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和自己的几位伙伴历时两年、行走北京二环内960多条胡同的真实经历,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鲜活的市井故事生动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底蕴与生活肌理。作者查阅了众多史料,注意将胡同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结合起来,但这历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史实,需要特别说明。
三不老(受启发于德胜门内大街的三不老胡同)是我们几个已经 退休或即将退休、在北京生北京长、不老的北京人组成的小团队。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我们对这座城市、对胡同和四合院的了解并不太 深,对京城文化的根基、脉络、传承希望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探究。
自金元以来,北京作为都城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皇家文化地位非常 显赫,但这只是京城文化的冰山一角。在皇城之外,是以中轴线为基础、 两边对称向外发散的数量种类繁多的胡同、街巷和四合院。除了老百姓, 很多皇亲国戚、官宦权贵也生长、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因此,皇家文化 与市井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丰富,可以说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了冰山的主体,形成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 与文明。
行走的过程中,正是北京中轴线申报成为世界遗产的冲刺阶段。我们 觉得,人类遗产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不仅需要保留历史风貌,还需要让 人们了解北京独特的市井文化、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文明传承。因了 这一想法,我们以老胡同、新生活为主题,自 2021 年 9 月开始,历时 两年、行走 750 多公里,用脚步实地丈量、探访北京二环以内近 960 条大 中小胡同和街巷,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以及 居住在胡同中老百姓的点滴生活和精神面貌。
我们所选的胡同是只经过很少的改造、保留着胡同的形式和味道、以 平房四合院为主的老胡同。如果两边都是高楼大厦,尽管还有胡同之名, 但已无胡同之实的,我们就不作为探访的对象了。即便如此,仍然难免有 所遗漏,加之对胡同标准的认知差异,这近 960 条胡同并不能说是北京胡 同的准确数量。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老百姓对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四合 院的生活有着特殊的留恋,也希望能够传承优秀传统,延续文化根基。同 时我们也看到,胡同里邻里相助、和睦相处,热闹而不凌乱、喧嚣而有秩序, 这些城市原子、分子的骨子里透着热情、亲情,接着地气、闪着光亮。
老胡同应当有新生活才能够生存发展下去,新生活也因根植于老胡同 才有了厚重而时尚的味道。在胡同里生活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替, 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如果说北京城是一座皇家文 化与都城民俗的博物馆,那么胡同就是一块块活灵活现的展板。
林语堂说过:北京是一座永不衰老的城市。她的不衰老不仅显示 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光鲜亮丽的外表上,也体现在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 老胡同、四合院以及乐观生活其中的人们身上。留住老北京这些独一无二 的特质,传承北京特有的文化根基,展现北京人欣欣向上、乐观豁达、开 放包容、邻里相助、追求幸福的精神面貌,这应当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用自己的脚步,真正实在地去走一走这些老胡同,看一看胡同的风貌, 听一听胡同的历史,和胡同里的老居民聊一聊。如果您有兴趣,就请跟着 我们的脚步去丈量北京胡同、了解胡同的历史、感受北京人新的生活面貌吧。
李志刚,1963年出生于北京。自由撰稿人。北京历史文化的探究者、钻研者。曾出版《为什么是北京!成为大国之都的起因与变迁》一书。本书是作者与几位老友组成名为三不老的团队,用两年多时间实地行走北京近千条大小胡同,亲身、深入、真实地感受北京胡同的过去和当下所写成。书中以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笔所记,加上对胡同中历史故事的发掘,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过程中北京胡同这些城市变化的见证者身上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浓浓的烟火气。了解胡同的老故事、感受其中的新生活,透过几百年来不停延续更新的老胡同、四合院儿以及乐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信您不但能够对独一无二的京城皇家文化与市井文化有新的认识,也会对北京特色鲜明、根基深厚的文脉、文化与文明更有体会。
拾伍 建国门内大街迤南苏州胡同、船板胡同、北京站周边京城胜地泡子河
没有他,北京城的历史可能改写
对胡同情有独钟的戏圣
曾经的故宫文物鉴定洋委员
两毛钱一杯葡萄酒的北京饭店
胡同里的大清邮政总局
林语堂笔下永不衰老的城市
北京站建在一所中学校址上
电铃公司与自主兴办电话
《小喇叭》里的故事爷爷
《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里诞生
京城仅存的一座角楼
拾陆 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西绒线、新文化街周边
皇城第一门
东交民巷的苦痛
棋盘街旁银行街
样式雷与算房高
京城第一门楼
爆糊和马连良鸭子
口眼耳都受用的地界儿
北京第一家西式快餐厅开在胡同里
文吃武吃两相宜
民国教*部建在王府
末代王爷变为铁帽子车王
月薪几百元租住 元的小院
一幅题字牵手国学大师
象房变身国会议场
年前的神秘大爆炸
潜龙邸的变迁
拾柒 宣武门西南上下斜街、校场口、报国寺一带
明代第一硬汉的故居
菜市口刑场的终结者
太原会馆里的凄美爱情
古时候的惜字会
京师首刹缘何而来
京城仅有的千年老墙根
《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报国寺里的天下大儒
京城最古老的大街
拾捌 牛街、法源寺、烂缦胡同周边
京城唯一尚存的坊巷名
京城最牛的街,没有之一
千年古刹的述说
名副其实的烂缦胡同
补树书屋与莽苍苍斋
几百年前的京城新发地
拾玖 琉璃厂西街、魏染胡同、后孙公园胡同一带
裹棉猴儿蹲墙根儿听蹭儿
烧窑厂如何变身文化街
南柳巷里的城南旧事
报界两硬汉,一笔抵万军
京师第一会馆
清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贰拾 前门大街迤西延寿街、杨梅竹斜街、陕西巷等胡同群
京城最早的戏楼活化石
京城最具烟火气的胡同
京城最短的一尺大街
京城保存最完整的轿子楼
正阳门外的龙脉通衢之地
打破旧例的润身女浴所
八大胡同的由来与演变
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
真实的纪晓岚与电视剧中的大不相同
楼顶上跑火车的老店铺
百年大北由胡同起步
很少有人能念对的寺庙名
煤市街的万国博览会金奖
商铺租金为何进了皇帝腰包
京城最窄胡同内的银钱交易
比肉还贵的酱菜
胡同大爷最爱的老酒坊
贰拾壹 虎坊桥、香厂胡同、留学胡同、天桥一带
京城第一家烤鸭店
年城南文人觞咏之地
百年前的示范新市区
京城小大栅栏
胡同里的微妙艺术馆
先农坛的北坛墙在永安路边儿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老北京市井民俗的集中地
贰拾贰 崇文门迤南打磨厂、三转桥、草厂、金鱼池一带
护城河旁活的《清明上河图》
唯一有文字证实的曹雪芹故居
打磨厂里老故事和新生态
鲜鱼口、广和楼与天乐园
长巷里面故事多
京城少有的南北纵向胡同群
新生于旧的梅氏故居和颜料会馆
媲美兰亭雅集的天庆寺雅集
有独门秘籍的胡同口豆汁儿店
龙须沟金鱼池的由来与变迁
梨园公会为何以精忠庙代称
中轴线上的天桥双碑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