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编写的《英语文学翻译教程》正文包括五大部分:“初级翻译理论”“中级翻译理论”“高级翻译理论”“经典传统译论”和“语篇翻译实践”。“初级翻译理论”从普通语言学理论切入,引导译者树立语言功能识别和转化意识,继而循序渐进地引入贯穿于所有领域的语境理论、语义学中对意义类型划分的理论、英语修辞学中常用的三十种修辞手段,以及篇章语言学中的连贯理论。“中级翻译理论”指导译者具备预设意识,知道何时使用注释,并且知道怎样注释;告诉译者应该怎样具备识别文体变异的能力,知道如何对等转换变异表达;告诫译者须能识别隐喻的价值,知道如何做好不同文体中的隐喻翻译;另外还会教授译者应该遵从合作原则,较为客观地完成译文,并能对译文质量做出较为理性的分析。“高级翻译理论”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通过对语篇的三大元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的详细分析,语言意义就能被充分解读,从而为译文质量评价提供一个虽然比较复杂但却相对客观的方法。“经典传统译论”包括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传统译论两部分。中国传统译论将聚焦于中国翻译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和许渊冲的“三美说”。西方传统译论将聚焦于对文学翻译实践影响较大的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科勒的等效关系和勒菲弗尔的重写行为。上述四大部分理论的论述简明而精当,同时还辅以合适而丰富的例证。“语篇翻译实践”部分包括“散文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四大常见体裁。每个体裁都由若干篇经典原文和经过翻译工作坊讨论后的参考译文组成。
本教材将突出三点特色:1)理论与实践紧密关联,使学习者意识到理论对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同时编者会结合理论给出新的译文作为参考而非直接援引已出版的译文;2)引导教材使用者学习职业译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手把手真正教会他们如何思考翻译问题,如何解决翻译问题;3)翻译讲解实例与语篇练习的素材都源自经典作品,教材使用者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文学翻译能力,而且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前 言
翻译之旅,我们携手同行
1.初心:为何写这本书
亲爱的读者,欢迎你翻开这本书。
或许你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翻译,面对纷繁的翻译术语和方法,渴望一套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入门指引;又或许你是翻译硕士,常常感到理论概念抽象难懂,在实际文本翻译中难以灵活运用,或苦于课堂训练与项目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也可能你是因工作、研究或兴趣而踏入英汉笔译世界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面对专业表达与语言规范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无论你的起点如何,我都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为你点亮一盏灯——它或许不够耀眼,却足以照亮你翻译学习的一段旅程。
翻译远非简单的词语转换,它是一种理解世界、重构意义的方式。我始终坚信:唯有深刻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方能产出真正有质感的译文。
我也曾像大多数学习者一样,从一本笔译教材开启翻译实践;也曾跟许多英语教师类似,从使用前人的教材开始教授翻译课程。这些经历固然是翻译教学之路的起点,但随着教学与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有些教材偏重经验总结却缺乏理论支撑;有些虽尝试引入理论框架,却未能有效打通与实践的联系,使学习者难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翻译任务之中。
于是,我开始主动求教于翻译家与研究者,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同时,我也努力争取各类图书的翻译出版机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深化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积累起丰富而真实的一手教学资料。
写作这本书,正是因为我希望将这些年的学习与积累化为共享的资源,回馈社会,回馈广大学子。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教材,不仅可以照亮学生英语文学翻译教程
的求学之路,更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推引擎,为探索更高质量的翻译教学提供可能。
这便是我写下本书的初心:以学术为骨、以实践为翼,助你从翻译学习者成长为翻译思考者。
2.内容:理论引领,实践承接
本书以利奇的语言功能理论为起点,助学习者初步建立起语言交际功能的基本框架——理解语言如何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呈现审美,从而在交际中体现出丰富的功能层次;继而引入语境意识理论,强调意义的生成并非孤立,而是深植于文化、情景与文本交织的语境之中;再通过意义类型分析,引导学习者分辨概念意义、社会意义、主位意义等多层语义构建方式;随后系统介绍英语文学中常见的48种修辞手段,展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创造力;连贯意识理论帮助你把握句子间的逻辑衔接,理解语言连贯与文化连贯的双重维度;预设意识理论揭示语言背后那些被默认接受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假定;文体变异理论提醒学习者,语言的偏离本身就是一种风格与态度的呈现;概念隐喻理论则引导你透过词语的表面,窥见语言深处的认知与思维结构;而合作原则理论让学习者意识到,言语之中常有不言而喻的暗示,也有自然达成的对话契约。
