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味觉思想的确立,自觉抑制视觉认知,挺立听觉认知,最终归向味觉认知,构成了儒家思想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道家自觉抑制视觉,道教主张制眼,中国思想开眼看世界的冲动也被抑制。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也是中国思想中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与将形声味分别理解与规定为事物的本质相对应,知形知声知味依次被当作认识的主导形态与核心任务。在命名方面,从形名声名到味名,这构成了中国传统命名根据完整的演变历程。在立道方面,中国思想先后经历以形立道,以体立道、以理立道等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
近代以来,一部分思想家奋发自强,极力开眼看世界,努力以名理立道,推崇世界观的更新,而同情传统思想的学者则试图消解看世界的冲动,主张感应世界(其实质是品味世界)。在当代,开眼看世界的人们倦意深深而不知或不愿知(不知疲倦),正需要回到品味世界之路:不仅需要唤醒玩(味)疼(痛)(有)耻等鲜活的在世精神态度,更需要重估天、地、人、物的价值,挺立物道,以感应之性为道性,以合道性超越合理性,在人性与天道相互授受中实现天人共美。
本书是《味觉思想》《味道哲学》的理论推进,侧重点是为扭转当代人看世界的姿态,以品味重新确立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于作者之前在三联出版的《味道哲学》侧重于以味觉重新阐释中国思想,本书随时点破视觉(西方哲学)与味觉(中国哲学)的差异,从视觉中心主义转向对直感的探索。可谓填补了中国哲学界哲学方法论转向的空白。作为作者构建其味觉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值得与《味道哲学》对观。
贡华南,哲学博士。2002.72006.3任教于上海大学。2006.4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92012.3担任哲学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味与味道》《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酒的精神》等。另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序 /
第一篇 中国思想的感觉逻辑 /
一 道家的视觉抑制 /
二 从见、闻到味 /
三 听觉优先思想的消解 /
四 从形名、声名到味名 /
五 从知形、知声到知味 /
六 从以名言道到体道 /
七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
第二篇 从开眼看世界回归品味世界 /
八 开眼看世界及其意味 /
九 直观、直觉与品味 /
十 品味世界意味着什么 /
十一 疼、疼人与心疼 /
十二 倦与不倦 /
十三 玩心神明与玩味世界 /
跋:味觉思想的世界图景 /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