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展现了一套政制理想,但又借用了当时的很多官职名称,譬如汉末之人以秦砖汉瓦搭建一座新房子,材料或许是旧的,框架却是新的。换言之,《周官》所呈现的乃是一个理想型的经典世界,而不是一个现实中的历史世界,六经皆史的说法至少对于《周官》是不适用的。
大一统思想产生于春秋以前,是以封建制为背景的政治统合模式,与秦以后郡县制背景下中央集权式的大统一是不同的。大一统是一统之下的多样性共存,这种多样性既有东南西北中的地理差异,也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殊。大一统是在绝地天通之后再次实现的天人对接,天人之间既有分工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分工不是断绝联系,合一也不是听天由命,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辩证统一才是真正的大一统之道。
齐义虎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阐述,分析大一统精神在制度上的落实。在廓清了《周官》的理想蓝图外,也特别揭示出其中对大一统具有潜在威胁的制度隐患。
▎《周官》何以从来历不明的争议文本,跃升为改制立法的制度蓝本?其理想化的职官设计中,寄托了何种超越时空的政治智慧?
▎秦汉郡县制号称海内一统,为何反失大一统精髓?
▎破开今古文之争,还原《周官》(《周礼》)本来面目。从疆域治理、权力平衡、天人互洽,看分与合的永恒辩题目。
《周官》一书,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大一统学说,出自《春秋公羊传》,一贯被视为今文经学的奥义之一。然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更多只是学派、权力之争,并不等于义理上的决然对立。本书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学说为视角,来研究作为古文经学著作的《周官》官制,也算是对今古文经学的一种沟通尝试。就官制而言,《周官》无疑是十三经中的扛鼎之作,其官制体系之庞大,职官数量之繁多,权力结构之复杂,礼制内容之丰富,可谓无出其右者。《周官》所展现的恢弘的官制格局恰恰与大一统的政治精神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周官》的官制体系正是大一统精神在制度上的落实。从大一统的角度研读《周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窥其全貌,把握其官制的整体结构性。全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在正式进入主体研究之前,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必要澄清。这一章讨论了三个问题,即正名:《周礼》还是《周官》,辨析了这部书的名称变化,得出了恢复《周官》本名的三大理由;定性:实录还是蓝图,辨析了这部书的性质,确立了《周官》作为一部政治理想蓝 图的非历史性;方法:史学还是经学,辨析了研究《周官》的方法选择,由于《周官》本来就不是对历史实际情况的记录,史学考证的方法便不再适宜,只有经学式的奥义阐发才能帮助我们揭示这部伟大著作背后的理想精神。
第二章为总论,对大一统与官制的关系做了一个理论 梳理。首先,在一统和统一的比较中,阐明了大一统的两个意涵,即下统于上、人统于天。用董仲舒的话说就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大一统最终是统于天、统于元。其次,对《周官》的序言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析。短短二十字的序言,不仅向我们简要展示了政治发生的过程次第,更点出了设官分职的重要性,为整部《周官》内容的和盘托出做了一个导引的工作。第三,辨析了结构在官制研究中的重要性,相比以往偏于单个职官的考察,官制中的结构性要素才是其核心内容所在。
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分论。第三章考察了《周官》的政治空间问题,也就是大一统的疆域。《周官》的九服十畿方万里,自内而外呈环环相套的放射状分布。按其统治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区域:天子直辖的王畿,方千里,谓之中国;天子遥控的前六服,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方七千里减去方千里,谓之九州;天子所不治的后三服,即夷服、镇服、藩服,方万里减去方七千里,谓之蕃国。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九州是华夏文明世界,蕃国则是夷狄所居的化外之地,是文明世界的边缘。依据外统于内的大一统原则,天子对这三个区域要实行多层次分殊的差异化治理模式。
第四章考察了大一统的官制结构,其总框架为虚化的三公制与实体化的六卿制。借助内朝官与外朝官的分野,又将六卿划分为两个层次,天地二官为孤卿,分别为内朝官和外朝官的首领,春夏秋冬四官为其共同之下属,在人事上接受天官之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地官之指挥。天子端恭于上,天地二孤左右辅佐,其余四卿分掌庶务。124 的金字塔结构表明,《周官》实行的是以天子为核心的双首脑体制,而不是原来所认知的冢宰统领其余五官的单首长制。六卿不仅治理王畿,更要兼管天下。这是一个六卿分工、下统于上的科层职官体系。
第五章考察了大一统的信仰体系。外统于内、下统于上都还只是人间秩序,为人间政治秩序奠基的则是万物资始的天。王又称天子,即天之元子,天实乃王之天父,故殷周皆有感生帝之说。天子作为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其合法性来自天之任命,故又有受命帝之说。大一统最终统于天,其表现便是天子对昊天与上帝的祭祀。昊天是总体之天,上帝是受命之帝,乃五帝之一。天子对昊天与上帝的双重祭祀体现了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终极价值归宿。天地春夏秋冬的六官制正是法天而治的取象体现。只有符合天道的政治才可能是好的政治。
第六章为综论,比较《礼记·王制》与《周官》两种大一统模式。突破以往以礼制平分今古的经学史视野,本章从文质角度对二者之制度差异予以新的解读。在廖平、程大璋、陈瑞庚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九服与三服:疆域之大小封建与巡守:王权之强弱六卿与三公:设官之繁简法天与法地:文质之取舍四个方面展开比较。前三项是制度内容差异,第四项是对差异原因的探讨。《王制》与《周官》同为今文经学的孔子改制之书,但由于其学派传承不同,故在制度设计蓝图上也体现出种种差异。总体而言,两种官制一繁一简,两种疆域一大一小,两 种王权一强一弱,刚好是一文一质两种模式,供后世之人综合取舍。这也说明,不同于古希腊的政体思维,中国古人认为制度没有最优,政体形式未可一尊,只有文质再而复的交替损益才是历史运动的生生常态。
结语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了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指出了《周官》中最大的制度设计缺漏,即对大一统极具破坏性的五等封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