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和自己的几位伙伴历时两年、行走北京二环内960多条胡同的真实经历,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鲜活的市井故事生动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底蕴与生活肌理。作者查阅了众多史料,注意将胡同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结合起来,但这历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史实,需要特别说明。
三不老(受启发于德胜门内大街的三不老胡同)是我们几个已经 退休或即将退休、在北京生北京长、不老的北京人组成的小团队。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我们对这座城市、对胡同和四合院的了解并不太 深,对京城文化的根基、脉络、传承希望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探究。
自金元以来,北京作为都城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皇家文化地位非常 显赫,但这只是京城文化的冰山一角。在皇城之外,是以中轴线为基础、 两边对称向外发散的数量种类繁多的胡同、街巷和四合院。除了老百姓, 很多皇亲国戚、官宦权贵也生长、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因此,皇家文化 与市井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丰富,可以说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了冰山的主体,形成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 与文明。
行走的过程中,正是北京中轴线申报成为世界遗产的冲刺阶段。我们 觉得,人类遗产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不仅需要保留历史风貌,还需要让 人们了解北京独特的市井文化、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文明传承。因了 这一想法,我们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自 2021 年 9 月开始,历时 两年、行走 750 多公里,用脚步实地丈量、探访北京二环以内近 960 条大 中小胡同和街巷,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 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
我们所选的胡同是只经过很少的改造、保留着胡同的形式和味道、以 平房四合院为主的老胡同。如果两边都是高楼大厦,尽管还有胡同之名, 但已无胡同之实的,我们就不作为探访的对象了。即便如此,仍然难免有 所遗漏,加之对胡同标准的认知差异,这近 960 条胡同并不能说是北京胡 同的准确数量。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老百姓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四合 院的生活有着特殊的留恋,也希望能够传承优秀传统,延续文化根基。同 时我们也看到,胡同里邻里相助、和睦相处,热闹而不凌乱、喧嚣而有秩序, 这些城市原子、分子的骨子里透着热情、亲情,接着地气、闪着光亮。
老胡同应当有新生活才能够生存发展下去,新生活也因根植于老胡同 才有了厚重而时尚的味道。在胡同里生活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替, 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如果说北京城是一座皇家文 化与都城民俗的博物馆,那么胡同就是一块块活灵活现的展板。
林语堂说过:北京是一座永不衰老的城市。她的不衰老不仅显示 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上,也体现在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 老胡同、四合院以及乐观生活其中的人们身上。留住老北京这些独一无二 的特质,传承北京特有的文化根基,展现北京人欣欣向上、乐观豁达、开 放包容、邻里相助、追求幸福的精神面貌,这应当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用自己的脚步,真正实在地去走一走这些老胡同,看一看胡同的风貌, 听一听胡同的历史,和胡同里的老居民聊一聊。如果您有兴趣,就请跟着 我们的脚步去丈量北京胡同、了解胡同的历史、感受北京人新的生活面貌吧。
