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演进、特征与变革》将行动者网络理论运用于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中国政府主导的科技奖励体系如何形成的内在机理,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缺;另一方面,系统考察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过程中人与非人的行动者等不同因素,在奖励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交互作用和共同行动,发现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和漏洞,通过“行动中的科学”来理解科技奖励,可以对科技奖励有更深刻的认识,发掘其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读者对象:为相关科技创新政策部门提供研究支撑;为丰富和拓展科技与社会研究中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提供新的学术视角和案例研究;可为社会学、科技哲学、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理解科技奖励、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参考。
《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演进、特征与变革》将行动者网络理论运用于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揭示了政府主导的科技奖励体系形成的内在机理,发现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和漏洞。
前言
科技奖励是国际上广泛实行的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制度。一个国家的科技奖励制度与该国的科技体制存在紧密联系,具有明显国别差
异。本书以中国国家科技奖励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探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历史演变
的基础上,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系统研究了中国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运
行机制和特征,探讨国家科技奖性形成的机理,进而反思中国国家科技奖存在
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相关对策。
本书对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奖励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纵向梳
理,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转型阶段,乃至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时期,中国国家科技奖始终在科技奖励体系中具有很高的性。单纯从中国进
入市场经济阶段时间较短,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来解释这个现象是不够的。本书认
为,这种状况与国家科技奖的评审过程及其行动者网络对国家科技奖性的不断
强化有密切关系。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视角,采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参与-
观察”方法跟踪了T 大学多个典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申报、推荐、评审全
过程,发现报奖人和报奖单位等奖励诉求方,奖励组织管理单位、评审之间存
在广泛的网络联结,其联结不仅仅是通过人类行动者的互动,还包括非人行动者的
积极参与。本书具体剖析了国家科技奖评审行动者网络的建构过程,通过研究评审
中行动者如何通过强制通行点、招募同盟者、动员代言人,以及在评审过程中的纠
错机制等,解析了各行动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网络结构。研究发现,中国国家
科技奖励存在以下特征:优质,国家科技奖采用“限额推荐”的制度设计,本质上
起到了“强化”国家科技奖的性的作用,“提名制”改革后虽弱化了“强制通
行点”,但并没有改变报奖者的“招募”和“动员”的特点,国家科技奖的自
我强化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也极大地压缩了学术界或民间社会力量科技奖励
成长的空间。第二,报奖过程构建出复杂的行动者网络体系,成为报奖者遵循的基
本策略,通过招募同盟者和动员代言人,构建和扩大竞争优势提高获奖的概率。第
三,国家科技奖自下而上递进的纵向结构形成一种信用叠加和强化,在一定程
度上抑制了民间科技奖的发展。第四,国家科技奖性的不断强化及其与科技资
源分配的紧密关联,导致国家科技奖功能的异化,突出表现在国家科技奖励中的功
利化导向,科研工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将获得国家科技奖视为竞争有限科技资源的手
段。即便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对这种奖励制度和评审机制多有异议,但也往往不得
不卷入这场复杂的竞争场域之中。
科技奖励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制度安排,聚焦服务国家
发展战略需求,强化科技奖励导向功能,是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根本目标。当前,
中国正处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阶段,面对科技
创新格局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重大挑战与
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强化科技奖励引导激励功能,就是要通过奖励制度引导人才
聚焦科技创新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激励人才做出
原创性、变革性工作,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孟宪飞,清华大学科研院科技成果与奖励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科技政策,尤其是科技奖励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发表“高校如何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ANT视角的国家科技奖励评审过程研究”、“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及其问题”等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曾获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管理先进个人表彰。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科技奖励相关研究进展 4
1.2.1 国外科技奖励相关研究进展 4
1.2.2 中国科技奖励相关研究 10
