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标本大地的心跳当刘流试图以此自我定义这本诗集的总体特质时,也在不经意间道出了多年来他一直念兹在兹的美学追求;其真义,则存在于那些令诗句沛然涌出,或轻描淡写,或追魂摄魄,但总是活色生香的临界瞬间。散点的视角于此几乎是必然的:它不仅对称、匹配于散人的风格旨趣,还提示着那不期中一次次彼此猝然遭遇所激发的不计日月的相互塑造功能。缘此散点被转化为诗意的澄明之地,而散人,即意味着以自由开阖为枢机,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循环不已的人格辩证。这样的辩证不会模糊修行者与喊洞人的声音界限,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声音:漫游者的声音、卜水和挖掘者的声音、质询和问诊者的声音……如此迷人的混响如今已不可多得,它吁请我们一起静心倾听。
比空气更清冽的是思想
--试说刘流其人其诗
王慧骐
最早见到刘流,他还只是个22岁的大三学生,不过那时他已开始写诗了。放暑假他留在学校里没回家,为的是参加一个诗歌班的学习,当时南京一批在诗坛有些影响的诗人受邀来这个班为学员授课。刘流是这批学员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他当时已在《飞天》《青春》等受年轻人欢迎的文学刊物上发一些组诗了。稍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接连出版了两本诗集。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因工作去了北方,在北京和石家庄等地,他接触到一批彼时国内一线的诗人和诗评家,获得他们面对面的指导,他的诗歌创作因此有了很高的起点,也留下了三十年后仍被人时常提起的一些优秀诗作,诸如收在他第二本诗集《时间与幻像》(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邵伯湖以东》等若干作品。
经历了岁月给予的种种摔打与历练,近几年,他又重返诗坛。他诗思的河床其实一直没有干涸,他保持着记一些生活日记的习惯,生活中闪现的灵感和点点滴滴的感触都被他即时记录下来,这一次诗歌的结集出版,展示的是经较长时间发酵后的一坛质地醇厚的佳酿。认真翻读诗集里的作品,你会发现时间作用于诗人的一种思想的纯度和艺术呈现上的浓度。他行走于山水之间的举目凝神,他对世事万物的观察与体悟,都能看得出那是一种积淀,一种与生活烟火耳鬓厮磨而熔铸出的时光的照影。
这几年我得以同这位浸染风霜的诗人有较多的接触,借这本书出版的机会,我想说一说他和他的诗留给我的印象及感受,或对读者理解他的诗有所帮助。
诗人刘流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中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与激情的人。他有着很好的生活习惯,比常人更具韧性的自律意识。每天早晨他都会给我发来一幅自制的问候美图,或山水风景,或人物剪影,图片上标有他每天起身的时间,一般总在凌晨5 点左右,显示比96%的人起得早;而这样方式的问候,他已坚持了1752 天,近五年了。这让人对他不由生出赞叹和敬意。
同时,他还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把琐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人。一早出去跑步,途中见到卖花的老妇,他会挑上一束花捧回家来,然后放入花瓶,还饶有兴致地拍了照用微信发我共享;夫人去了北京看女儿,他一人上菜场买些菜蔬,洗切装盘,荤素搭配,自己的一顿饭也绝不凑合,搞得很有仪式感。他的朋友圈一般会发些他在外游走时抓拍的风光景致和历史遗迹,再配上几句颇见古意的感怀之词,让人过目难忘。
诗人一定不是个苦行僧,书肯定是要读的,但总是枯坐书斋面壁而思怕也是出不了什么鲜活之作的。刘流好像一直都在"动",他的这本《漫行寄》,表明了他一直处于一个动的状态。他奉行行者无疆,大多时间好像都在旅途之中。边走边看,边看边思,边思边记,他的这些诗里有十分清晰逼真的现场感,故而传递出的情绪会令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他所营造的场景和意境之中。一个好的诗人是肯得把自己自觉地融进生活的烟尘里,肯得对一些常人见惯不惊的事物做他 另一只眼的审视与发现,进而独辟蹊径抒发己见。我以为刘流做到了,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这么做的。
对刘流收入这本诗集的九十九首诗,我阅读后稍作梳理,感觉有这样一些特点,试作以下阐释,不知诗人和阅读者们能否认同?