李志刚,1963年出生于北京。自由撰稿人。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者、钻研者。曾出版《为什么是北京!成为大国之都的起因与变迁》一书。本书是作者与几位老友组成名为三不老的团队,用两年多时间实地行走北京近千条大小胡同,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所写成。书中以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笔所记,加上对胡同中历史故事的发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过程中北京胡同这些城市变化的见证者身上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浓浓的烟火气。了解胡同的老故事、感受其中的新生活,透过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老胡同、四合院儿以及乐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信您不但能够对独一无二的京城皇家文化与市井文化有新的认识,也会对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与文明更有体会。
壹 西直门内积水潭、新街口、官园、护国寺一带
城墙的西北角为何不是直角 3
王府庙堂扎堆儿的西直门内大街 6
住在积水潭边好惬意 9
一潭碧水入心怀 12
身世飘摇、离奇的王府 15
隐居胡同的小乘客和逊帝 19
小椅子圈胡同的回忆 21
买卖不见面的非遗砂板糖 23
自个儿卖自个儿的宝禅寺 24
三不老的由来 28
百花深处《北京一夜》 29
有滋有味的护国寺大街 32
胡同里的地气 36
贰 白塔寺、西四北、大红罗厂地区
祖大寿祠里的八旗官学 41
妙应寺白塔为何不见香火 43
不见宫殿的宫门口 45
天棚鱼缸石榴树 48
北京第一座安装电梯的住宅楼 50
护卫慈禧的转角街楼 52
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55
各有故事的八条胡同 58
毛家湾的百万碎瓷片儿 64
叁 西四南、缸瓦市、灵境胡同、西单地区
北京胡同之根 71
原汁原味的四合院生活 73
北京猿人头盖骨最初的收藏地 76
光绪帝珍妃的娘家 78
您听说过这所中国大学吗 80
80 岁老大娘解读识住 83
大清第一王府 85
灵境胡同的前身灵济宫 88
皇城为何在西南角提前拐弯儿 91
石虎铁狮救不了江山 94
令人神往的西单大街 97
肆 钟鼓楼周边大石桥、宝钞胡同、北锣鼓巷、分司厅一带
蛉子、衔禅、拈花寺 103
有故事的竹园和双寺 106
长了腿儿的铁影壁 109
钟楼的耶
鞋声打哪儿来 111
元大都的中轴线为何向西偏 2 112
二八酱和称孩子 115
末代皇帝老师的落脚地 118
将近 400 年的第一中 121
赌输赔掉了的王府 123
钟鼓楼是如何打更的 126
与你有关IPA 啤酒 128
胡同儿里的洋胡同串子 130
更有北京味儿的北锣鼓巷 132
胡同儿里的旧物展示棚 135
租地儿办公的市政府 138
伍 什刹海左近
京城的水龙脉 145
以米粒记数建成的佛寺 147
京城有三处醇亲王府 150
什刹海边上的鬼市 152
九年来每周回小院的老奶奶 154
什刹海畔曾有近千亩水稻田 156
海边不只有恭王府 157
名人故居也扎堆儿 160
气死风羊角灯 163
寺、观环绕什刹海 164
银锭观山水倒流 165
海边儿的美食与非遗文化 168
社区里的文明实践 170
陆 南锣鼓巷周边黑芝麻胡同、炒豆胡同、菊儿胡同等
清末京城四大财主之一的宅子 175
给庄则栋做球鞋的 92 岁老奶奶 177
末代皇帝靠抵押借款举办婚礼 180
值年旗是八旗之外又一旗吗 182
末代皇帝兄弟俩的不同人生 185
东不压桥西压桥 185
僧王府门前的巨大滚墩石 187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89
四合院里的西式砖雕门楼 190
蒋介石到北平出差时的住所 192
获联合国人居奖的菊儿新四合院 195
一年内从获封到处斩的肃宁伯 197
柒 西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内的明清皇城地界儿
曾经的宫中太监胡同 201
清宫带刀侍卫的后代 203
地安门的方门洞和雁翅楼 204
别处看不到的黄瓦大门里是什么 206
您知道皇家冰窖的雅称吗 208
第一个门前立有三座牌楼的庙宇 210
西什库都是哪十库 213
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215
金鳌玉蝀、牛郎织女 217
古玉河的由来和新生 219
《慈慧殿三号》和读诗会 221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青春岁月 225
大师的人生三味 227
中国特有的虫白蜡 229
手工擦拭 6 万片屋瓦的古寺新生 231
乾隆年间唯一建在皇城内的大臣宅邸 234
公主府改建成北京大学 236
您见过纯银做的水闸吗 239
皇家食品厂研制的民间小吃 242
一个院落、两个 9 号、不同历史 244
东华门外专供王公大臣的响城 246
桥上有庙、庙下有桥的东安门 249
历经风雨的普度寺 251
不用一木一钉的 500 年殿堂 255
捌 东黄城根、翠花胡同、富强胡同、锡拉胡同一带
从王爷府到公主府 261
百年前的中法大学 263
享誉京城的半亩园 265
京城第一家个体餐馆 268
明代让人风声鹤唳的特务机构 271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274
文艺界杰出的小卒 276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出处 279
汉字的历史被向前推进了 1500 年 282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