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交出了一份光辉的经济建设成绩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这期间,中国实行了优质个五年计划,并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经历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之后,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拨乱反正,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这期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渐成熟。2012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在实践基础上凝炼、总结经验,并将之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全景展现党经济建设的百年探索,从筚路蓝缕到经济腾飞,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精髓。
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值此建党百年到来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此背景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进程中,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新阶段将党和人民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进程中,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如一,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回顾党的自我革命历程,在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在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在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在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风起云涌、荡气回肠,书写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记录下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汲取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用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武装头脑,为新时代展开新的伟大斗争提供科学指引。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线。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思想主线,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理论贡献,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的繁荣进步;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扎根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下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闪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璀璨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深刻认识这一延续百年的精神图谱,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系统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然会面临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与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从历史规律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经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一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丛书。丛书将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基础上,为百年纪念献礼。
丛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正确党史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妄图通过捏造事实、割裂联系、否定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等手段篡改和丑化党的历史,传播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丛书关于党的百年历史的多角度论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反对打着所谓“解构”“戏说”“揭秘”等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丛书以专题化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既有从总体上论述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宏观叙述,又有聚焦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专论,使党的历史得到多维度的立体呈现。丛书的专题化论述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党史著作相配合,使得读者能够在了解党史展开时间脉络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扩展对党史认知的视野,对进一步学好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丛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工作重点,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了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加深了对党史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历史叙述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为理解百年征程的必要条件。脱离历史叙述的理论思辨往往隔靴搔痒
蔡万焕,男,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数字经济等。兼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责任编辑等。曾在剑桥大学经济系短期交流。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1部,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 录
绪论1
优质章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 7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1920—1923年5月) 8
1.党的早期纲领中的经济思想 8
2.党的争取劳动者权益和工人解放的运动 11
二、大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1923年6月—1927年7月) 12
1.对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认识:经济斗争的前提 12
2.明确工人进行经济斗争的方针和目标 14
3.对农民及土地问题的探索 15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经济建设(1927年8月—1937年7月) 17
1.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17
2.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本 22
3.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24
4.根据地实行的财政金融政策 30
四、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经济建设(1937年7月—1945年8月) 34
1.由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减租减息 35
2.高度重视发展经济,经济工作决定一切 38
3.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3
4.鼓励私人,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52
五、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经济建设(1945年8月—1949年9月) 56
1.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 56
2.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及其调整 58
3.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62
4.保护民族工商业 65
5.新中国经济蓝图的设想 6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建设 73
一、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74
1.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指导思想的特征 74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7
3.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81
4.社会主义工业建设 86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87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8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9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1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3
5.优质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95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00
1.工业化发展战略 100
2.经济建设方针 104
3.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107
4.“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 111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 114
1.“文化大革命”中党内“左”倾经济思想和政策 114
2.党内正确思想对“左”倾经济思想的抵制和批判 117
3. 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转变 12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 125
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26
1.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徘徊 127
2.国民经济的转折与调整 132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136
1.农村经济改革 137
2.城市经济改革 142
3.对外开放 15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58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酝酿和正式形成 158
2.进一步改革的战略规划 160
3.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16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6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 164
2.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探索 168
3.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170
五、对外开放层次的提升 171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72
2.对外开放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174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79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181
1.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 182
2.习近平经济思想: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 183
二、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85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85
2.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94
3.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207
4.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211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 214
1.理论逻辑与历史进程相统一视角中的“现代” 215
2.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一致性 219
3.渗透唯物史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 221
第五章 正确解释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233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34
二、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的途径:通过公有制经济实现共产主义 236
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的 240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240
2.在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抵制错误理论 241
3.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