第十章“经典译论”既是理论体系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全书结构上的自然收束。在这里,我精心遴选了五个能够整体解释翻译问题的核心理论:优质节“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揭示翻译目的与语言适配之间的张力与平衡;第二节“文本类型学说”帮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文本类型所需的翻译策略;第三节“目的论”强调翻译应以功能为导向,鼓励译者主动参与、合理取舍;第四节“韩礼德的语言模式”提供了系统理解语篇意义与语言结构之间关系的路径;而第五节“信、达、雅”理论,则引领我们回望翻译思想的本土源头,重温那份属于中文世界的翻译理念。
书中每一节理论均辅以精选译例与详尽分析,既体现了我对相关理论的持续钻研,也凝聚着希望帮助读者真正掌握核心要义的教学初心。无论你是在课堂中系统学习,还是在繁忙之余自学积累,我都希望这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能贴合你的节奏,激发你的兴趣:通过清晰的理论讲解、多样的案例来源和递进的分析路径,帮助你稳步前行,走好翻译之路。
3.方法:三层结构,精心设计
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力求更贴近当下翻译学习与研究的真实需求,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路径:
●优质层:理论思辨与推导——每章优质节引导学习者以思辨方式逐步抵达核心定义与理论推论。这些观点并非照搬既有,而是源自扎实研读相关理论基础上反复凝练出的判断与表述,力求在理论上具备可解释性,也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是译者高质量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石。
·第二层:理论与实践融合——第二节大幅拓展了案例容量,所选文本涵盖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儿童文学等多个体裁,并更多地从《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广为熟悉的名著中选取例子,以期在亲切感中提升理解效率,在熟悉的语料中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第三层:结构化案例分析——第三节旨在示范如何带着问题意识开始文本解读,如何运用本章理论分析问题根源,如何推导出合理可行的翻译策略,并思考其在更广泛语境中的应用可能,从而培养学习者的研究型翻译思维,拓展学术与实践发展的视野。
书中绝大多数实例与译文,皆源自我多年来在翻译实践与教学现场的沉淀与打磨。有些是已发表的译作,有些则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反复研讨后形成的。选择这些译本,并非为了标榜自身,而是出于对读者的深切责任。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实践中锤炼过的译文,才真正具备可借鉴的价值;只有来自真实语境的案例,才能让理论真正地落地生根。
书中亦选取了部分名家译本作为参考译文,并清晰注明了译者,以期引发学习者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倘若书中仍有不妥与疏漏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你的每一句反馈,都是促使我们不断完善的强大动力。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使用本书。对于刚入门的学习者,建议重点研读每章的优质节与第二节,先打好理论基础,再用课后散文翻译练习自我提升,并结合参考译文,慢慢形成翻译意识与表达能力;对于已有一定能力的进阶者,可深入阅读案例分析,然后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小说、诗歌与戏剧翻译,并结合参考译文,尝试独立解读原文,分析参考译文,并参照教材译例分析构建出自己的翻译思路;而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研究的高级学习者,不妨将每一章视为理论切片与实践样本的结合体,从中提炼研究视角、对比不同策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术探究的起点。
4.担当:在AI时代,勿忘译者主体性
近年来,国外以ChatGPT、Claude、Bing AI,以及国内以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翻译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作为长期从事文学翻译与教学的译者与教师,我们深知:AI虽强,却仍难以取代译者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核心角色。
文学文本中的变异、含蓄、文化与修辞,皆需要译者具备高度的感受力与深入的理解力。诗歌翻译更是一场情感与意象的再创造,要求译者在语义、节奏、押韵与修辞之间细细揣摩,提供科学而富于艺术性的表达。这一过程往往牵涉多层次的逻辑推演与价值抉择,而这正是当前AI尚难胜任之处。譬如文本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复杂的押韵模式,抑或在“信、达、雅”之间寻求创造性平衡,AI往往难以识别这些深层问题,更遑论给予忠实而优雅的解决方案。要想完成一篇真正令人信服、耳目一新的译文,译者不仅需要调动语言直觉与理论素养,还需借助工具,包括各类词典、网络搜索,乃至AI的辅助分析。但归根结底,译文的灵魂仍须由译者注入。唯有用心体察、反复打磨、呕心沥血,方能使文字穿越语言边界,以另一种语言形态呈现出同样出色的真与美。
