?……
总是被别人的情绪、期待影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活着太累了!
别人的态度、遗憾、失误,乃至对自己事情的不负责,关你什么事?
做好课题分离的功课,你的人生将变得特别爽!
本书作者作为有大量案例的心理咨询师,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
带领我们在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中,以课题分离的视角,重新梳理我们的人际关系:
1.区分是谁的课题:谁承担结果,这件事是我可以控制的吗?
2.不干涉他人课题:可以积极助人,但不妄加评判,不被动承担结果
3.自己的课题不被他人干涉:别人只是建议,决定权在自己
4.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全情投入自己的事,成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我们不能渡别人,但一定要管好自己,渡自己。
愿你读完本书,走出界限模糊的关系,不再内耗,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前言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扰: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总有人对你不满意?
在职场上,你兢兢业业,可领导却总是挑剔;
在家庭中,你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却依然无法满足他们;
在亲密关系里,你不断付出,试图改变对方,却换不来理想的回应……
你是否曾感觉被这些问题困住,心力交瘁?
其实,我们许多的痛苦源于边界感的缺失。
在最近特别畅销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这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阿德勒心理理论的践行者、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引用了阿德勒的有关课题分离的观点,让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
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的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学,其中课题分离这一概念,帮助无数人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摆脱不必要的焦虑,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会带来痛苦,痛苦来源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而课题分离就是帮助我们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别人的责任。
斯坦福人生设计实验室的比尔·博内特(Bill Burnett)和戴夫·伊万斯(Dave Evans)提出了重力问题这一概念。
他们指出,人生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重力一样无法改变的现实,比如年龄增长、经济环境、他人的想法;另一类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调整自己的目标、如何提升能力。
当我们学会区分这些问题,就能减少无谓的内耗,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能改变的事情上。而这,正是课题分离的核心。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强调群体的重要性,或者说群体往往是排在个体之上的。这种文化在现实中往往呈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观点与事实之间的融合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融合往往会带来边界的模糊,从而导致痛苦无处不在。
在职场上,我们期待领导像家人一样关心自己,结果常常失望甚至委屈;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试图替孩子规划人生,孩子被迫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失去了自主权;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希望改变对方,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结果却陷入无休止的纠缠。
更重要的是,我们往往为了迎合他人,牺牲自己的需求,结果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为了讨好、迎合、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努力。
可是,你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你究竟是在为谁而活?
当回首一生时,你发现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没有充分地活过,这会不会有一些可悲?一个没有充分活过的人,也会非常恐惧死亡,因为此生有太多的遗憾。
为什么我们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父母因为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甚至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把自己那些未满足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会无意识地认同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并且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结果,在努力打拼之后会慢慢发现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就会出现时下被热议的躺平、空心病状况,感到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寻路的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但实际上自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面对自己人生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处在困境中,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责任推给别人,因为解决别人的问题比解决自己的问题看起来要容易得多。所以那些勇于面对自己问题,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探索,勇于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都是勇敢者。
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虽然在内容上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生命当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得清晰的界定,并解决人生当中绝大多数的问题,尤其是在关系中的问题。
课题分离的关键,在于认清: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负责。
父母的期待是父母的课题,你是否遵循,是你的课题;领导的评价是他的课题,你如何提升自己,是你的课题;伴侣的行为是他的课题,你是否接受这段关系,是你的课题。
当你厘清了这些边界,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痛苦的事,并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为其焦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个朋友找你借钱,你很担心,如果不借给他会破坏你们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假如借给了他,你又很担心他不归还。这笔钱对你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你也在思考这笔钱对他来说是雪中送炭还是杯水车薪。你内心一定会有非常复杂的情感,可能不忍心看到他很着急、无助,同时你还可能有内疚和自责,甚至对自己的道德产生评判。你害怕不帮助别人就不够善良,担心别人会怎么评价你。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运用课题分离的原则,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借钱与否是你的课题,而如何使用或偿还这笔钱是对方的课题。学会区分责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
在本书中,我们会针对下面的几个方面,利用不同的场景,帮助大家去思考:你是否在这个情境中有类似的困惑?从课题分离的视角来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否有地方被卡住了?是否有地方越界了?是否有地方没有区分好彼此的责任?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带着这样的觉察反思,与他人打交道。它会指导我们的行动,而行动会带来反思,从而引发我们的情绪反应。假如我们的头脑接收到的情绪反应是正向的、积极的、支持的,我们的内在就会激发起更强有力的动力。我们会发现,之前寻找的这条路,或者是我们的指南针所指引的方向,也许就是一条自我成长的正确之路。
当你开始践行课题分离的理论与方法,你会发现,人生变得清晰而轻松。你不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焦虑,而是专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同时又能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链接。
接下来的章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题分离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力量。
任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取向咨询师。被壹心理评为2021年度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中美高级精神分析以及中德模式家庭治疗师受训背景。壹心理、婚姻与家庭等平台签约心理科普作者,深圳电台特邀心理嘉宾,电影分析写作团体创办者,斯坦福设计人生教练。7年1500 小时的写作体验团体带领经验,任丽的心灵空间主理人。从业10年,致力于女性婚恋与个人成长议题。著有《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软实力:成为精英的素质》,著作图书版权输出至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第 1 部分 课题分离与自我意识
1.1 认识自我意识:从心开始的课题分离 // 002
1.2 学会自我关爱:如何用自我满足打破内心困境 // 014
1.3 害怕失败:如何打破恐惧,勇敢行动 // 019
1.4 摆脱他人评价的枷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办 // 024
第 2 部分 职场中的课题分离
2.1 职责明确:避免职场中的责任盲区 // 030
2.2 遇到困难同事不理我:如何突破职场人际困境 // 038
2.3 升职失败 : 是别人没给机会,还是你没准备好 // 042
2.4 职场冷暴力:被忽视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 051
2.5 频繁离职、遇到难题就想逃避: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你想逃避一些课题 // 057
2.6 无法拒绝 : 学会设置健康的职场界限 // 063
第 3 部分 爱情中的课题分离
3.1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纠缠:如何走出父母
的阴影 // 070
3.2 你不懂我,就不爱我: 是你的课题,
还是他的课题 // 074
3.3 分手后,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 :
真的是他的问题吗 // 080
3.4 爱上不该爱的人 : 要为此付出一
生吗 // 086
3.5 婚姻中的三大话题:钱、性与孩子背后的
深层差异和互动模式 // 095
3.6 遭遇背叛: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 102
第 4 部分 亲子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4.1 这是为你好:如何打破父母情感绑架,
走出自己的路 // 116
4.2 不结婚不等于不孝顺:如何摆脱传统观念
的束缚 // 125
4.3 你怎么那么不懂我:沟通障碍背后的
课题分离 // 130
4.4 谁该来照顾孩子:父母与长辈的责任
界限 // 139
4.5 学习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课题
分离中的家庭责任 // 144
4.6 做有界限的父母: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 151
第 5 部分 友谊中的课题分离
5.1 为什么我们总是帮别人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自己 // 161
5.2 虚伪友谊与隐性竞争:如何识别和培养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 169
5.3 价值观不合:如何在友情中找到平衡 // 175
5.4 朋友做错了:我该如何处理这段关系 // 179
第 6 部分 建立边界,拥有自在人生
6.1 你是否也有不清晰的边界?识别这些常见表现 // 186
6.2 区分权利与责任,让自己不再为他人的问题买单 // 193
6.3 课题分离:真正拥抱自由的秘诀 // 197
参考文献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