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书魂诡异录
这两本读书随笔集的文章,全部选自我在香港《明报周刊》的专栏Ghost on the Shelf。这个专栏自二〇一七年年中开始,至今已写了超过四年,累积了二百多篇文章。我从中选出了一百四十余篇,分为两批,成为《狐狸读书》和《刺猬读书》两册。另外,二〇二一年底我在香港明报出版社自选了一本读书随笔集《非常读》,内容主要来自同一专栏,但和联合文学这两册只有极少数重叠。
我原本想把这本书叫作《书魂诡异录》,向前代作家叶灵凤先生致敬。叶灵凤是著名读书家,发表过大量书话,结集成读书随笔集四大册。他原来还写过一个专栏,介绍有关 世界各地性风俗的著作,并自称书淫,以别于书痴。经后人的钩沉,这些文章终于以《书淫艳异录》的名字,再次与读者见面。我的专栏名目Ghost on the Shelf,取意自与书架上的亡灵对话,文章旨趣又多涉奇幻和鬼魅,便想和叶先生的奇书做个呼应。不过珠玉在前,后者又不很亲近读者,于是作罢。特此一提,聊表心意。
至于狐狸与刺猬的典故,我在集中的文章已有谈及,这里就不重复了。上下册的编选,没有严格的原则,大体上按 狐狸和刺猬的不同性格,略做区分。狐狸跳脱不定,心思甚多,又和神仙鬼怪有关;刺猬则一心一意,固执专注,沉潜 内敛。于是我便把轻松漫谈东西洋文学,以及有关奇幻题材的文章放在第一册,而把思辨性较强、理论较多的文章放在 第二册。勉强说,也可以代表读书和说书的两种态度。由于经过重新排列,文章之间的交接,或前后不一的地方,都略 做修改理顺,但大体上保留原样,包括好些重复的说明。
写专栏完全随意而为,没有预定的长远计划。事后回看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这些年间有过这些偏好和趣味,例如日本文学谈得很多,其次就是有关奇幻的题材。有些作家和作品甚至一写再写,乐此不疲。这并不表示我有某些强项,也不代表我在某方面有什么高见。在行文方面,也不能称之为艺术性的散文,只能说是抒发感想的随笔而已。我不敢说这 些漫谈能带给读者什么思想上的启发或者阅读上的愉悦,但是身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我的阅读兴趣多少反映了我的写作取向。为了这一点点私心,我还是希望这些文章能够结集成书,作为自己创作的旁证。如果单独作为随笔来看也不赖,那就算是超额完成了。
重读这些文章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里面经常出现一个人物,我的日本小说家朋友中岛京子小姐。她不但多次带我游览东京,向我介绍和日本文人有关的名胜,还经常为我解 答关于日本文学的问题。说她是我的日本文学老师,实不为 过。所以,我也想趁这次结集的机会,向她表示谢意。
小引
Ghost in the Shell
先来说说栏名。恐怕不是每个读者都知道,Ghost on the Shelf 是来自Ghost in the Shell 的。当然,依然会有人不知道 Ghost in the Shell 是什么。那就是《攻壳机动队》的英文名。可是,如果还是有人不知道《攻壳机动队》是什么呢?那我 就只有说,那是早前上映的一部英语片的名称,主演是著名 女星斯嘉丽·约翰逊。如果还未听过的话,我就没有办法了。(其实知道这个栏名的出处,并不是必需的,不过背后的渊 源的确有点复杂,所以才花了点唇舌。)
我不是动漫迷,但我是个攻壳迷。我由押井守监督的一九九五年经典电影版便已经开始看,而且深深着迷。今年上映的英语真人版,大体上是根据这个九五年版改编的,有些场面还几乎完全照搬,以作致敬。原版中早已大量运用香港旧街区的景观,真人版照样来香港取景,成了报纸娱乐版最关心的事情。押井守在二〇〇四年推出了故事奇诡、画工魅幻的续篇《无罪》。原本的主角少佐草薙素子已经退出公安九课(攻壳机动队所隶属的部门),在汪洋似的网络上四处游荡。主角落在两个男成员巴特和德古沙身上。少佐作为配角在结尾还是出现了,不过是以灵魂下载于机器玩偶的方式,所以见不到她的真身(她还有没有真身也是疑问)。