诚然,在AI越发重要且日益普及的背景下,
陈伯雨,男,辽宁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持完成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翻译教改立项一项,教师发展中心翻译教改立项两项,参与完成青年社科立项一项,出版翻译教材一部,学术译著一部,其他各类翻译作品二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为文学名著翻译和编译作品,还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 录
优质章 语言功能……………………………………………………………………1
优质节 语言功能的分类…………………………………………………………………1
第二节 翻译中的五种语言功能…………………………………………………………3
第三节 语言功能的翻译分析…………………………………………………………12
思考题………………………………………………………………………………………18
翻译练习…………………………………………………………………………………18
第二章 语境意识…………………………………………………………………19
优质节 语境的定义………………………………………………………………………19
第二节 语境的分类………………………………………………………………………23
第三节 语境意识的翻译分析…………………………………………………………26
思考题………………………………………………………………………………………3
翻译练习……………………………………………………………………………………3
第三章 意义类型…………………………………………………………………34
优质节 意义的定义…………………………………………………………………34
第二节 意义的分类…………………………………………………………………37
第三节 意义类型的翻译分析……………………………………………………………53
思考题………………………………………………………………………………………58
翻译练习……………………………………………………………………………………58
第四章 修辞手段…………………………………………………………………59
优质节 修辞的定义…………………………………………………………………59
英语文学翻译教程
第二节 英语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段………………………………………………62
第三节 修辞手段的翻译分析…………………………………………………………112
思考题………………………………………………………………………………………19
翻译练习……………………………………………………………………………………119
第五章 连贯意识………………………………………………………………120
优质节 连贯的定义………………………………………………………………120
第二节 连贯的分类………………………………………………………………123
第三节 连贯意识的翻译分析…………………………………………………………156
思考题………………………………………………………………………………………162
翻译练习……………………………………………………………………………………163
第六章 预设意识…………………………………………………………164
优质节 预设的定义……………………………………………………………………164
第二节 预设的分类………………………………………………………………168
第三节 预设意识的翻译分析…………………………………………………………183
思考题………………………………………………………………………………………192
翻译练习……………………………………………………………………………………192
第七章 文体变异……………………………………………………………………………193
优质节 文体变异的定义………………………………………………………………193
第二节 文体变异的分类………………………………………………………………197
第三节 文体变异的翻译分析……………………………………………………216
思考题………………………………………………………………………………………25
翻译练习…………………………………………………………………………………25
第八章 概念隐喻………………………………………………………………26
优质节 概念隐喻的定义………………………………………………………………26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分类………………………………………………………………231
第三节 概念隐喻的翻译分析…………………………………………………………242
思考题………………………………………………………………………………………249
翻译练习……………………………………………………………………………………249
第九章 合作原则………………………………………………………………250
优质节 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250
第二节 合作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254
第三节 合作原则的翻译分析…………………………………………………………267
思考题………………………………………………………………………………………277
翻译练习…………………………………………………………………………………277
第十章 经典译论…………………………………………………………………278
优质节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278
第二节 文本类型理论…………………………………………………………………286
第三节 目的论……………………………………………………………………………295
第四节 韩礼德的语言模式………………………………………………………304
第五节 “信、达、雅”理论……………………………………………………316
思考题………………………………………………………………………………………334
翻译练习……………………………………………………………………………………335
参考文献…………………………………………………………………………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