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灯塔般闪耀:伍尔夫女性主义三部曲》
达洛维夫人说她会亲自去买花。
本书精选弗吉尼亚·伍尔夫三部代表作。按顺序分别为《一间自己的房间》《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
读者将通过开篇的万字长序,了解伍尔夫经历了怎样的一生,看到她如何与不幸的童年抗争、与病痛的折磨搏斗,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写下振聋发聩的宣言:女性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疾病发作的间隙,她以惊人的思考力串联起性别议题、时间的本质、生命与死亡等永恒命题。她以父母为原型创作了《到灯塔去》,还塑造了那个决定自己去买花的经典形象达洛维夫人。
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带领读者进入伍尔夫的精神世界,捡起她散落在地上的那些书页,并在这些书页里,写下我们的篇章。
《我年轻时以为金钱至上:王尔德三部曲》
心生来就是要碎的
本书选取了三部王尔德式悲剧美学经典作品。
第一部《王尔德童话集》:写给十八岁到八十岁孩童般的人看的心碎童话。只此九篇童话,就将王尔德送上世界童话大师的殿堂,《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和隐喻举世皆知。
第二部《道林·格雷的画像》:既是王尔德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将王尔德送进监狱的罪证。但王尔德的无罪辩护证词早已写在序言中:那些在美的事物中窥见丑陋的人是堕落的,毫无可爱之处。这(才)是一种罪过。
第三部《自深深处》:写给情人的刮骨削肉般袒露灵魂的长信,也是王尔德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被评为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类作品。无数读者正是因它,才真正折服于王尔德的魅力。
三部作品之前的万字序言,讲述王尔德跌宕起伏、令人唏嘘嗟叹的一生。越了解作家的人生历程,阅读其作品的感受就越深刻。
这三部作品,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王尔德代表作,也是串联起王尔德一生的命运般的作品。请各位读者伴随每部作品之间前后穿插的导读小序和译后记,就这样从童话读到长信,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其思想世界,用一本书,阅尽他一生的心碎。
★ 当唯美主义王尔德遇上女性主义伍尔夫,当毒舌王子遇上意识流女王,各增万字长序,讲述作家的一生。
★ 《一间自己的房间》《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王尔德童话集》《道林·格雷的画像》《自深深处》,两本书,六部经典作品,带你走进文学史上zui危险的清醒时刻,致所有不甘被定义的灵魂
★ 顶尖译者的诚意之作,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扮演好作家笔下的主人公。
★ 蕞贴心的入门大合集,完全为读者阅读感受而设计。
★ 如果你纠结到底买哪个版本的伍尔夫、王尔德作品,选这一版,绝不负你。
总序
伍尔夫生命的潮起潮落
角恩
1941年4月,一具尸体被人们从河里捞起。在长达一个月的浸泡后,尸体早已肿胀不堪。
肉体已在生命的拷打下消亡,灵魂却在死亡的永恒中救赎。那是一个诗人的复兴,一段周而复始的潮起潮落、潮落潮起。生命的悲剧没有粉碎她的心智,反而成就了她。她成了意识流大师、女性主义先驱、独特而唯一的作家,珀西瓦尔般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01 潮起
1882 年 1 月 25 日,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作家,母亲是一位艺术模特。因为父母是重组家庭,伍尔夫的家里总共有八个孩子。繁杂的家庭配置让伍尔夫很少能得到母亲的关爱。她总是看着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围绕在父亲的身边,不断打点着所有事情。她看着她做饭,看着她讲故事,看着她打扫房间。母亲就像太阳一般温暖着整个家庭。凡是她走过的地方都散发着温馨的感觉。
这温馨如此令人着迷,让女孩迫切地想要抓住它。当母亲照顾完其他孩子,来到伍尔夫房间里时,伍尔夫的心就兴奋得狂跳。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恳求母亲能停留得更久一些。可是她的哀求往往没有任何效果,母亲总是在亲吻过她的额头后就匆匆离去。这位美丽的天使总是很忙。她有八个孩子和一个丈夫需要照顾。孩子需要牛奶和玩具,而丈夫则需要同情与宽慰。
母亲的牺牲是广阔且深远的。她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完整的童年,还让丈夫控制住了自己躁郁的情绪。和伍尔夫一样,伍尔夫的父亲也被怀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生命的大多数时间,他的情绪都像大峡谷那样分裂。他心中时常燃烧着痛苦的火焰。在没有遇到妻子之前,这火焰常常将他那颗天才的心脏折磨得脆弱不堪。但是妻子的牺牲拯救了这个男人。遇见妻子之后,他胸中那燃烧着的熊熊烈火便再也没有将他灼伤。正相反,太阳抚慰了火焰,让它以一种温暖而柔和的方式在男人的心里流淌。夜里,急促的呼吸变成安详的鼾声,天才的内心终于得以释放,静谧的文字伴着星光悄悄来到纸上。