1.3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 15
1.3.1 研究视角 15
1.3.2 研究方法 17
1.3.3 概念界定 19
1.4 内容安排 21
第 2 章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历史演变 23
2.1 1949—1976 年:国家科技奖励的起步与探索 24
2.2 1977—1998 年:国家科技奖励的恢复与重建 28
2.3 1999—2012 年:国家科技奖励的拓展与完善 34
2.4 2013—2022 年:国家科技奖励的改革与发展 39
2.5 小结 43
第 3 章 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的行动者网络特征 44
3.1 国家科技奖处于中国科技奖励体系中的最高层级 44
3.1.1 政府科技奖与社会科技奖的不均衡发展 44
3.1.2 国家科技奖的性不断强化 47
3.1.3 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的基本程序 49
3.2 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行动者网络特征 50
3.2.1 人类行动者 52
3.2.2 非人行动者 56
3.3 国家科技奖评审的行动者网络联结 64
第 4 章 国家科技奖评审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及典型案例 70
4.1 限额推荐:“强制通行点”与性的强化 71
4.1.1 “限额推荐”与“强制通行点” 71
4.1.2 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强制通行点” 72
4.1.3 多路径探索突破“强制通行点” 74
4.1.4 限额推荐制中的性强化 76
4.2 推荐与申报:招募同盟者与构建竞争优势 77
4.2.1 推荐者与申报者的“合谋” 77
4.2.2 引入新资源构建竞争优势 78
4.2.3 联合同类行动者组建同盟 80
4.2.4 反思“推荐- 申报制”带来的问题 82
4.3 评审与监督:动员代言人与利益最大化 83
4.3.1 “招募”与“代言”的博弈 83
4.3.2 通过发掘内在价值招募“代言者” 85
4.3.3 促进达成共识扩展“代言者” 88
4.3.4 对违背评审规则招募“代言者”的监督和查处 90
第 5 章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中的问题、反思与改革探索 95
5.1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95
5.1.1 国家科技奖励的功利性价值导向 96
5.1.2 限额推荐制留下较大政策空间 97
5.1.3 评价标准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评审过程 100
5.2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01
5.2.1 国家科技奖的自我强化 101
5.2.2 国家科技奖的功能及其异化 102
5.3 新形势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探索 104
第 6 章 典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演化及特征 108
6.1 美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109
6.1.1 美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早期特点 109
6.1.2 美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0 世纪的演化 111
6.1.3 美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1 世纪的新特点 115
6.1.4 基于美国历史背景的反思 117
6.2 英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118
6.2.1 英国早期科技奖励制度 118
6.2.2 英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0 世纪的发展 120
6.2.3 英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1 世纪的新特点 122
6.2.4 基于英国历史背景的反思 123
6.3 法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125
6.3.1 法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早期特点 126
6.3.2 法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0 世纪的发展 127
6.3.3 法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1 世纪的新特点 128
6.3.4 基于法国历史背景的反思 129
6.4 德国的科技奖励系统 131
6.4.1 德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早期特点 131
6.4.2 德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0 世纪的发展 132
6.4.3 德国科技奖励制度在 21 世纪的新特点 134
6.4.4 基于德国历史背景的反思 135
6.5 典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差异与演化趋势 136
6.5.1 典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差异 136
6.5.2 典型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演化趋势 137
6.6 对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启发与借鉴 138
6.6.1 政府与民间科技奖共同发展 139
6.6.2 激励人才为导向 139
6.6.3 主要实行提名制和独立评审制 140
第 7 章 构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 142
7.1 科技奖励制度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关系 142
VII
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演进、特征与变革
7.1.1 历史地看待科技奖励制度的作用及其演化 142
7.1.2 准确把握科技奖励制度的价值和特点 145
7.2 正确认识中国在科技竞争版图中的位置 146
7.2.1 科技奖励制度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相对接 146
7.2.2 新时代推进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侧重点 150
7.3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对策建议 151
7.3.1 促进政府科技奖与社会科技奖的协同发展 152
7.3.2 从奖励科技项目为主转向奖励科技人才为主 153
7.3.3 提高科技奖励管理的专业水平 153
7.3.4 科技奖项设置更注重科技战略的需求和学科发展 154
7.3.5 建立健全奖励后绩效评估制度 154
后记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 观察和访谈对象及访谈提纲范例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