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现代文学中的农村的宏观把握,通过整体性的文本细读,指出赵树理在小说中主要关心和塑造的是一个“农民说理的世界”,并以形式与政治的关系为中介,依次论述了小说中再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阶级体认、政治情感,“理”的辩证法和传统伦理的更新,农民“说”的欲望与能力在获得解放过程中的意义,“农民”主体性的可能,以及赵树理小说写作的困境等具体问题,从而给予赵树理小说的文学性和文学史地位一个新的说明。增订版附录新增4篇文章,以补充原有论述。
		
	
李国华
  ----------------------------  
李国华,江西省于都县人,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黄金和诗意——茅盾长篇小说研究四题》《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文学的一个思想脉络》《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序  吴晓东 
导 论 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政治 
一 赵树理研究的问题性 
二 农村认识与文学农村 
三 农村小说形式的文学政治 
四 研究思路及论述策略 
第一章 “世界”及其再现
一 “世界”的意义与功能 
二 再现的阶级结构和政权结构 
三 政治情感的疾病隐喻 
第二章 “理”的辩证法 
一 “老直理”与“真理”: 民意及其变异 
二 “势力就是理”:“ 理”与“势”的结构关系 
三 “理”的分裂:人文地理、家庭伦理及个人心理 
四 救赎“理”的暴力:事理、情理及私情 
第三章 “说”的欲望、能力及形式
一 寻找“能说话”的人 
二 学会“说” 
三 “官腔”与“老百姓的话” 
四 “说”的乌托邦 
第四章 “农民”的主体性 
一 “农民”的主体形象 
二 “农民”主体性的觉醒与确立 
三 暧昧的叙述主体 
四 “农民”主体的可能 
第五章 赵树理小说写作的困境 
一 真实与社会主义政治 
二 “世界”的消失 
结 语
附录一  乡村之外——追蹑赵树理小说中的城市因素 
附录二  劳动、尊严及其形式——赵树理小说《福贵》释读 
附录三  事例的事理与纹理——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释读 
附录四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的叙述与形式 
附录五  赵树理之影及其他——解读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