父亲的文字十分优雅。他就像生活在古代城堡里的绅士一样,用他无人能比的智慧掌控着领地里的一切。一切的污垢都将在他的笔下成为辉煌。没人能在他的世界里将他打败。伍尔夫深深崇拜着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怒火随意地撒在孩子身上,但他的才华还是感染了伍尔夫。
女孩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文学的热爱。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在家中的图书馆。她在那里阅读,在那里成长。在那个梦幻一般的儿童时代,伍尔夫静静地仰卧在自己的梦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纯洁美好。
在夏天,全家会一起去康沃尔度假。在这个小镇里,伍尔夫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看着远处洁白的灯塔,听着海浪沙沙拍打岸边。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沙滩,一层坚硬而又温暖的护盾帮助女孩躲过了所有烦恼。
不过,这样的美好并没有维持太久,在伍尔夫 13 岁那年,一场将她生活撕得四分五裂的风暴,来袭了。
1895 年,伍尔夫的母亲因流感去世。这个原本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家庭开始失衡,没有了母亲的安慰与帮助,父亲那凶猛的情绪很快就失控了。他时而暴躁,时而抑郁,成了家里的暴君。而伍尔夫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她还只有 13 岁,她不能失去这样一个温柔的母亲,她不能面对这样一个狂躁的父亲。在这次悲剧后,伍尔夫的情绪开始起伏不定,她的生活失去了稳定的依靠。所有的一切开始失衡。之前被母亲遮掩住的创伤,现在全部暴露在现实面前。
根据伍尔夫后来的作品所言,她在 6 岁时曾遭到自己同母异父哥哥的猥亵。只不过当时她年龄还小,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可随着年龄的渐长和父亲的病危,伍尔夫这几位哥哥的行为愈发猖狂了起来。在后来的回忆里,伍尔夫进一步写道:
我那时还非常小,同母异父的哥哥杰拉尔德把我抱到木板上。我坐下来的时候,他就开始抚摸我的身体。我清楚地记得他的手游走在我衣服下面,一直往下摸。我还记得当时我多么希望他能够停下来。他碰到我私处的时候,我身体变得无比僵硬,我痛苦地扭动,但他却没有停手。
被猥亵的经历是伍尔夫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回忆。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小女孩来说,那些大手和他们所包含在内的欲望是如此凶猛。她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反抗那些掀开她裙底的蟒蛇。所以在那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女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中。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玷污、被分解,看着正常的生活一步一步离她而去,看着自己从一个少女变成一摊淤泥。
1904 年 2 月,随着父亲的逝世,伍尔夫的精神彻底崩溃。再也忍受不了的她,从窗户跳了下去,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医生对她病因的诊断是:接受了太多女性不应该接受的教育。
在精神病院里,伍尔夫的精神迅速恶化,她开始看见自己死去的朋友和家人,他们和她说话,他们让她发疯。但与此同时,她的精神世界也开始飞速成长。病床上的呆卧让伍尔夫有了大量时间去回忆过往的生活。坐在床上,她忽然觉得所有事都不对头。她才是那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是他人暴行的受害者。可为什么她的哥哥不用发疯,不用被关进精神病院里?一种屈辱的感觉在女孩的心中升起,迫使她反思起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
女孩想起了她的母亲。母亲的温暖和自信曾让家里所有人都为之着迷。她是那么的美丽、聪明、迷人。可是为什么母亲要把自己的光芒局限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子里?还有,还有伍尔夫的那些哥哥。他们哪一个比她聪明,哪一个比她伶俐?为什么这些人去了学校,自己却只能待在家里?流光的飞蛾被关在了窗户里,愤怒与怀疑堆积在伍尔夫的心中。虽然现在的她还找不到答案,但漆黑的房间已然有了缝隙。黑夜与屈辱已经在女孩的心底育出痛苦的枝丫。这枝丫既让她每分每秒都承受着现实不公的折磨,也让她紧握双拳,有了反抗的动力。她再也不想当那个被蔑视、被玷污的女孩了。她要反抗,她只有反抗,她也只能反抗……
……………………
总序
王尔德命运撞击礁石 沉入创作里
折衡
如果天堂举办艺术沙龙,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一定大咖云集。这里埋藏着许多不朽的灵魂,他们的墓碑各异,或严肃静默、或奢靡豪华、或简约粗糙,如同流动的盛宴。
但最受欢迎的,恐怕还是王尔德之墓,其造型一如本人显眼,设计者根据他的诗歌《斯芬克斯》将墓碑雕成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造型奇特还不够,更特别的是墓碑上密密麻麻的唇印。
