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后,在由我国信贷扩张所导致的实体经济部门高杠杆率还未消除之际,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此时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控杠杆和调结构已然成为此时期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在双控制约下,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效率低下,由此,中央银行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成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将重点研究其对双控政策目标的调整如何产生作用、产生何种作用,以及在现实中如何进行应用。
郝照辉,讲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 录
1.绪 论001
1.1 研究背景 / 003
1.2 研究意义 / 004
1.3 文献综述 / 006
1.3.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研究 / 006
1.3.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 / 014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4
1.4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025
1.5 研究方法 / 027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028
2.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分析031
2.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 033
2.1.1 货币渠道 / 034
2.1.2 信贷渠道 / 037
2.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概念界定 / 039
2.2.1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 039
2.2.2 银行风险承担 / 041
2.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 043
2.2.4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
对比分析 / 045
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 / 048
2.3.1 追逐收益 / 048
2.3.2 习惯形成 / 049
2.3.3 央行沟通和银行预期 / 050
2.3.4 估值效应 / 050
3.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现实考察053
3.1 美国大萧条时期 / 055
3.1.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55
3.1.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57
3.1.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 058
3.2 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 / 060
3.2.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60
3.2.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61
3.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 062
3.3 美国次贷危机 / 063
3.3.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63
3.3.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 064
3.3.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 066
3.4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 068
3.5 对比分析 / 070
4.DSGE模型的设定073
4.1 家庭部门 / 077
4.2 中间品部门 / 078
4.3 贷款合约 / 082
4.4 银行部门 / 084
4.5 最终品部门 / 087
4.6 中央银行和市场出清 / 088
4.7 模型参数校准 / 089
4.8 本章小结 / 091
附录A 模型均衡条件 / 093
附录B 模型稳态求解 / 100
5.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103
5.1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检验 / 106
5.2 风险偏好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 112
5.3 风险容忍度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 119
5.4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对比分析 / 139
5.5 本章小结 / 144
6.贷款合约奖惩机制、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147
6.1 贷款合约奖惩机制的构建 / 150
6.2 风险喜好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 153
6.3 风险厌恶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 160
6.4 本章小结 / 166
7.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169
7.1 主要结论 / 171
7.2 政策建议 / 174
参考文献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