还是必须先说说少佐。《攻壳机动队》没有少佐,基本 上就没有看头了。虽然里面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思(特别是网络和生化人方面)依然是相当精彩的,但是,怎么可以想象没有少佐的《攻壳机动队》呢?如果看过英语真人版的话,公平地说,斯嘉丽·约翰逊的样子和造型并没有跟草薙素子差太远。当然,原版肯定是完全地日本化和漫画化的,融合了非常性感的外表和极度强悍的战斗力。作为军旅出身的队长,少佐是她的官阶。故事中尝试解释,为什么全身除脑部皆为义体(人造身体)的她,还选择非常女性化的外形。(理论上义体化是可以选择任何性别和年龄的外形的。)大概是因为对自己生而为女性的某种念念不忘。不过,其实真正的原因无他,就是漫画家觉得这样的造型索爆(超级火辣)吧。这可以说是动漫作为类型的一种成规或者美学,要批判 或者挑剔就有点多余了。
说到漫画家,是的,其实所谓的原版,也不是一九九五年的电影,而是士郎正宗从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一年的漫画连载。以后的所有《攻壳机动队》版本,基本上都是从这个原点衍生出来的。所以,《攻壳机动队》并不是一个一致的系列,而是经过演化而成的一组相关作品。当中女主角的造型有三个(加上漫画版是四个,再加上真人版则是五个了),情节也不完全可以连接在一起。上面说的押井守的两部作品是第一组。接着由神山健治导演的两季各二十六集电视剧及一集OVA(2002、2004、2006)是第二组。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五年,又换了黄濑和哉导演,制作了五集OVA(又分成十集TV)和一部新剧场版,名为《ARISE》,是少佐加入公安九课之前,如何组成队伍的前传。可以说,《攻壳机动队》的版本状态本身,已经在演绎着模本不断衍生而没有原本的主题。
草薙素子的名字很有意思。草薙剑据说是日本神道 教三大神器之一,既神圣又有杀气。据《古事记》所载,此剑是神代(神话时代,神武天皇即位之前的时代)时期三贵子之一须佐之男从天界下降出云国,斩杀八岐大蛇之后,从它的尾部取出,并献给天照大神的。素子在日语里可指元素或部件,都和生化人有关。她更换成全身义体的经过有两个版本:电视版说她六岁左右遇到空难,父母双亡,她也受了重伤,不得不把身体更换成机械以保命;前传《ARISE》更激进,说她的父母是生化学专家,在袭击事故中身亡,一位医学专家帮还在母胎中的她用人工方法续命,一出生就成为义体人。也即是说,她除了脑部,从未拥有过人类的肉体!究竟自己是人还是机器,成为困扰她一生的问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引申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人的意识和肉体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究竟界定我们为人的,是意识还是肉体?意识有可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吗?肉体纯粹只是一种物质构成的生物机器吗?这些极为深刻而严肃的课题,就是《攻壳机动队》 在视听美学之外最吸引人的元素,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吧。
所以话说回来,Ghost in the Shell的意思就是躯壳里 面的灵魂。但是,怎么又变成了Ghost on the Shelf呢?那 其实也不过是个玩笑吧。只是说了大半天,结果没有人懂得笑出来,那就有点尴尬了。看来我还没有进入正题呢!下次 再说。
书架上的灵魂
上次我还未说完Ghost on the Shelf的缘由。Ghost,当然就是鬼魂的意思;Shelf指的是书架。那么,鬼魂为什么 会跑到书架上去呢?这个很简单。看看书架上的书,不是大部分作者都已经仙逝了吗?当然还在人世的也不少,但终有一日成为鬼魂的事实,却是断无可疑的了。所以,上得书架的都是鬼。这样说来,书架跟神台或者龛位,不但意义近似,连形态也相差无几。一个藏书丰富的读书人,他的祖先 可谓多不胜数,所花的祭祀费自然也不在小数。而他的家,说白一点就是一个坟场了。
