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的第二版,本书更新并扩充了第一版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学习的社会和情感成分。除了涉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动机、发展水平、学习反馈等视角,本书还探讨了权利、身份、归属感与教学和学习的关系。书中基于对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学习机制这一复杂的话题,简化成对8条强有力的学习原理的清晰解释。
·学生在身份、发展阶段和生活经历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学业表现。
·学生的已有知识会促进或妨碍其学习。
·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式。
·学生的动机激发、引导和维持他们的学习活动。
·要达到精熟水平,学生首先需要获得成分技能,然后练习整合这些成分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
·目标导向的练习,结合针对性的反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创建的课堂环境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要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促进其学习。如果您对“更好地理解学生如何学习”这一问题感兴趣,或对“运用学习原理改善教学”感兴趣,那么,本书将非常适合您。本书适合大学教师、研究生、师资开发者、教学设计者、教育管理者,也适合K—12的教师。本书每一章都以一些代表教学情境的故事开始,用于引出原理并提供策略,以帮助教师运用该原理来设计教学。此外,本书所列的原理对于不同经验水平的教师都具有参考价值。
前 言
    当我们撰写本书的第一版《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时,我们都生活在环大西洋中部地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并在同一所学校工作,这所学校是一所在技术和创意领域享有卓越声誉的中等规模的大学。换句话说,我们“中”味十足。从那时起,不仅世界和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米歇尔成为南部州立大学教学中心的主任,该校资源明显不及他过去学校的水平。尽管处境艰难,要应对薪酬压缩有时甚至是薪酬倒挂的问题,但他还是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在他任职的学校,学生群体的人口构成更加多样化,社会态度跨越整个政治光谱;班级规模庞大,助教稀缺。因为管理和评价的负担太重,导致教师难以将校方推荐的教学策略付诸实践。米歇尔遇到了没有合法身份的学生和生活贫困的学生,并对他们生活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学业的影响有了更好的理解。例如,学生们会为了避开警察设的路障或因出庭应诉而不得不缺课。尽管这些学生聪明且专注,但他们中有些人是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还有些人因为之前接受的教育不足而无法跟上大学课程。米歇尔所在的学校领导层频繁变动,还曾因言论自由和种族歧视指控方面引发的争议,多次登上美国国家新闻。一项允许在校园内不受限制区域持枪的州法律,引起了教授有争议学科的教师们对安全的担忧。对瑜伽长期感兴趣的米歇尔,开始将瑜伽练习融入工作中,用一种更有同情心、更全面、更激进的方法来支持教师。
    玛莎留在了我们最初相识的那所大学,但她转到了新的行政岗位并参与新的合作项目。其中,许多合作项目都集中在学习和技术的交叉领域,特别是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她开发了几项新颖的技术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元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她与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相处的亲身经历也改变了她的教学观。她遇到过一些学生,尽管就读于精英大学,但经常面临食品不安全的问题。她目睹了身患残疾的同事、跨性别同事,以及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群体同事们,不得不苦于应对体制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僵化的规范,这些体制并不为他们设计,有时甚至直接排斥他们。当她阅读了有关校园内学生多样性和包容性经验的定性研究结果时,她发现这些故事读起来令人痛苦。
    与此同时,迈克尔和玛丽暂时离开了学术界,转入商界,同时在一家全球教育初创企业工作。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的足迹遍及哈萨克斯坦、印度、哥伦比亚等国家,这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与文化——更不用说政治和经济——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工作还让他们接触到商业中快节奏、竞争激烈的企业文化,这与学术界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沟通和营销技能,而这些技能在学术培训中还很少被视为构成部分。最终,他们找到了回归学术之路。
    玛丽加入了一所医学院的教师队伍,对专业学院中成年学习者的需求,以及临床实习、导师制乃至团队科研等各种教学形式的特点,都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解。她与少数族裔服务机构、西班牙裔和美国原住民卓越中心合作的经历,改变了她对不同机构和机构文化运作方式的固有认识,拓宽了她对不同背景的教师和学生所面临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她还深度参与了在线课程开发,探讨了使在线学习更具吸引力、更严谨和更富有创造性的因素。
    迈克尔回到了学术界,成为一名管理者,领导几所大学的在线教育和教师发展项目,这些项目各具特色。为大学提供战略指导并与多种多样的工作人员合作,拓宽了他对高等教育机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与此同时,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取得进步,并学习了新的学术和非学术技能,让他以新的方式来欣赏学习,包括本书所介绍的学习原理。
    与此同时,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构成的改变——大学适龄学生数量减少以及人口向美国南部和西部转移,使许多高校争相招揽学生。为了吸引申请者,许多高校加大对校园设施的投入,有时候甚至牺牲了学术发展。一些高校无力竞争而不得不关闭。国家意识形态割裂的加剧,使各州教育委员会和监督机构对学术机构的审查变得更为严格。州教育预算减少导致公立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用成本更低的兼职教师代替终身教授,扩大班级规模,并削减项目。行业竞争以及培训和学位认证方式的改变,迫使学术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包括“非捆绑”学位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微证书、训练营课程、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在“终身学习”旗帜下与校友互动和联系的项目。新技术进入(和退出)舞台,改变了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在线课程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师生互动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包括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挑战。
    当然,新冠疫情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对病毒的恐惧加剧,学校关闭了线下教学并让学生回家,又突然采取远程授课的形式,随后又回到实体教室,而后又随着不断变化的公共卫生形势再次转为远程授课。行政人员、教职工和学生学会了迅速调整状态以跟上教学步伐,展现出比预想中更高的灵活性。但随着学生从家中回到课堂,大学陷入难以证明其高昂的成本和保持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困境。一系列问题纷纷涌现:高等教育是否继续在线上进行?这对包容性和普及性意味着什么?真的需要校园和面对面学习吗?大学能提供什么来证明学位成本日益增长的合理性?