一是形制上的精短,每首诗总在二十行上下。起笔便进入情境,短兵相接,不泡馒头,没有水分。三句甚或一句便矗成立意。短小精悍恰如一出小戏,急拉急收,浓缩而不铺展,更多想象的空间留在了已被拉上的幕布之外。
二是注重构图,擅长借景,寥寥几笔便泼出一幅写意画来。睡了一夜的风终于起床(《经历一种》),寒露一过/秋已不复为秋/清霜趁夜而来/曾经繁茂的树木删繁就简/成为天地间孤独的智者(《寒露之后》),京口与瓜州/长江这件古老的衣衫上的一对襟扣/时而被狼烟与战鼓扯开/时而又让烟火与诗文缝合(《一水间》),这样的例子可以随手举出很多。所谓写意画,画只是形,意才是魂。每一笔落下墨来,诗人都是奔他要表现的那个主题而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三是有些诗作似能透过文字,让人读出画面以外更深一层的寓意来。有一首《候鸟》是这样写的:成千上万地漫天而至/无孔不入地栖落在盘阳河/两岸的各种树丫上//它们显然飞翔太久/早已精疲力竭/喘着粗气/捧着就要吐出的心脏/河面如镜/候鸟照见自己的模样/面色憔悴/羽毛里藏满了各色沧桑。不知为何,读这首诗时,我的眼前浮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年关将近,一批远在他乡讨生活的打工者骑着摩托,驮着大包小包千里返乡;在外忙碌了一年,他们要回到父母或妻儿的身边去。其情形颇似羽毛里藏满了各色沧桑的候鸟,由南而北或由西而东,他们飞得精疲力竭,但那熟悉的远方有一盏温暖的灯在为他们亮着,那是一种引力,是心中的希望所在。他们不辞劳苦,选择了这样的飞翔。当然,一首诗可以有多种的读法多样的会意,从艺术鉴赏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有创造多种认识路径的可能。倘若我上述的假想成立,那这首诗所包蕴的思想容量便得以大幅提升。
四是诗集中的不少作品勇于剖析社会现实,直面内心世界,有一种令人警醒的因自省而带来的批判力量。试读他的《致女儿书》"凝望着窗外的水杉林/那些挺拔的身姿捕捉了你的芳心/你多希望夕光中的老爸/就是林中的一株//你尚不知的是/爸爸脊梁微曲的弯度/已被半生一次次的弯腰/镌出不可修复的刻度//你更无法知晓/人如果向世界低头多了/老了自然就免不了驼背。
人在这个世界上行走,风雨兼程,都经历了些什么,所有的凉热寒暖,唯有心自知。水杉林那样的挺拔恐只属于涉世未深的初行者,脊梁的弯度不只是生理上的自然衰落,诗人试图探讨的是自然规律以外的那些变数,生存的外在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与改变。人如果向世界低头多了/老了自然就免不了驼背,此两句平实却极其深刻地道出了人生诸多的无奈与苍凉,自省里透出的是不甘,甚至还有呐喊与抗争。
而在刘流的另一首诗里,这样的抗争显得是那么坚定和义无反顾--"该怀有多大的决绝/才会从悬崖上跳下/纵然伤痕累累/也在人世间站成倔强的雕塑,诗题为《石头》,在我看来,诗人是借石头而咏志,写一种不与浊世之龌龊为伍的清正与守节。毫不隐讳地说,我喜欢这般的大义凛然、堂堂正正,在这样的诗句里我分明读到了一腔燃烧的热血。
二十七年前,著名诗人张洪波为刘流的那本《时间与幻像》作序时用了《由内向外的燃烧》作为标题,认为燃烧是刘流诗歌的重要内核,说在这些诗歌的烛照中,会看到一个虔诚的艺术的教徒跃出熔炉时闪亮的身影"。而这富有个性特征的"燃烧",虽经岁月的打磨,但光亮还在,火焰依旧。
距上一本诗集的出版,时间过去了二十七年。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只是短短一瞬,而对一个人而言,其间所经历的种种内容难以想象。了不起的是一个少年的梦还在,那副胸腔里仍有当年的热血在,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对诗歌的热爱和在表现艺术上的执着探寻。刘流在一首题为《私语》的诗中写道:比空气更清冽的是思想。思想,是诗人在大地上漫行的罗盘与指南针,是他面对生活万象的显微镜和掘进器;思想所能达到的深度,往往决定了他的诗所呈现的高度。而在思想前面冠以清冽二字,纵览整本诗集,我以为清冽恰是他诗思的最大特色。人生渐入晚境,去了生涩去了浮躁,多的是冷冽、清醒和沉着,恰如初冬的清晨踏入山林时吸入肺腑的那口空气。这句诗,向我们提供了进入刘流这部诗歌新著的钥匙。
谢谢状态甚佳的诗人领我们踏访他用心营建的这座幽深的林子。是为序。
2024年12月15日夜于江苏盱眙天泉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