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和自己的几位伙伴历时两年、行走北京二环内960多条胡同的真实经历,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鲜活的市井故事生动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底蕴与生活肌理。作者查阅了众多史料,注意将胡同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结合起来,但这历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史实,需要特别说明。
三不老(受启发于德胜门内大街的三不老胡同)是我们几个已经 退休或即将退休、在北京生北京长、不老的北京人组成的小团队。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我们对这座城市、对胡同和四合院的了解并不太 深,对京城文化的根基、脉络、传承希望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探究。
自金元以来,北京作为都城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皇家文化地位非常 显赫,但这只是京城文化的冰山一角。在皇城之外,是以中轴线为基础、 两边对称向外发散的数量种类繁多的胡同、街巷和四合院。除了老百姓, 很多皇亲国戚、官宦权贵也生长、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因此,皇家文化 与市井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丰富,可以说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了冰山的主体,形成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 与文明。
行走的过程中,正是北京中轴线申报成为世界遗产的冲刺阶段。我们 觉得,人类遗产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不仅需要保留历史风貌,还需要让 人们了解北京独特的市井文化、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文明传承。因了 这一想法,我们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自 2021 年 9 月开始,历时 两年、行走 750 多公里,用脚步实地丈量、探访北京二环以内近 960 条大 中小胡同和街巷,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 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
我们所选的胡同是只经过很少的改造、保留着胡同的形式和味道、以 平房四合院为主的老胡同。如果两边都是高楼大厦,尽管还有胡同之名, 但已无胡同之实的,我们就不作为探访的对象了。即便如此,仍然难免有 所遗漏,加之对胡同标准的认知差异,这近 960 条胡同并不能说是北京胡 同的准确数量。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老百姓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四合 院的生活有着特殊的留恋,也希望能够传承优秀传统,延续文化根基。同 时我们也看到,胡同里邻里相助、和睦相处,热闹而不凌乱、喧嚣而有秩序, 这些城市原子、分子的骨子里透着热情、亲情,接着地气、闪着光亮。
老胡同应当有新生活才能够生存发展下去,新生活也因根植于老胡同 才有了厚重而时尚的味道。在胡同里生活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替, 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如果说北京城是一座皇家文 化与都城民俗的博物馆,那么胡同就是一块块活灵活现的展板。
林语堂说过:北京是一座永不衰老的城市。她的不衰老不仅显示 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上,也体现在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 老胡同、四合院以及乐观生活其中的人们身上。留住老北京这些独一无二 的特质,传承北京特有的文化根基,展现北京人欣欣向上、乐观豁达、开 放包容、邻里相助、追求幸福的精神面貌,这应当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用自己的脚步,真正实在地去走一走这些老胡同,看一看胡同的风貌, 听一听胡同的历史,和胡同里的老居民聊一聊。如果您有兴趣,就请跟着 我们的脚步去丈量北京胡同、了解胡同的历史、感受北京人新的生活面貌吧。
李志刚,1963年出生于北京。自由撰稿人。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者、钻研者。曾出版《为什么是北京!成为大国之都的起因与变迁》一书。本书是作者与几位老友组成名为三不老的团队,用两年多时间实地行走北京近千条大小胡同,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所写成。书中以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笔所记,加上对胡同中历史故事的发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过程中北京胡同这些城市变化的见证者身上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浓浓的烟火气。了解胡同的老故事、感受其中的新生活,透过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老胡同、四合院儿以及乐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信您不但能够对独一无二的京城皇家文化与市井文化有新的认识,也会对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与文明更有体会。
玖 安定门内五道营、成贤街、交道口、府学胡同周边
五味杂陈的五道营 3
京城唯一的四座牌楼街 6
左庙右学与临雍讲学 8
胡同里的798 13
胡同里的一桩疑案 16
金銮殿的一半在大兴一半在宛平 20
胡同里的寻常百姓和不寻常的先生 23
北京曾经的城隍是谁 26
中山先生的北京行馆 30
走马灯似变换不停的铁 1 号 32
拾 隆福寺左近钱粮胡同、魏家胡同、灯市口、金鱼胡同等
从没落皇叔到马政顾问 39
营造马家的昔日花园 41
几百年适景园的风风雨雨 44
北京内城唯一的妈祖庙 48
第一个有照片的中国人 51
中国第一家公立综合医院 53
500 多年隆福寺留下的念想儿 55
戊戌变法结束的前夜发生了什么 61
表里不一的陶氏学堂 65
灯男灯女的前世今生 67
玩出圈儿的明武宗 69
北京最早的电话总局 72
封疆大吏北漂租房 75
豫王府的卧狮与高墙 79
拾壹 雍和宫、北新桥、东四头条至十四条周边
炮局胡同的历史变迁 87
万古柏林与雍和香火 89
邻里互助的识字大娘 92
漂洋过海的王府大殿 95
一百多年前的东四金融街 99
样板儿王府与先生小院 102
书写街巷历史的胡同老人 106
被精心守护的王府遗存 110
京城第一爷 114
隐身胡同内的总统府邸 118
东城之冠大宅门 122
从士兵到将军 126
五老赏花会的小院 130
京师旧城改造第一人 133
老朋友和老冤家的变换 137
不让种树的胡同和两家百年老店 139
北京第 0001 号保护院落 143
飞向外太空的古琴曲 146
被迫在外租房的铁帽子王 149
旧门洞里起家的百年老店 153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156
拾贰 东四南历史街区史家胡同、内务部街、演乐胡同等
200 余件国宝差点儿流失海外 163
小姐家的大书房 166
从宗学讲堂到留学考场 170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173
纪晓岚描述的燕京小八景 178
梁实秋在胡同中的岁月留痕 182
京城最容易念错的胡同名 185
除了皇上,当年和珅怕过谁 188
驴市胡同里的一门两宰相 192
拾叁 东单迤北东堂子、外交部街、西总布胡同周边
70 年前曾准备建设西郊新城 199
中国第一个政府外交机构 202
驸马府的前世后生 206
京城唯一的双忠祠 210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索 216
西总布的轶事和趣闻 219
胡同里的庙窝子 223
难得一见的王府家庙 226
拾肆 东直门内簋街、南新仓、禄米仓、东总布胡同一带
镶黄旗里的俄罗斯旗人 233
簋街的由来与拔头份的百年老店 237
数百年仓廒的前世今生 241
朝内 81 号鬼宅真相 246
隐在楼群中的历史痕迹 250
京城仅有的凤凰巢 254
芳嘉园内的奇人奇事 258
粮仓变为闹事军营 260
大师们的多彩人生 262
500 多年明代古寺里的活化石 264
30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捐给政府 269
痛失太太的客厅 273
京城第一条马路和交通岗亭 278
文气十足的东总布 280
500 年贡院今何在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