    同时,许多高校开始审视他们在现代民主中应扮演的角色,并致力于更有意识地(希望是真诚地)消除结构性偏见和不公正。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性的倡议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我也是”(#MeToo)运动激发了关于性别和权力的更深层次的对话,全美范围内对更自由地表达性别和性取向的兴趣激增,这改变了大学校园内的讨论,同时也导致部分人的反对和抵制。与此同时,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阴谋论在美国泛滥。我们看到,可验证的事实被打上了“假新闻”的烙印,准确性被低估,个人观点受到青睐,捏造的事实在言论自由的幌子下被合法化。当一些立法机构利用当时的混乱和恐惧来规定公立大学可以教什么和不可以教什么时,教育工作者在学术自由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苦苦挣扎,并为他们的工作失去意义而感到悲哀。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则在这场动荡中备受煎熬,他们因为高等教育学费不断上涨,背负的债务不断增加,对教育成本和教育回报之间关系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
    在这些社会转变过程中——有时也是对这些转变作出直接回应,学习研究在不断深入,为曾经只有轶事和直觉的领域提供了实证依据,否定了某些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习以为常的假定,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学习科学研究的许多结论还未被吸纳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但学习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术语,如认知负荷、社交存在感、刻板印象威胁、成长心态等,已成为主流。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大的环境和学习科学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本书。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第一版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我们并没有忽视它的局限性。虽然我们的目标是以研究为基础,但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只参考了英文的研究文献。我们收录的研究主要针对传统年龄段的大学生,而非当今高校的广大学生。我们的案例和策略都是基于我们自己在名牌大学的教学经验。我们使用的学习定义本身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并根植于21世纪初的文化潮流。我们当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观点如何被我们的文化、语言和制度环境所塑造和制约。现在我们更加明白这一点了。
    因此,是时候更新了。
    我们在第二版中进行了重大的修改。最显著的修改是,我们从7条原理扩展到了8条原理,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学习的社会和情感成分。全新的章节(第1章)探讨了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各种身份和背景之间的交集,这些交集决定了学生如何进入、应对和塑造学习环境。重新编排的章节(第7章)更全面地探讨了教师如何营造课程气氛,会让学生感到被包容或被边缘化,以及课程气氛对学生学习和表现的影响。在所有8条原理中,我们更新了先前讨论过的研究,同时吸纳了新的研究成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运用了多元化、平等和包容的视角,探讨了权力、身份和归属感与教学和学习的关系。相比第一版,我们还引用了基于更广泛的机构类型和学生群体的研究,并纳入了与新兴教育技术以及在线和混合学习模式相关的案例和策略。
    当我们一起合作,比较从撰写第一版以来积累的笔记时,我们再一次发现,这里阐述的原理是多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事实证明,这些原理既适用于以技能为导向的职业学校,也适用于理论性很强的本科课程;既适用于大班教学,也适用于小班教学;既适用于在线教学,也适用于线下教学。此外,当我们在世界各地介绍这些原理时,总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事实上,《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已被翻译成阿拉伯语、汉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我们珍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工作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有关教学和学习的讨论。
    最后,本书第二版写作中的一大乐事,是我们四个人有机会重新联系并再次开始我们深感珍贵的合作。我们最初的共同作者苏珊·A·安布罗斯已经退休,没有再参与这项工作,但这次合作的快乐还是让我们想起了第一次合作时候的乐趣。
    我们希望你能喜欢本书,就像我们撰写它时那样快乐。
    玛莎、米歇尔、迈克尔和玛丽
玛莎? C·拉维特(Marsha C. Lovett)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学与学习创新副校长,艾伯利教学卓越与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学教授。
迈克尔? W·布里奇斯(Michael W. Bridges) ,匹兹堡大学大学教学与学习中心执行董事。
米歇尔?迪皮埃特罗(Michele DiPietro),肯尼索州立大学数据科学与分析学院教授,教师发展、认证和卓越教学与学习中心执行主任。
苏珊·A·安布罗斯(Susan A. Ambrose),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副教务长,艾伯利教学卓越与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历史系教学教授,现已荣休。
玛丽? K·诺曼(Marie K. Norman),匹兹堡大学医学和临床与转化科学副教授,教育与评估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科研核心团队联合主任。
译者简介: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夏书院院长,家庭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大众心理学》主编,上海市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创造性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奖,先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计划”。
目 录
译者说明1
第一版前言:把学习科学应用到大学教学中1
致谢1
作者简介1
第二版前言1
引言  架起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1  为什么学生的身份和发展阶段会影响其学习?
2  学生的已有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3  学生的知识组织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4  哪些因素激励学生学习?
5  学习如何达到精熟水平?
6  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习?
7  为什么课程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8  学生怎样成长为自主学习者?
结语  将8条原理运用到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