前不久我跟妻子去参观中大(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香港文学特藏和善本书库,主要是想去看叶灵凤夫人赵克臻 捐赠给中大的叶氏藏书。叶灵凤是个爱书人,但拒绝自称藏书家,总之就是乐于跟书架上的鬼魂打交道的人。他说自己买书虽多,但没有什么珍贵版本。(其实是有的,例如对香港近代史有重要价值的《新安县志》。此书后来赠送给广州中山图书馆。)他年轻时在上海已经藏书万册,主要是外文图书,后来因为逃避战乱而全部失散。辗转来到香港,不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一九七五年逝世。所以这批存于中大的书本,属于叶灵凤下半生的收藏。
如我所料,藏书以英文版的居多,当中又以西洋文学作品为主,但评论、美术、画册等亦不少,也有不少关于内地和香港的动植物和地理书。我最早接触叶灵凤的著作,就是读他的香港历史考证和风物研究,即后来整理出版的《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录》《香岛沧桑录》。我写《地图集》的时候,这些是我的重要参考书。所以我和叶先生算是有点缘分。他的早期小说和中晚期的书话,倒是之后才慢慢补读的。看着书架上的作者名和题目,想起《读书随笔》里的篇章,几乎可以感受到叶灵凤当年是如何爱不释手地一页一页 翻着那些书本的。
另一个得到证实的预期,是叶灵凤对性学的兴趣。他大为赞赏并且经常参考的性学先驱霭理士的巨著《性心理研究》就在书架上,英文版和中译版兼备。我打开中文版的目录,看到很多叶灵凤曾经谈过的题目,当中肯定不少从此书引述。别看叶先生一介书生,斯斯文文,写起性的话题,思想却是非常开放的。去年他的一批关于性心理和性风俗的文章结集起来,成为两册的《书淫艳异录》,读来真是趣味盎然。这些文章部分辑录自他一九三六年于上海《辛报》的一个同名专栏,另一部分是自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于香港《大众周报》的续写。(在沦陷时期写作这种吟风弄月的文章,其意味甚为深长。)作者在小序中自称书痴甚 至书淫,取爱书过溺之意,听来好像不太优雅。不过,贾宝玉被警幻仙姑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淫字 也可以曲折变成褒义吧。回看叶先生的少作,也实在不少 意淫的地方。(他的小说通常被归入跟穆时英和施蛰存 同类的新感觉派。)当书淫,谈淫书,真是不失快 意。这是叶灵凤令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跟淫书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禁书。叶灵凤亦藏有不少相关的著述。我找到一本一九四〇年在纽约出版的The Censor Marches on(《审查员继续前进》),发现原来是这方面的法理 研究专著。在书题页前面的空白页,有人贴了一则剪报,上有手写日期22.4.1959,应是叶灵凤的手笔。剪报的题目有四个,第一个是《裸体贵妇惹起官司》。下面所剪的部分,就是关于这则新闻的,读来非常有趣。不过,相信这类新闻应该很多,叶灵凤特意剪藏这一则,我肯定是因为最后那一句。整则报道抄录如下:
裸体女人什么时候成为一种艺术品?什么时候降格为一种性暴露?答案要由美国的邮务部来定夺了。邮务专员没收了印有西班牙名画家哥雅的代表油画《裸体贵妇》的明信片二千张。那些明信片是由联合艺术公司寄出,为美国女影星阿娃嘉娜主演的《裸体贵妇》影片宣传的。邮务部总辩护律师答辩说:某种艺术品,在一个不同的背景里,可能被认为是淫猥的。那就要看这些明信片的用途了。他们选这一幅画来作宣传用,对于一 般人来说,这就是一幅裸体女人像。你不必用球棍打他的头,他也知道这部电影是一部性感电影了。联合艺术公司的证人们说,明信片是一种艺术品的复制本,对正常人完全没有损害。不过其中一位心理分析家里伊克就他的职业性质承认了:有没有正常人这一回事是可疑的。
在那宁静得令人产生幻听的特藏室里,我听到老灵魂发出的扑哧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