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游客奔赴巴黎,为王尔德墓献吻,而他也早早预言一个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为防止源源不断的唇印损坏墓碑,公墓无奈架起两米高的玻璃围墙,仍无法隔绝源源不断的崇拜者。
天赋与才华集于一身,作品与金句流传于世,情史与往事被反复咀嚼,王尔德献祭般地推崇唯美主义,在巅峰时震耳欲聋,又在生命的结尾归为死寂。
但世人从未曾忘记王尔德,正如他期待的那样。
01饮醉青春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让你听到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独特气质,比如罗马、伦敦、巴黎。但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却不是这样,它古典与梦幻交织、厚重与戏谑共存。
1854年10月16日,王尔德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威廉·王尔德是著名的眼耳外科医生,创办了爱尔兰首家眼科专科医院;母亲简·弗朗西斯卡·艾格尼丝则是爱国诗人,口齿伶俐、极善言谈。好笑的是,两人高矮悬殊,在漫画中常被表现为女巨人和男矮人,但他们同样对文学、艺术怀有高度热情。
他们的婚姻表面上看安稳和睦,在那座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里,王尔德父亲看病接诊,母亲则在周末呼朋引伴、开设沙龙。但实际上,二人的婚姻暗流涌动,父亲在婚前至少有三个私生子,还曾陷入猥亵病人的丑闻,母亲婚后受制于女人的命运,只能撰写那些夫唱妇随的诗作。
王尔德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孩子,母亲为给他取名费尽心思,恨不得将所有美好寓意都塞进去,于是王尔德全名有些过分冗长,不过他本人倒是非常喜欢。据说母亲曾把王尔德当成女儿对待,所以幼年王尔德和妹妹伊索尔拉一样穿着女装。他也十分顽皮,和哥哥威利玩耍时不小心折断了胳膊,上学时还给全校的学生都起了绰号。但真正让王尔德显露出不同的,是他在速读方面的天赋,他可以像速读机般信马由缰地汲取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写信告诉朋友他能在半小时里精读一部三卷册的小说。
一头卷发,标志性的紫红色衬衣和孔雀绿西装,神情悠然自得,双腿自然伸开,皮鞋锃亮。坐落在都柏林梅里昂公园的王尔德雕像恰如其分地表现着他的生性聪慧、自命不凡。他当然有自信的资本,17岁就读于爱尔兰最知名的高等学府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时被授予该院最高荣誉;20岁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牛津大学,研读古希腊文学和哲学。
牛津时期是王尔德一生中最像花朵的时光,从母亲那里耳濡目染的穿搭品味在这里得以发挥,十二三岁就深爱的深红色与丁香色的衬衫,以更加夺目的样式穿在他身上,连衣服上的格子都要比同窗们来得更大,更显眼。
他致力于打扮得令人过目不忘,古典时髦的齐肩鬈发,拜伦式的翻领大衣搭配招牌的小斗篷,天鹅绒制的礼服下是丝袜与及膝马裤,还有亚麻西装上的缤纷领结与脚下的漆皮舞鞋。王尔德的面容在这一套套华服堆砌中反而越发清晰起来,后来为他写传记的艾尔曼将其复原得恰如其分:
他高大,一米九三,一直有发胖的趋势,走起来大摇大摆、拖拖拉拉、懒洋洋的。他面色苍白,有月亮一样的脸庞,也像月亮一样,有浅色的大雀斑。嘴唇非常厚,是供给漫画家下笔捕捉的特征。
彼时年轻的王尔德还不懂得节制二字,他喜欢将房间布置得华美非常,希腊风情的地毯、心爱画作的照片、华丽镀金的酒具与名贵瓷器,来自塞夫勒的蓝色花瓶中天天插着他最喜欢的百合花。他学着母亲的模样招待朋友,桌子上有调制的潘趣酒,长柄烟斗里填满上等烟草,还有悠扬乐声助兴。
也是在这里,王尔德初次接触到唯美主义,美术教授约翰·罗斯金的授课魅力成功俘获王尔德芳心,研究员瓦尔特·佩特则用理论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王尔德开始频繁出入两位教师的课堂和寓所,他在这两人之间如饥似渴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在一次次喝茶、谈天、散步中拥有了良师益友。
但显然,王尔德不是省油的灯,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由于挥霍无度,王尔德常常陷入债务危机,甚至频繁向百货商人们赊账,大手大脚的习惯让他曾两度被校长法庭传唤。至于学业,王尔德也是迷迷糊糊,喜欢的课程钻得极深,不感兴趣的敷衍了事,偶尔还会忘记考试日期。
即便如此,王尔德仍表现出惊人的文学才能,他获得了罕见的古典文学学位阶段考和学位终考的双一等成绩,顺带捧回含金量极高的纽迪吉特奖。导师们惊讶于不良少年居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同学们则认为王尔德必然挑灯夜读,才让自己赢得看起来毫不费力。
但优异的成绩换不来高校教职,和千千万万待业求职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后的王尔德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不知哪个方向会亮起绿灯……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
意识流大师、女性主义先驱、独特而唯一的作家。
伍尔夫生于富裕的英国家庭,母亲的早逝让父亲的精神世界和这个多子的家庭濒临崩溃,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伍尔夫写下了《到灯塔去》,以纪念父母。
作为在世时就已成名的作家,自身的遭遇让她开始思考性别问题,因此有了要自己去买花的《达洛维夫人》,有了著名的女性主义演讲《一间自己的房间》。
许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1941年,不堪病痛折磨的伍尔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卡夫卡这样评价她: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
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
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代言人,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
王尔德生于都柏林、求学于牛津、成名于美国、辉煌于伦敦、死于巴黎,留下一句很短的遗言纸越来越破,而我越来越老,两者之间总有一个要先消失。
直至今天,王尔德的戏剧仍在剧院上演,他当年讽刺的社会问题在今天依旧一针见血;他的作品深受追捧,无数狂热粉丝将其视作文学的乌托邦;他的金句意味深长,敲醒读者的混沌生活;他的经历被轮番改编,电影纪录片不胜枚举……
世人从未忘记王尔德,正如他期待的那样。
译者简介
汪畅 《到灯塔去》译者
青年译者,文字共和国热心市民,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热爱文学、艺术与精神分析,立志成为一个译著等身(译作和身高一般高)的人。目前已翻译《局外人》《重燃文学之火》《表现主义》《一个作家的午后》《总有好书店》等20余本译作。
唐男 《达洛维夫人》译者
一位经常被搞错性别的女性译者,一度在医疗、旅游翻译领域耕耘。在陪伴女儿阅读时发现书籍译本良莠不齐,从此踏上文学翻译之路。希望沿着许渊冲先生的足迹,奉献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已翻译译作有伊迪丝·华顿的《高尚的嗜好》、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等。
谢妤婕 《一间自己的房间》译者
文字工作者,伦敦大学学院(UCL)比较文学硕士,有一只叫Rayray的猫,正在努力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
朱亚光《道林·格雷的画像》译者
90后,爱阅读,尤爱魔幻现实小说和纪实文学。曾旅居多国,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翻译本书时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公派攻博。
译海茫茫,常有所顿悟,故沉迷这项精雕细琢的艺术。迄今累计翻译二百余万字。已出版译作《窗外有情天》《重返19次人生》等。
云隐《自深深处》译者
留美材料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译有王尔德《莎乐美》、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马洛戏剧集,及《科技论文写作》《半导体干法刻蚀技术》等。小说《夜闯布达拉宫》获豆瓣阅读长篇小说幻想组铜奖,《祇园春宵》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文艺组首奖。
常慕六朝骈俪、大乘经藏、边陲旧事。
张雪萌《王尔德童话集》译者
种玫瑰的童书译者。毕业于英国格洛斯特大学,文科硕士,主修儿童:文学、语言和历史。译有诗歌、绘本、青少小说,已出版译作有《暖暖的鼓励》《在世界尽头》等。
总序:伍尔夫生命的潮起潮落 / 角恩 1
一间自己的房间 17
序:砍向内心冰封的大海 / 角恩 18
第一章 20
第二章 40
第三章 54
第四章 69
第五章 89
第六章 103
译后记 / 谢妤婕 120
到灯塔去 123
序:父亲母亲 / 角恩 124
第一部 窗 126
第二部 岁月流逝 239
第三部 灯塔 257
译后记 / 汪畅 317
达洛维夫人 321
序:人造鲜花 / 角恩 322
正文(达洛维夫人说她会亲自去买花) 324
译后记 / 唐男 527
总序:王尔德命运撞击礁石 沉入创作里/折衡1
王尔德童话集 19
序:童话反面/折衡 20
第一篇快乐王子 22
第二篇夜莺与玫瑰 31
第三篇小气的巨人 37
第四篇好朋友 41
第五篇非比寻常的窜天猴 52
第六篇星孩 64
第七篇渔夫和他的灵魂 78
第八篇西班牙公主的生日 110
第九篇少年国王 128
译后记/张雪萌 141
道林·格雷的画像 143
序:命运如刀/折衡 144
自序 147
第一章 149
第二章 162
第三章 178
第四章 191
第五章 207
第六章 220
第七章 228
第八章 241
第九章 255
第十章 266
第十一章 275
第十二章 293
第十三章 300
第十四章 307
第十五章 319
第十六章 328
第十七章 337
第十八章 344
第十九章 354
第二十章 364
译后记/朱亚光 369
自深深处 371
序:狱中来信/折衡 372
正文(亲爱的波西) 375
译后记/云隐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